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這是一個敢跟主權國家叫板的公司——美國聯合果品公司
▎美國國務卿約翰·杜勒斯是它的法律顧問;
杜勒斯,鼓吹冷戰、推行“和平演變”,被稱為“不祥之鳥”,他“走到哪裡就會發生戰爭和動亂”。
▎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是它的股東;
▎聯邦調查局的總統代表羅伯特·卡特勒將軍是它的董事;
▎“甲殼蟲”史密斯後來也成為它的董事之一;
▎負責美洲國家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約翰·卡伯特的弟弟則是該公司的總經理;
▎筆者嚴重懷疑,它不是一家正經的“果品公司”,而是正經的情報“掩護公司”。
▎“成功行動”的實施計劃的制定相當隱蔽,中情局在一個龐大的火爐裡焚燒了大部分檔案,參與該行動的所有特工都被要求宣誓保密。
本文約6000字。
【序】
1951年3月,支援社會主義的前政府國防部長、陸軍上校雅各布·阿本斯·古斯曼成為瓜地馬拉第一任民選總統。
當時他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國內矛盾是土地問題。
僅佔人口2%的土地擁有者佔有72%的耕地,而絕大多數人卻掙扎在貧困線上。
此外,文盲比例高達75%;
印第安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
阿本斯決心改變土地佔有不均的現象。
他頒佈了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 規定徵收閒置地與出租地,使得10 萬左右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約60.7萬公頃的土地。
但是,阿本斯的土地改革綱領不僅疏遠了保守的土地擁有者,而且得罪了美國的聯合果品公司
——這家龐大的香蕉出口公司在華盛頓、在白宮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一】
美國果品公司在瓜地馬拉擁有18.8萬公頃土地,它還控制著瓜地馬拉的海運、電訊、外貿以及重要的海港和鐵路運輸,是瓜地馬拉最大的經濟實體。
阿本斯沒收了該公司未開墾的9.5萬公頃土地,並提出給予60萬美元賠償金,這已經遠遠搞出了他們公司納稅的資產賬單自己申報的價格。
可是該公司還是認為這筆錢太少,堅持要求賠償1500萬美元,翻了25倍。
不用懷疑,該公司的要求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有力支援,因為它在華盛頓的朋友們那是相當的有權有勢。
聯合果品公司配合著“官場”的盟友們,發動起一場高壓宣傳運動,在美國決策層製造出瓜地馬拉將由共產黨人接管的緊張氣氛,並且最終贏得了決策者的支援。
【二】
這時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被炮製出籠。
其主張為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
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
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
中情局自然將其奉為自己行使美式殖民主義行動的許可、圭臬。
於是,它開始在政壇散佈謠言說阿本斯吸毒成性、受蘇聯人的擺佈、蘇聯正威脅著巴拿馬運河。
儘管阿本斯的內閣及軍隊裡沒有一個共產黨人,瓜地馬拉也沒有與蘇聯及其衛星國建立外交關係,但駐瓜地馬拉的美國大使約翰·普里福伊卻開啟了無賴聯想模式,彙報說:
“(阿本斯)思維像共產黨人、談吐像共產黨人、如果他現在不是共產黨人,遲早也會成為共產黨人。
在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出現以前,他也可以充充數了。”
【三】
1953年下半年,艾森豪威爾總統決定趕阿本斯下臺。
8月, 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等人秘密制定了推翻阿本斯的計劃——
