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就業大環境不好,很多學生選擇本科畢業後繼續考研,以此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也有部分學生是在本科畢業後,想要繼續學習本專業或想轉去其他專業選擇考研。不管原因為何,選擇考研就等於走上了一條艱辛的道路,一戰上岸的是人才,願意二戰的也是勇士,但部分導師對二戰生是有想法的,甚至寧可要差點的應屆生也不想要二戰生。
考研上岸實屬不易,部分導師卻對二戰生心存想法
考研是比較困難的,需要學生孤注一擲的埋頭苦學一些時日,有些學生在上岸後會興高采烈的去發一條朋友圈,充滿著“凡爾賽”的意味,這也是在報復式的發洩這段歲月所有的心酸。
一戰上岸是好樣的,也有人把一戰當做試水,不上岸也不會影響心情,認為二戰更加把握,還有人甚至經歷了三戰、四戰。
有人認為多次參加說明能力有問題,與其吊著這棵樹不如去找其他出路。小編倒覺得但凡能夠屢敗屢戰的人,至少都非常有勇氣,一般人失敗幾次自己也就放棄了,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都很有毅力,比如俞敏洪也是考了5次才上岸。
考研初試拼的就是硬實力,而複試的變數就很多,有時候導師的主觀想法也會影響到複試結果。多數導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去給成績,不會關注學生考了幾次,但也有的老師非常在意學生是應屆生還是二戰生或者多戰生,也很在意學生的第一志願是什麼。
曾有位導師這麼說過:“我寧願要差一點的應屆生,也不想要二戰生”,話雖然比較偏激,但這樣認為的導師也有著自己的一套道理。
導師說出“寧要差點的應屆生,也不想要二戰生”的原因
對二戰生或多戰生有偏見的導師,一般秉持著如下想法。
應屆生更能說明能力。導師認為,報考同樣一所學校,有些學生能一戰上岸,有些卻要多戰才能考上,這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比如二戰生的能力不足,以及學習方法有問題,只能靠時間成本去彌補。
應屆生更有潛力。應屆生一戰直接上岸,是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這在導師看來更好雕琢,願意聽安排、聽指揮。
二戰生或是多戰生一般都已經工作過,沒有應屆生“老實”好帶,有的甚至在職場已經混成了“老油條”,導師認為這樣的學生想法太多,交流起來總要“鬥智鬥勇”。
應屆生更能專注學術。導師認為應屆生是單純的學生身份,能專注在學術上,而二戰生或多戰生會面臨更多的生活瑣事,容易分心,這在導師看來會浪費學術時間,非常的麻煩。也有導師認為在工作中受挫再來考研的學生過於功利性,主觀上會不太喜歡。
二戰生不必失掉信心,靠實力征服導師就好
在部分導師心中,二戰生或多戰生備受質疑,這樣的導師會去詢問學生上次考試失敗的原因,也會對學生更加嚴格,認為二戰生多了一年準備時間,自然也該做到更好,答對理所當然,答不上就太不應該,細想來,導師的話也有些道理,但還是有些偏激。
應屆生也許更好雕琢,但往屆生也有更多的經驗,多複習了幾年,一般要比應屆生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一些,社會經驗也能在學術方面幫助自己,甚至是幫助到導師,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出校門工作了一段時間反而是不對的事,研究生並不是全部的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中有一個研究生的身份。
對於導師給出的應屆生更能專注於學術的說法,小編只能認同一半。一般工作過後再來考研的人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會更加堅定。經歷了世事滄桑炎涼,也更加成熟穩重,在面對學術時能有更好的心態,而應屆生可能比較懵懂,這也就二戰生的優勢所在。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在意學生考了幾次,第一志願是什麼的導師有,在意的也有,很難說誰對誰錯,每個人也不過是在踐行著自己的道理而已,一戰就能上岸的學生很優秀,多戰上岸也值得稱讚,只是在不想要二戰生的導師那,二戰生和多戰生不佔優勢。
總結:二戰生或多戰生不要因為部分導師的“不待見”而失去信心,只要是金子,就總會發光,雖然部分導師會為此更加嚴格,但只要能力足夠,靠實力讓導師驚豔,導師也就無話可說。
互動話題:你怎麼看待部分導師不想要二戰生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