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由於缺乏對它的瞭解,臨床上早期被發現的不到15%,超過80%的確診患者都是中晚期,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損失。
雖然大腸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也並非沒有任何徵兆,我們往往可以根據大便的變化來捕捉它的蛛絲馬跡。
什麼是結直腸癌?
大腸全長約1.5米,分盲腸、結腸與直腸三部分,其中結腸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指大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在全球屬於第三大惡性腫瘤,在我國一些大城市,如滬、廣、深、京已經是第二位,有超越肺癌成為新癌王的趨勢;全國發病率位次從過去的第6、7位上升到現在的第3、4位。
以上海為例,大腸癌的發病率在迅速上升。近30年來,結腸癌以4.5%的速度上升,而直腸癌則以1.2%~1.5%的速度上升。所以就上海的資料而言,從2003年起,大腸癌是位居第二位的惡性腫瘤。
與其它腫瘤相比,大腸癌預後較好,是很容易早期發現和治癒的腫瘤,早期患者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而且大多不用開刀,內鏡下即可切除。
因為約90%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化而來,它最初就是一枚很不起眼的腺瘤性腸息肉,經過5-15年的時間演化而來。如能在癌變前發現並切除,就能有效避免悲劇的發生。
所以瞭解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報警症狀及篩查方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防治結直腸癌起著重要作用。
大腸癌的大便有什麼表現?
大資料顯示,85%的受調查者上完馬桶後,都會不自覺的回頭看一眼自己的排洩物——大便。其實,這是一個好習慣。大便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腸內環境,藉此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消化道腫瘤早期較少有不適症狀(所以腫瘤早期難以自我發現),但結直腸癌是長在結直腸粘膜上的,在相對較早期就可能透過糞便發現一些問題。
大腸癌早期症狀不典型,很少出現明顯腹痛、腹脹,反而觀察大便更易於發現:
當病變於黏膜,患者可無任何症狀,或僅僅出現大便習慣、性質的改變;比如原來便秘,忽然腹瀉,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原來一天1次,現在一天多次等;
正常排出的便量為每天200g左右,如果您之前排便正常,突然便量減少,可能是身體在發出健康警示:一種情況是便秘,這大多是出口梗阻型便秘或慢傳輸型便秘造成的;
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會刺激腸道增加分泌粘液,即可出現大便次數增加,大便粘稠、不易沖走等症狀;
也因為腫瘤佔據了腸腔的部分空間,使正常大便難以透過,亦可出現便秘,大便硬結,量少,大便呈條索狀,變細,甚至因為摩擦腫瘤表面出血,表現為大便中混雜有鮮紅色或暗紅色粘液。
腫瘤一旦破裂,還會出現拉鮮紅色血,高位結腸病變會有紅褐色血便。
總結一下:
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多不為病人注意,就醫時也常以“痢疾”、“痔瘡”、“腸炎”等病處理,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或梗阻症狀以及觸及腹塊時已非早期。
因此,如果病人出現無特殊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持續性腹瀉或便秘;
出現便頻、糞便伴膿血、粘液、血便;
或出現持續性腹痛、脹氣、腹部不適,經一般治療無效者,均應作進一步檢查。
什麼人最可能患大腸癌?
大腸癌既有環境因素,又有遺傳因素的作用。
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 年齡>40歲;
- 長期菸酒史;
- 腸息肉史;
- 慢性腹瀉、便秘、便血史;
- 血吸蟲病、闌尾切除史、慢性闌尾炎;
- 精神刺激史;
- 家族腸道惡性腫瘤史;
- 長期炎症性腸病史;
- 嗜好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久坐又缺乏運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