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節奏節奏快,飲食不規律,睡眠不足......很多人會出現餐後腹脹、早飽、上腹痛、上腹部或胸部燒灼感等消化不良症狀,今天就跟專家一起來聊聊:消化不良怎麼解決?
本期話題:消化不良該怎麼解決?
消化不良是什麼病?
消化不良是一種臨床症候群,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質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表現為上腹部不舒服,包括上腹部疼痛、飽脹、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病情可以反覆發作,而且程度時輕時重,部分患者還同時存在焦慮、抑鬱等精神心理症狀。
之所以稱它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因為患者經過各項檢查後,沒有發現可能導致上述症狀的其它疾病證據。症狀更多是來自於胃腸高敏感,更容易對小刺激產生異常感覺。
器質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也可能出現上腹部飽脹、腹痛、腹部燒灼感、噁心等消化不良的表現。
但與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的是,器質性消化不良常有明確的病因,也就是說這些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狀是由食管炎、糜爛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等疾病造成的。
根據臨床症狀特點的不同,可以將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為 2 個亞型:
餐後不適綜合徵;
上腹疼痛綜合徵。
這些情況需要引起警惕
年齡大於 40 歲,近期新發生的消化不良症狀;
近半年無明顯原因出現明顯消瘦,體重下降 > 3 千克;
不明原因的貧血,甚至伴有嘔血和解黑大便;
吞嚥困難,而且症狀逐漸加重,伴有吞嚥疼痛;
腹部摸到像包塊樣的可疑物體;
有食管癌、胃癌的家族史。
幽門螺桿菌:生存於人體胃部與十二指腸的一種細菌;
精神心理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嚴重程度常常與患者焦慮、抑鬱等情況有關;
胃腸道感染病史:曾有胃腸道感染病史(例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的患者發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的風險較正常人群明顯升高;
基因的差異: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與正常人群在某些基因結構、表達和功能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需要做哪些檢查?
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查(可透過儀器測定呼氣成分,從而檢測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
腹部超聲、CT 、MRI(磁共振);
血液化驗:例如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腫瘤標誌物;
大便化驗:包括大便常規、大便隱血。
有哪些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改善生活方式,作息規律,避免熬夜。調整飲食結構,少吃油膩食物,規律飲食,避免菸酒;
內科藥物治療:例如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改善胃腸道動力的藥物;還可採用抑制胃酸分泌的一些藥物進行抑酸治療。
精神心理治療:經過上述治療後效果欠佳,精神心理障礙症狀較重的患者需要配合精神心理治療。
按時進餐,避免暴飲暴食;
避免攝入過於油膩、辛辣的飲食;
避免貪食過冷、過燙的食物;
進餐期間避免腰帶過緊;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
來源: FM1036福建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