代號“成功行動”。
“成功行動”得到450萬美元經費,最後實際耗資約2000萬美元。
它由中情局計劃處處長威斯納擔任指揮。
威斯納分析了以往失敗的教訓後,決定採用輿論宣傳、破壞行動和派遣突擊隊員進行騷擾等綜合方法來推翻阿本斯政府。
並調回中央情報局的軍事情報官、駐南朝鮮的站長艾伯特·哈尼上校,任命他擔任“前沿指揮”——戰地總指揮。
哈尼上校是個反情報專家,在朝鮮戰爭期間,他在指揮準軍事行動和突擊行動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1月,他制定出進行心理戰的行動計劃,並詳細分為5個部分:
策動背叛、後勤準備、組織流亡分子、宣傳和空降部隊準備。
最初的設想是先透過賄賂使阿本斯辭職;
如果不行,就在忠於阿本斯的軍隊裡煽動不滿情緒、在支援阿本斯的人民當中製造混亂,從而孤立他;
然後再以小規模的心理騷擾開始行動,逐漸加大力度,最終幫助反對派發動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四】
中央情報局又從瓜地馬拉的反對派中選擇選擇了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馬斯扮演“解放者”的角色。
他曾是瓜地馬拉的一名軍官,在一次反對阿本斯的政變失敗後被捕入獄,後來在獄中挖地道逃跑。
這個人在瓜地馬拉沒有什麼名氣,除了反共,他頭腦十分簡單。
不過叫他當傀儡很合適,因為美國人相信他會保護聯合果品公司的利益。
哈尼上校認為,阿本斯的生存依賴於軍隊對他的忠誠。
所以他決定,要利用由阿馬斯領導的“入侵”和其他的一系列配套手段,去破壞軍隊的忠誠、摧毀阿本斯的政權。
並且這將更有可能把“成功行動”杜撰為“僅僅是一次國內起義”。
中情局計劃讓他擔任他自己建立的“政黨”領導人,並承諾給他提供每組由12名士兵組成的10支空降部隊,還答應提供30萬美元的資助,使其完成“入侵”瓜地馬拉的行動。
【五】
在鄰國尼加拉瓜統治者阿納斯塔西奧·加西亞將軍的協助下,哈尼上校建立起“解放軍”訓練基地。
受訓人員包括瓜地馬拉的流亡人員以及應聲來碰運氣的各國僱傭兵。
這批人被劃分成兩個訓練營:
第一個營地設在索摩查的莊園,用來訓練參與行動、執行破壞和爆破任務的中情局特工。他們的人數大約有150 名;
第二個營地設在馬那瓜湖畔的一座火山島上,訓練物件則是瓜地馬拉的流亡分子和為錢搏命的,從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巴拿馬招募來的僱傭軍。他們主要是進行武器訓練,人數同樣在是150名;
此外,按照計劃,中情局還進行了所需的武器準備。
一名叫塞繆爾·卡明斯的前中央情報局僱員註冊了一個空殼的皮包公司——國際軍火公司,由它向所謂的“解放軍”供應訓練裝備;
並且還在巴拿馬運河區儲藏了大量的武器、軍火,以備“戰時”之需。
中情局還透過這家公司,運去了帶有蘇聯標記的武器埋在瓜地馬拉境內,企圖在侵略開始前加強美國對蘇聯的指控,以進一步製造輿論,說蘇聯人正設法在中美洲建立據點。
【六】
與此同時,哈尼上校還在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附近建立了一個電臺營、在瓜地馬拉周圍設定了5個隱蔽的通訊站:
在馬那瓜、多明尼加和宏都拉斯各設1個、另外兩個在瓜地馬拉境內——
其中一個實際上就在美國大使館裡。
這些電臺或者裝有干擾設施,或者按計劃用與瓜地馬拉常規電臺相同的波長來廣播。
哈尼還在遠離宏都拉斯大西洋沿岸的天鵝島留有一個轉播臺備用。
這些秘密電臺使用與瓜地馬拉電臺相同的頻率廣播聳人聽聞的報道,後因水門事件而出名的霍華德·亨特則負責這項宣傳工作。
進行心理戰宣傳的目的就是製造思想混亂、恐懼和驚慌。
亨特和曾經當過演員、新聞記者的戴維·艾特利.菲利普斯一起,準備用逐步升級的心理戰,加劇瓜地馬拉政局動盪。
【七】
中情局僱傭的制空力量,是實施政變的不可或缺的主力。
這是一支雜牌軍,由中情局用契約方式招募來的美國飛行員組成。
準備投入使用的運輸機和P-47戰鬥機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剩餘的庫存品,大約有30多架。
哈尼上校在大西洋沿海的一個簡易機場對他們進行了針對性極強的訓練。
