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午後小雨初晴,和幾個朋友一起,漫步在綠樹蔥蘢的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拾級而上,斜躺在山坡上的古窯址,早已熄滅了八百餘年前的窯火。展館櫥窗,在件件碎瓷殘片拼接修復的器物前,我依稀聽到了當年窯工們人聲鼎沸的出窯場景;煙雨西湖,又恍惚看到了宋室皇族手裡那件件精美絕倫的官窯瓷器。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位於杭州玉皇山南烏龜山西麓,緊挨著八卦田景區,是中國第一座在古窯址基礎上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
南宋官窯是專為南宋皇室生產宮廷用瓷的御用窯場,有郊壇下窯址與老虎洞修內司窯址兩處,兩個官窯相距約2.5公里,而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就建在郊壇下窯址原地,展品涵蓋了兩處窯址考古發掘的器物。
南宋官窯博物館由展廳和官窯遺址保護建築兩部分組成,1992年對外開放,透過遺址、窯具、器物、瓷片等實物展品,利用影片虛擬演播等方法復原場景,讓觀者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邁入了官窯與南宋宮廷和市井文化的歷史畫卷。
館內設有三個展廳,第一個場館是《歷代陶瓷》,展示中國曆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物,勾畫出陶瓷的演進歷程;第二展廳是《南宋官窯》,詳盡展示了南宋官窯的歷史風貌、製作工藝和器物類別;第三展廳為臨時展廳,參觀當天正在裝修布展暫時不對外開放。
展館進門處,透明玻璃步道下鋪滿了窯址出土的碎瓷片,迎面是一塊寫著“青瓷故鄉”的大石頭,迴轉曲折的展示櫥窗裡,薄胎厚釉、釉色瑩潤、造型端莊的各式南宋官窯瓷器、雖是拼接修復,但雍容身姿散發出的歲月寶光,依然是那樣光彩奪目,美輪美奐。
聯想到家裡那幾件宋元民窯瓷器,我好像遇到一個故人,隔著櫥窗和我凝視,八九百年的離別,也未曾讓我們疏遠。在展室復原的一間南宋書房裡,我又彷彿看到自己身著漢服,手撫古琴,案几上一隻天青色的鬲式香爐,正嫋嫋散發著檀香,手捧建盞,抹茶泡沫泛出的香氣也隨著琴聲飄散……
存世稀少的南宋官窯瓷器,如今大部分在海峽兩岸的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裡,歷來被視為世界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走在展廳室外,有個碎瓷鋪就的小廣場,腳下那一片片歷朝歷代的不同瓷片,彷彿向遊客訴說著中國瓷器的前世今身。
北宋末年,金兵佔領京城汴梁,擄去微、欽二宗,北宋於1126年滅亡。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史稱南宋,趙構成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宋室南遷,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杭州)。
為解決皇室用瓷問題,宋室在皇城內建造修內司窯,南宋官窯得以問世。後又在城外郊壇(祭天的祭壇附近)新設官窯,南宋官窯即包括有修內司窯和郊壇窯(亦稱郊壇下新官窯),這件事南宋的《坦齋筆衡》中有記載:“中興渡江……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其極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兩處官窯發現的年代不同,郊壇下窯址最早是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在杭州玉皇山南發現了窯址跡象,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初步挖掘,1985年冬開始對古窯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
而另一個修內司窯址的發現則充滿了戲劇性。
時光流逝,星移斗轉,大宋匠人們汗流浹背、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早已被歷史的塵土掩蓋,直到1996年一場洪水的到來……
杭州西部風景區緊鄰南宋皇城北城牆遺址,那年杭州連日暴雨,洪水沿著鳳凰山與九華山的山岙沖刷,老虎洞附近一些瓷片露出了地表,被一位當地人無意中發現,他將撿來的瓷片拿到杭州古玩交易市場上去賣。由於此人每週都去市場售賣,引起了幾位經常逛市場的收藏愛好者的注意,他們很好奇,為什麼這位貌不驚人的賣家會有這麼多上好瓷片,而且非常精美很像是官窯器物。
大家覺得蹊蹺,於是就留了個心眼,偷偷跟著對方,不料此人也機警,往往一不留神就給跟丟了,據說他們光是跟蹤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直到有一天,這位當地人又到山上撿瓷片,這一次終於被這幾個愛好者撞到了。他們在樹叢裡躲了很久,待到他離開以後上前察看,看到了泥土中露出的疑似官窯瓷片。
下山後,這幾位愛好者隱隱感到此處可能是古窯址,於是向杭州考古部門彙報。石破天驚,困擾中外陶瓷界許多年的“南宋修內司窯址”,終於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老虎洞修內司窯址的發掘成果,被評為2001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2006年,郊壇下窯址與修內司窯址被國務院合併公佈為第六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南宋官窯博物館裡,還原味保留了作坊遺蹟和一座長約40米的龍窯,以及萬餘瓷片與窯具標本,整座遺蹟比較全面反映了從練泥、成型、修坯、上釉、晾乾,到入窯裝燒等整套瓷器流程,直觀再現了南宋官窯規模、工藝技術特徵,也是杭州儲存最為完整的南宋遺蹟之一。南宋官窯博物館內還設有一處手工模擬拼接碎瓷環節,遊客可以親身體驗塑膠碎瓷殘片拼接成一個完整瓷器的過程,這個互動場景好似拼圖遊戲,讓不少年輕人樂於一試。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來源:作者:高望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