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高中都會設定重點班、尖子班和普通班。當班級“檔次”僅有一檔之分時,上一個檔次班級的最後幾名,可能就是下一個檔次班級的前十名。換言之,相鄰檔次班級的“鳳尾”與“雞頭”水平相似。
於是,很多家長寧願讓孩子去好點的班級裡當“鳳尾”,也不想讓孩子在普通班級中當“雞頭”。但“雞頭”真不如“鳳尾”嗎?在“雞頭”與“鳳尾”的抉擇中,究竟選哪個更好呢?
高考後才發現,普通班“雞頭”與重點班“鳳尾”的差距,不是一般大
高中不屬於義務教育,大部分高中都會進行分班。普通高中學,一般會將班級分為4個檔次,一個培養去頂級985,一個培養去普通985/211,一個是成績在中等二本到頂流一本,最後一個是本科線及以下成績的同學。
如果是非常厲害的高中,分班就非常簡單粗暴——能上清華北大、普通985和普通211。但同時,其分班流動性也遠遠沒有普通中學大。畢竟,成績越往上走,想要提升就越不容易。
學生成績是浮動的,所以相鄰檔次班級的前幾名與後面幾名,往往是與前一個檔次的班級或後一個檔次的班級學生成績相重合。這種重合,會給學生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感受。
比如,成績在第一次檔次班級的學生,很大機率是衝著清華北大等頂流985高校而去。這個檔的學生如果排在班上最後一名,往往不會想著自己在下一個檔是前幾名,而是固執地認為自己做得太差勁了。
很多人都聽過“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但這句話在高中這種環境下其實並不是那麼適合。它更適用於我們已經在一個固定的區域中,比如在大公司累死累活一個月,處處受限的狀態。
這些道理只有在高考後才會發現,在高考這種流動性不小的班級分配環境裡,能做“鳳尾”就儘量不要去做“雞頭”。
高中是新的起點,與初中沒有多大關係。即便是擦邊進入重點高中的學生,也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漸調整狀態。而“鳳尾”的學習氛圍,無疑比“雞頭”更好。
氛圍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鳳尾”雖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但其中的學習氛圍,也能給予我們很大的動力和激情。當我們在“雞頭”時,拿著“鳳尾”的分數,卻不一定有繼續努力的鬥志。
再者,“鳳尾”教育資源其實會比“雞頭”班級更好。相對來說,學校確實會更重視前面幾個檔次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狀態和師資力量,儘量讓基礎好的學生考得再好一點。
身處“鳳尾”,就意味著在班級裡吊車尾。吊車尾註定會有不一般的眼神和議論,有時候甚至會被人理所當然地嫌棄。這種狀態會給學生帶來巨大壓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學生,可能直接就自暴自棄了。
所以,對於心理承受能力稍微強一點的學生而言,教育資源、各方面情況更好的“鳳尾”會更好。但對於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而言,“雞頭”有時候才能更讓自己願意努力。
無論是在“鳳頭”還是在“雞尾”,自己的努力、學習計劃和目標才最重要。班級只是一個平臺,真正去參加高考的是我們自己,而非這個平臺。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直面自己不足之處的勇氣和努力挑戰的信念。處於本科線下水平的學生,先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而非糾結教育資源。處於本科線上檔次的學生,則要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努力提分。
無論是高考還是其他的事,想要做好,無非一種方式,那就是制定長期的目標和計劃,同時把每一天過好。每一天都要有自己的小目標,之後按照計劃去實行、完成計劃。日積月累,自然能完成。
高考其實就是堅持學習、找到不足、改善不足、自我調整、完成計劃的過程。如果能完成這些,即便按部就班,也會十分充實。
“雞頭”和“鳳尾”的差距,在剛分班時不太看得出來,但在高考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這裡建議,心理承受能力較高的同學,一定要追求鳳尾,但心理承受能力普通的學生,則最好選擇“雞頭”。
今日話題:“鳳尾”VS“雞頭”,你會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