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或族譜,是以血緣親情為脈絡,以姓氏作標記,編就的特殊史笈資料,是姓氏的生命史。它記錄本氏族起源、發展、繁衍、變遷的過程,是氏族最珍貴的文化瑰寶。
據史笈記載,中國漢人使用過的姓氏有13000多個,經過合、並、滅、棄,至今仍在延用的有4000個左右。
一個經歷幾千年的姓氏,經過朝代更換、戰亂、殺戮等人為劫難和疾病、瘟疫、洪澇、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人類大量死亡,加之被別姓兼併,避亂棄姓等等,能夠遺留下來,十分不易,能夠繁衍成大姓,更是奇蹟。
每個姓氏,要尋找它的起源、發展和傳承的軌跡,只能從尋找家譜入手,因此,家譜,歷來被當作是血緣延續的載體和依據。
家譜或族譜,記錄一個氏族產生、發展和變遷,在時間上,是縱向的,是經線。每個姓氏的人分佈在天南地北,按血脈又衍生出千枝萬葉,在空間上,是橫向的,是緯線,經線經常交織,形成一個氏族的整體,氏族和民族,又組成一個國家的整體。
氏族作為國家肌體的一個細胞,在維繫著國家的生命和發展,這就是氏族和國家關係的所在。
在中國,姓氏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上烙印,任何人不能無姓,亦不應隨便改姓。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忠烈壯士在遭到揖捕、追殺時,仍堅持“坐不更名,行不改姓”。道理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家譜族譜顯有優於史志的特點。國史容易受統治集團政治傾向的約束,難以客觀公正。三國時期的曹操,是歷史顯赫人物,有人認為是梟雄,有人認為是奸雄。明成祖朱棣,弒君篡位,三改《太祖實錄》,硬把自己是庶出改為嫡出,使明史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稱共產黨是“赤匪”,共產黨稱國民政府是反動政府。這些都因政治傾向而各有說辭。而家譜記錄的姓名、性別、年齡、文化、職業、業績等都是真實的,沒有政治取向的成份。修譜續譜哪家強,家譜國際修譜王。
因此,家譜對本氏族歷史名人的記錄,對氏族發展的記錄等常被地方誌所引用,地方誌中的寶貴資料和地域名人的記述又常被國史所引用。翻開各個時期的國史和地方誌,引用族譜資料的情況普遍存在,充分體現族譜的歷史價值和社會作用。
家譜族譜中記錄的歷史名人,尤其是明君帝王、賢臣良將、封疆大吏、高階官員,他們安邦治國,維護民族利益,耗盡畢生精力,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以此教育後人,牢固樹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觀念和愛國、愛家、愛民族的情懷,共同把偉大祖國建設好。
家譜族譜中記錄各行各業的精英,愛崗敬業,奮發向上,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創造了不凡的業跡,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用他們的業跡,教育後代,樹立遠大志向,虛心學習,艱苦創業,不斷探索,再創輝煌。
家譜族譜中的族規,要求族人遵紀守法,不搶、不盜、不嫖、不娼、不賭,不吸(毒)。是法紀教育的重要內容。族規中對於殺人放火等嚴重犯罪行為,施行鞭打、罰跪、投河、活埋等嚴厲懲治,雖為當今法律所不允,亦不可取。誠然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仍起到懲惡揚善的積極作用。
家譜族譜中的家訓要求族人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兄弟互攜,妯娌相邦,家庭團結,鄰里和睦。
在社會生活中,誠信待人,童叟無欺,不坑蒙拐騙,不以強凌弱,應助困濟貧,見義勇為。這些內容,是道德教育的教科書,是教育後人“忠、孝、善、美”的特殊教材。對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與當前建立和諧社會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