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釋出了AITO問界M5,有人說華為終於還是下場造車了,也有人說M5是賽力斯的產品,不能算華為做的。
從華為的路線圖來說,它的目標應該是想成為燃油車時代博世那樣的角色,如果親自造車的話,反而是把自己的格局做小了,客戶群體迅速縮水。
基於這個角度,星空君認為,華為之所以深度參與這款M5,主要還是為了儘快證明自己,當成一塊敲門磚。
不管怎麼說,智慧車聯網的時代已經跑步趕來了。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警惕那些偽概念。
比如,搞商用車資訊化的。
在汽車領域,大的分類有兩類,一類是乘用車,一類是商用車。為了便於理解,乘用車可以簡單的約等於私家車,商用車可以約等於貨車(客車)。
商用車的資訊化和乘用車的智慧化,完全不是一回事。
為了規範商用車(尤其是危化品運輸車)的管理,交通部、公安部等部門對這類汽車強制安裝基於北斗定位的裝置,資料實時同步到國家級的商用車平臺,雖然商用車的資料是聯網的,但這和乘用車上的車聯網不是一個概念。
《資料安全法》頒佈後,基於符合資料安全的角度,商用車平臺的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些運營商共享(比如大型主機廠、保險公司、危化品管理平臺等),銳明技術從事的,正是這個特殊領域的“車聯網”。
這種車聯網,星空君認為應該和乘用車的車聯網技術區分開來,叫做商用車資訊化平臺更合適。
說一個比較“驚悚”的事實,商用車的定位、啟動、熄火、車門、油門、剎車、發動機、油量等資料都實時上傳,這種資料採集方式不太可能應用於乘用車。
一、銳明技術的業績情況
從核心業務構成來說,公司其實是To G的。
星空君常說,偉大的企業都是To C的,也有一部分企業To B也能做的不錯,To G是什麼?
是指面向政府(Government)。
A股不少To G的企業,做環保的,做PPP的,做智慧城市的。
和大部分人理解的不同,To G的業務,往往風險比較大,一是因為G端業務會受換屆的影響;二是G端業務規模不大,拓展比較困難,成長性不高;三是因為審批手續較長,G端業務回款較慢,佔用資金嚴重。
具體點,公司的業務是提供商用車管理平臺,監控商用車的執行軌跡和其他事項。
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製圖:詩與星空
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2.96 億元,同比增長 24.89%; 實現歸母淨利潤 0.53 億元,同比下降 60.33%, 扣非歸母淨利潤 0.37 億元,同比下降 65.46%。
公司營收增幅較好,但淨利潤下滑嚴重,對此,公司的解釋有三點:
一是9 月下旬限電政策影響部分原材料供應商物料交付,進而導致公司生產效率降低;二是公司海外業務較多, 因此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大背景下,賬面收入減少;三是疫情影響仍未完全消退,導致部分專案延遲交付,影響了收入實現。
深入思考的話,會發現這三個理由都很牽強。
公司的產品和消費電子差不多,不是重度電力依賴行業,並且限電影響營收,對利潤影響不大,疫情導致延遲交付也不會導致淨利潤斷崖式下跌。
那麼,公司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主要是毛利率下降,公司的產品競爭力下滑。公司半年報披露,原材料採購成本及工廠搬遷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公司毛利率下降。
據招股書,公司的原材料包括電子元件、無線通訊模組、PCB板、定製攝像頭、線纜等,採購成本上升無法透過提價的方式傳遞到下游客戶,也說明了公司的產品議價能力相對較差。
二、商用車市場空間有限
根據2020 Omdia 報告,公司在全球車載監控影片佔有率排名全球第一;根據 2020 Berg Insight 報告,公司在商用車行業車聯網影片監控產品全球安裝量,排名全球第一。
這個資料說明公司的實力比較強,市佔率非常高;而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解讀方式:整個市場就不大。
作為全球市佔率第一的企業,營收規模也就10億級,可見是個多麼小的市場。
公司在財報中認為未來公司的業務成長性比較好,對此星空君持懷疑態度。
中國每年商用車的銷量在4、500萬輛左右,保有量也比較低,無法和乘用車規模相比。按照新增量測算,整個商用車行業資訊化硬體的市場規模在百億左右,軟體平臺幾十億左右。
而市場上從事這個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公司毛利率的下滑也是因為競爭激烈的結果。
三、不同尋常的借錢
從招股書看,公司一直營造“不差錢”的表象。除了有一點短期借款,公司賬面很乾淨。
但是,到了2021年三季報,出現了大額的長短期借款。對於一家剛剛融資上市才兩年的公司來說,這個現象不同尋常。
錢花到哪兒去了呢?
對比公司上市前後的財報,星空君發現,主要有兩項資產專案大幅增加,一個是固定資產,另一個是存貨。
固定資產增加的原因是公司東莞廠房建設,2021年已經投用並且搬遷,而存貨的激增是風險比較大的,這意味著公司可能會出現大額的存貨跌價準備,當前的利潤有水分。
2021年三季報的存貨週轉天數是135天,而上市前(2019年年報)的存貨週轉天數只有74天,幾乎翻倍。
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製圖:詩與星空
星空君曾經詳細分析過存貨進行修飾從而增加利潤的操作,這種操作可以從存貨週轉天數中暴露出來。在公司經營模式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的情況下,存貨週轉天數應該是相對穩定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很可能是因為存貨裡有些操作的痕跡。
為了保護上市公司的商業機密,存貨是不需要詳細披露的報表專案,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企業在存貨裡大做文章。
投資者能夠看穿存貨的“法寶”,就是存貨週轉天數(或存貨週轉率)。
季報不需事務所審計,而年報披露則需要事務所審計,到時候,公司是否會足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