為掩人耳目,艾倫·杜勒斯說服了一位美國右翼企業家,以醫療機構的形式建立了一個“慈善基金會”,以該機構的名義把飛機“捐贈”給所謂的“解放軍”。
這對當時的瓜地馬拉政權來說,實質上就是以壓倒性的空中軍事優勢來進行恐嚇。
【八】
1954年年中,套在阿本斯脖子上的絞索越來越緊。
一向無所事事的美國駐瓜地馬拉使館一下變成前線司令部,戒備森嚴的四樓指揮部裡,中央情報局的工作人員猛增。
普里福伊大使公開會見反對黨領袖和部隊軍官,還向官員們收買政府情報,並使用有影響力的人物,把礙事的美國記者趕出該地區。
美洲國家組織以17票贊成、1票反對的懸殊比透過決議,宣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對任何一個美洲國家的控制都將會對西半球構成威脅。
艾森豪威爾也警告國會領導人,說瓜地馬拉正把“馬克思主義的觸角”伸向薩爾瓦多。
【九】
阿本斯意識到入侵迫在眉睫,而裝備簡陋的瓜地馬拉軍隊難以對付由美國策劃的大規模政變。
於是,他也設法從英國和西歐購買武器,但回回碰壁、次次遭受冷遇。
走投無路的他轉而尋找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援,從捷克斯洛伐克買進了價值100萬美元的步槍、機關槍和彈藥。
裝運這些武器的瑞典貨輪“阿爾芬”號,於5月15日抵達巴里奧斯港。
“阿爾芬”號到達後的第二天,艾倫·杜勒斯召開了情報顧問委員會會議,與會者包括陸、海、空三軍、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高階情報官員。
他們憑空得出結論,說這艘船攜帶了足夠的武器,使阿本斯能夠穿越鄰國1290公里區域、直接威脅巴拿馬運河區。
杜勒斯將這些發現呈交給國家安全委員會,並獲准於下個月入侵瓜地馬拉。
同時,中央情報局還陰謀破壞從巴里奧斯港到瓜地馬拉城裝運武器的火車。
一組突擊隊在鐵路沿線埋下炸藥,可是一場傾盆大雨浸溼了雷管,只有一處發生爆炸,炸燬了一段鐵軌。
襲擊者向火車開槍,打死了一名士兵,撒離時自己也損失一人。
最終,這列火車安然無恙地向首都隆隆進發。
【十】
6月18日,中情局的飛行員開始向瓜地馬拉境內的廣場、地面、軍火儲存點和其他顯眼的目標投放手榴彈和灌滿汽油的蘇打水瓶子;
對瓜地馬拉城、奇基穆拉、瓜蘭和薩卡帕等地進行了狂轟濫炸,目的是製造大轟炸的效果,在心理上和外在毀壞上打擊政府和人民。與此同時,飛機還空投了大量誘使陸軍反叛政府的宣傳品。
中央情報局的心理戰較為成功,成功離間了總統和軍隊的關係。
在美國普里福伊大使操縱之下,軍隊的高階軍官們去見阿本斯,要求總統罷免在政府中任職的共產黨人。
阿本斯對他們講,與其讓共產黨人在地下活動,不如讓他們公開活動,軍官們只得怏怏離去。
於是中情局繼續製造謠言,恐嚇軍隊高層人士,說阿本斯計劃解散軍隊,由共產黨人控制的農村民兵取而代之。
結果,已退休的空軍司令乘小飛機逃往國外,致使阿本斯所掌控的、為數不多的飛機不得不停飛。
【十一】
同日,阿馬斯乘坐一輛小型貨車,帶領“解放軍”從宏都拉斯越過邊境。
由於沒有得到預案中的叛亂軍隊接應他們,中情局命令他們在境內十公里處停止行進,等待時機。
而戴維·菲利浦的“解放電臺”則開始製造他們大規模入侵的假象,並向偽稱在山裡活動的“第五縱隊”傳送假訊息。
當阿本斯在電臺發表演說穩定國內人心時,廣播受到干擾。
中央情報局的飛機在瓜地馬拉城散發傳單,並轟炸、掃射外圍城鎮,以加強心戰攻勢。
但是,很不幸,忙亂中出現了一系列差錯。
兩架美國飛機被擊毀、另一架因燃料不足而墜地。
一個美國飛行員本來想轟炸瓜地馬拉政府的廣播電臺,沒想到卻炸燬了美國福音傳教士開設的電臺。
一艘英國貨船被誤認為是蘇聯船隻也遭到襲擊;
【十二】
哈尼擔心這次行動會因空中力量不足而失敗,便請求華盛頓補充損失的飛機。
華盛頓準備調撥兩架P-47飛機,但是負責美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亨利·霍蘭認為,在全世界關注瓜地馬拉局勢時,把飛機交給叛亂分子,將會帶來後果嚴重的國際反響。
最後只有請艾森豪威爾總統定奪。
6月22日,總統既聽取艾倫·杜勒斯要求派飛機的請求,也聽了霍蘭的反對意見。
他很想知道,沒有飛機反叛能否成功。
“毫無希望。”杜勒斯回答得很乾脆。
“如果我們提供飛機,那又會怎樣呢?”
