誠行商70多年,罕有敗仗,靠的是“絕不賺最後一個銅板”,在頂峰來臨之前見好就收。就像知海懂海的獵手一樣,總能在潮汐來臨之前撤退,因此被外界稱為“潮汐獵人”。十年前跑出國內市場,讓他賺到上千億元,如今英國資產大漲,李嘉誠再度嗅到訊號,開始撤離歐洲市場。
重現“賣賣賣”,賺了就想跑?
作為公攤面積的推廣者,李氏靠著低買高賣國內地產,套現兩千多億到歐洲買買買。單論商業而言,李氏這一次可算是“神操作”。
來到歐洲以後,李氏盡顯華人首富的土豪色彩,豪擲4000億港元買下大半個英國,領域涉及碼頭,基建,娛樂,電信和能源,英國女王還因此對他兩次授予爵位。對於為何選擇歐洲,李氏對外表示:“歐洲目前正處於價值窪地”。
大量收購的前三年,雖然受到脫歐影響,利潤有所放緩,但總體呈現向上的趨勢。而公共衛生事件的到來,在他人普遍虧損的情況下,李氏反而逆勢崛起。早期投資的居家辦公軟體ZOOM市值飆升,幫他賺到117億美元;近來歐洲電費大漲,又幫他賺到了二百多億......
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擴大,李氏掌控的基礎民生資產價值不斷上漲,但李氏並沒有感到驚喜,反而一眼望穿其中的危機,開始變賣資產。
以105億元將瑞銀倫敦總部大樓出售給韓國基金會;將127架飛機賣給加拿大社保基金,套現322億;將赫斯基能源賣給加拿大油砂商,售價193億.....
將英國電信業務賣給西班牙最大通訊商Telecom,總價717億元。不過,由於金額過於龐大,涉及民生和電信基礎,英國官方終於出手,市場競爭和管理局(CMA)介入審查為“涉嫌壟斷”,如今距離給出“答案”僅剩1個多月,這項交易大機率要被拖延告吹。
據基金報資料,李氏在2020~2021年套現超過1500億港元,比當年在國內還要迅猛。英方的出手表明,李氏剩下的資產若想出走,難度加大。
二,改回國籍重倉國內,這是想回來了?
李氏在歐洲套現千億,目的很明確,就是加碼國內。一則有趣的訊息顯示,去年李氏的國籍從加拿大悄悄改回了中國。
而近年來,李氏在國內的動作頻頻,不斷加碼國內資產。斥資132億先後買下上海浦東三林和香港九龍地塊,兒子李澤楷旗下的信德集團投入18億元入主威馬新能源汽車,還和國家電網達到25億元的電能專案合作,下一步還將加強電網合作。
在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李氏佈局國內的醫藥板塊迅速擴大,今年6月推動旗下和黃醫藥在港股上市,市值上漲至700億。旗下的幾款新藥雖表現平平,但其親自下場代言的“原知因”等抗老分子卻反響強烈。
公開資料顯示,該分子透過啟用線粒體,逆轉端粒有望讓人多活30%,近年來陸續透過華盛頓大學,日本慶應大學,國內清北等科研機構的臨-床驗證,結果為正向。今年初的中科院的實驗顯示,60歲以上老人經過3個月補充,端粒等變老指標改善,相當於年輕28%。難怪李氏要大呼“感覺年輕20歲變回後生仔”。
李氏曾說過“我是一個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要求我”,因此當這一延年物質剛出來時,每年成本156萬。近年來,技術得到不斷髮展,“原知因”經過二次升級,在京-東等消費巨頭受眾頗多,獲取門檻已降至數千。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多元化路線讓李氏越活越滋潤。
三,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界
李嘉誠說自己是一個“純粹的商人”,在不同的國度進行低買高賣,似乎很符合邏輯。十年前,由於國內首次和李氏交手,不慎落入下風。如今英國顯然吸取了我國的教訓,李氏想要在英國全身而退,恐怕也要蛻一層皮。
古話說,商業無國界,但商人有國界。商人的存在是為了國家更好地發展,資本的無序若損害了國民的利益,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李氏作為享受福利坐上首富之位的人,在帶動後富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雖然他為中國捐出了200多億元,但比起帶走的財富,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吃一塹長一智,李嘉誠此次回國,國內市場能否接受他,顯然存在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