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爭議,侯寶林與同輩的馬志明關係如何云云,大多都是吸引眼球的編造之語,加入了過多的主觀臆想和猜忌也就影響到了事情本來的真面目。
至於相聲演員不和睦這樣的事情,有六七成是觀眾炒起來的,演員也樂見其成,能炒作就說明有熱度,有熱度就是有流量,有流量就是有收益。相聲界的矛盾再大,無非就是捋葉子,充其量算是行業禁忌。
剩下的或是當場罵街了,或是行內人爆出來了(這也不咋地道)。如同本文中要探討的話題一般,屬於沒什麼矛盾硬炒出來的。
如果要說相聲界的恩怨情仇,逃不出常家、馬家、侯家三家的關係網路,首先擺出結論:侯寶林和馬志明沒矛盾,馬志明對侯寶林很尊敬。
常家是最早興盛的家族,走的是黑白通吃的路子,相聲早年間的走向大都和常家離不開關係,下圖是1953年的合影,坐在第一排中間的就是常連安和張壽臣,這在當時的相聲界可是靈魂人物。
老常家人脈極廣,但凡是與相聲有點關係的人物,大都與常家離不開關係,要不就是師徒,要不就是親戚,和常家沒關係都不好意思說是這個行業中的人。
常家曾經一手締造出了中國的相聲神話——啟明茶社,像是馬三立、劉寶瑞等都是啟明茶社的打工人,該茶社的成名自然也與常家善於經營人脈有很大的關係。
這裡再多插一嘴,相聲界有一種說法叫做“北有啟明,南有晨光”,說的是山東濟南的晨光茶社與其齊名,說到底,這是孫少林這一枝自誇的說法。
一個劉寶瑞就和晨光茶社打個平手,其和啟明茶社的距離,不說差個十萬八千里也差不了多少。如同一個德雲社,一個青曲社,都有名氣,可實力有大小。
侯家走的是偏於主流化的路線,當然不能否定侯寶林個人的前期積累,以及自身的審美品位,從他開始主導相聲改進小組開始,就決定了在這條路上會有很寬闊的發展前途。
沒有侯寶林前些年的努力,也就不會有現今的文藝輕騎兵。直到現在,相聲行業的話事人依舊是侯門的傳承者,相聲行業的扛旗者,公認的也都是侯家的人。
侯寶林沒有家世,能夠自己打拼出一方天地,本就是令人尊敬的事情,這點和常家、馬家凸顯不同。
馬家走的是不同於其他兩家的另類存在,既不過多摻和相聲界的恩怨糾葛,也不去拉幫結派搞山頭,而是安安靜靜地提高自己的相聲能力。
這裡說的馬家特色在馬三立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印證,特別是在父親馬德祿、哥哥馬桂元接連去世之後,馬三立就開啟了閉關修煉的路程,最終達到了無人不宗馬的高峰。
馬家和常家的關係也就在師承上面體現了,常寶華和常寶豐都是馬三立的徒弟;馬家和侯家的關係是侯寶林帶來馬志明的事情,這對相聲演員的幫助無異於重生。
所以無論是馬三立還是馬志明,對侯寶林都給予充分的尊重,特別是馬志明,經常提起侯大師對自己的幫助,無論是藝術上的還是生活之中的。
結論就是:侯寶林和馬志明沒矛盾,侯家和馬家的矛盾與大師的兒子有關。過多的不提,至於為什麼傳出少馬爺和侯大師不和睦,和少馬的品格相關。
馬三立不爭不搶,少馬爺就不同,算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人。從傳聞中和李伯祥的矛盾就能看出:馬三立面對李的行為,當面並沒說什麼;馬志明如法炮製,李伯祥差點打起來。
說少馬爺直爽也好,沒情商也罷,有些事做得確實不厚道。前後幾任搭檔都沒什麼善始善終,最後不得已找個票友一嘴一嘴地喂出來,到現在也沒個名分。
再說,在少馬爺的理念裡面,對大部分同行的評價都不高,張嘴就刨人這事也不稀罕,就算兩人一起同臺,也不能證明兩人關係多好,還記得和楊少華同臺那次吧,少馬爺的態度觀眾也看得明白。
相聲界和少馬爺關係好的,甚至可以說一個巴掌就數得過來。
說到底,不是真的有矛盾,是性格招致了不少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