“成功的希望有20%。”
這位中央情報局局長說。
艾森豪威爾終於同意,杜勒斯的坦率得到了報償。
在他就要離開時,總統對他說:
“你如果說成功的希望有90%,我就不會同意了。”
為了掩蓋真相,這兩架P-47飛機在名義上是“出售”給尼加拉瓜空軍的
——由中央情報局出15萬美元購機款。
【十三】
6月23日,新補充的兩架飛機開始了對瓜地馬拉72小時的轟炸。
第一天,轟炸了薩卡帕軍營,又掃射了距離宏都拉斯邊界約40公里的奇基穆拉;
第二天,4架飛機編隊在奇基穆拉投下燃燒彈,房屋著火。
在一片混亂中,阿馬斯的“烏合之眾”趁機搶佔了奇基穆拉。
在這次戰鬥中,雙方死亡僅17人。
這是整個政變過程中惟一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叛軍滲透到瓜地馬拉縱深僅40公里,此後再也沒有推進一步。
阿馬斯宣佈這個村莊是他的 “臨時政府”總部,然後坐守此地等待中情局的命令。
空襲時,美國人在大使館屋頂播放事先錄製的錄有轟炸巨響的磁帶錄音,加劇了首都居民的緊張。
【十四】
電臺進一步加強了空襲產生的心理效果,干擾當地無線電通訊,阻止準確的資訊到達首都,這使瓜地馬拉人只能聽到中情局的廣播。
那些電臺描繪了政府在鄉村的重大失敗和裝備精良的叛軍不屈不撓前進的虛構情景,捏造了叛軍的大部隊運動、可怕的戰場、瓜地馬拉政府軍的重大慘敗和叛軍不斷壯大的“報道”。
這使已經迷茫絕望的瓜地馬拉人更加恐懼。恰在此時,火車從真正的前線——奇基穆拉運送回第一批受傷計程車兵;
第二天的報紙就刊登了纏著繃帶的將士的照片,給“慘敗”的謠言提供了“憑證”。
“解放電臺”則繼續捏造謊言,報道反叛力量在根本沒有發生的戰鬥中已取得重大勝利,還聲稱反叛隊伍已發展到5000人,而且時刻都在增加。
瓜地馬拉軍隊聽了這樣的報道後士氣更為低落。
事實上,“解放軍”人數不到400人,而且一直在離宏都拉斯不遠的邊境觀望,以便一旦遭到進攻就可以逃之夭夭。
【十五】
阿本斯也開始不信任他的軍官了。
電臺以及報紙關於數路反叛部隊已逼進瓜地馬拉城的謠言使他深感驚慌。
6月27日晚,他宣佈辭職,然後躲進墨西哥大使館避難。
獲勝的阿馬斯進入首都時,15萬人一齊歡呼,中央情報局預先分發的爆竹響遍全城。
於是,聯合果品公司很快收回了被阿本斯沒收的土地。
大約4000名涉嫌參與共產黨活動的人遭到逮捕,保障工人和工會權力的法律也被廢除了。
阿本斯政府的垮臺並非軍事鬥爭失敗造成的,瓜地馬拉政變決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政變。
叛軍的力量與政府的武裝力量無論從數量上或質量上都不是一個量級:
叛軍充其量不超過400人,而政府正規軍隊和警察共達6000人;
叛軍是由流亡分子和僱傭農民組成的“烏合之眾”,而政府武裝力量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正規軍隊;
在戰鬥中,政府軍隊完全抵擋得住叛軍的前進,叛軍除了在美國飛機掩護下佔領了一個邊界小鎮奇基穆拉外從來沒有取得重大勝利。
導致瓜地馬拉政府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讀者朋友們自然早已心知肚明。
【尾聲】
上篇講述過的中情局在伊朗德黑蘭的“阿賈克斯”行動和這次在瓜地馬拉的“成功行動”在以後的歲月裡,成為美國政府的“外交”範本,據此所策劃的一次、又一次的邪惡行動不斷地在醞釀、實施、總結、變種之中週而復始。
於是,美式的“顛覆行動”,就如同一條失控的瘋狗,在世界各地橫衝直撞,陶醉於自己能夠隨心所欲地進行威脅、恐嚇和欺凌。
包括現在、包括當下……
所以,回顧這段往事、並反思美國“顏色革命”的永續性、相關性是非常緊迫、非常有必要的。
CIA局長伯恩斯,將設立輻射所有任務領域的“中國任務中心”(China Mission Center),專注於收集中國的情報
【陸續更新,敬請關注】
鄭重宣告:
本文所回顧的這段往事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請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進行深入理性閱讀,切莫誤解。
筆者無意於激發、引導各種不良情緒,更無意於影響、重構讀者朋友們的心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