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曾存在過一個長達百餘年的南北朝時期,期間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漢族一度瀕臨滅種的絕境,真可謂空前的大黑暗期。其實,在日本的歷史當中,同樣存在過一個被稱作“南北朝”的時代,雖然只有50多年時間,但同樣給該國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那麼,日本的南北朝時代是如何開啟的?它最終的結局如何?
中國南北朝的出現,緣於兩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羌)入侵中原,在黃河流域建立起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政權,從而與退居江南的漢族政權形成對峙。但日本南北朝的出現則完全不同,它之所以陷入分裂並非因為遭到外族或外國的入侵,也沒有敵對的他姓政權存在,完全是因為皇族內部的分裂所致,而其導火索無疑是“兩統迭立”制度的確立。
日本自確立天皇制以來,長期遵循“父死子繼”的原則,但等到13世紀末後嵯峨天皇在位時,情況卻發生突變。原來,後嵯峨天皇雖然讓位給長子後深草天皇,但由於溺愛寵妾所生的幼子恆仁,很希望他也能過把天皇癮。因此,後嵯峨天皇在1259年迫使後深草天皇退位,隨後便把恆仁扶上皇位,是為龜山天皇。但是,對於龜山天皇退位後應由誰來即位,後嵯峨天皇尚未來得及做出指使便病死。
1274年,即後嵯峨天皇病死2年後,龜山天皇擅自讓位給兒子世仁,是為後宇多天皇,由此引起後深草上皇一家的不滿。為了平息皇室內部的紛爭,鎌倉幕府的執權(相當於攝政)北條時宗決定執行折中方案,即令後深草上皇的兒子熙仁(即後來的伏見天皇)成為後宇多天皇的皇太子,而後宇多的兒子邦治(後來的後二條天皇)則成為伏見天皇的皇太子。
自此,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兩兄弟的子孫輪流成為對方的繼承人和候任天皇,歷史上分別稱呼他們為“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當時,讓位後的天皇只能在兒子成為天皇時,才能以太上天皇的名義處理國政,即院政。不過,院政的開設權只能在自己的血脈成為天皇時才得以啟動,對方的子孫成為天皇時,則只能由其父或祖父來開設院政。
由於上述限制,從現實利益考量,“持明院統”、“大覺寺統”都希望對方血脈的天皇趕快下臺,讓與自己一脈相承的人繼位。顯然,北條時宗的做法看似彌合了皇族內部紛爭,但實際上卻使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的子孫千方百計地想要扳倒對方,早日實現“皇統一統”的終極目標。但是,礙於幕府的“仲裁者”身份,兩家不能公然流露出真實想法,為此不免將怨氣和不滿指向幕府。
最終,結束“兩統迭立”和鎌倉幕府統治的,是屬於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天皇名尊治,是後宇多天皇的次子,後二條天皇的弟弟,按照“父死子繼”的原則,原本沒有希望繼承皇位。但是,由於後二條天皇英年早逝,其子邦良親王當時還是個幼童,天皇之位依規定回到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手上後,尊治便取代侄兒成為太子。1318年,花園天皇讓位給後醍醐天皇,後宇多上皇按慣例開設院政,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但實權卻掌握在幕府執權手中)。
後醍醐天皇登基後,按慣例應選擇出身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即光嚴天皇)做太子,然後讓自己的兒子義良(後村上天皇)做光嚴天皇的太子。然而,後宇多上皇卻悍然破壞傳統,強令後醍醐天皇冊立侄兒邦良做太子。上皇的決定引起後醍醐天皇和鎌倉幕府的不滿,經過一番爭鬥,後醍醐天皇在1321年終結院政,隨後親自執政。隨著後宇多上皇的失勢,邦良親王的天皇夢隨之化為泡影。
後醍醐天皇親政後,悍然廢除“兩統迭立”制度,冊立親兒義良為皇太子,令先前支援他推翻院政的幕府大為失望。與此同時,後醍醐天皇也察覺到幕府的不滿,為了鞏固本人及子孫的皇位,便在暗中拉攏對幕府統治不滿的武士和貴族,準備將其推翻,但計劃尚未實施便遭洩露。1331年,鎌倉幕府派軍隊逮捕並廢黜後醍醐天皇,隨後擁立光嚴天皇上臺。
後醍醐天皇下臺後,被幕府流放到隱岐島,但活躍在各地的倒幕派,如護良親王、楠木正成、赤松則村等人則依然堅定的擁護他。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豪族首領名和長年等人的營救下逃離隱岐島,前往伯耆國船上山(在今鳥取縣境內)舉兵討幕,很快便聚集起一支人數眾多的倒幕大軍。不久,在名將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人的幫助下,倒幕大軍攻陷鎌倉,北條氏和鎌倉幕府就此滅亡。
後醍醐天皇推翻鎌倉幕府後,逼迫光嚴天皇讓位,隨即推出一系列加強天皇獨裁權力的措施,史稱“建武新政”。然而,由於改革措施過於激進,加上恩賞的不公平、法令的朝令夕改、對各大勢力集團權利的侵害,最終導致新政在怨聲載道下崩盤。1335年,一心想重建武士政權的足利尊氏率軍攻陷京都,迫使後醍醐天皇再度退位,隨即扶立屬於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即位,並建立室町幕府。
後醍醐天皇不甘心失敗,在室町幕府創立後不久便逃出京都,並在大和國的吉野另立朝廷,與鎌倉幕府控制下的京都朝廷對峙,日本歷史由此進入到南北朝時期(注:大和國即今奈良縣)。由於後醍醐天皇一再聲稱,他被迫退位時交給足利尊氏的三神器乃是贗品,因此他統治下的南朝才是正統,而北朝無疑屬於偽政權(注:三神器即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是日本天皇的信物)。
以吉野為都城的南朝,佔有本州島面積的1/3和四國島、九州島全境,面積約2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今天日本國疆域的3/5。雖然南朝的版圖要超過北朝,但軍事實力卻並不及後者,在頑抗56年後最終走向滅亡。1392年,南朝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移交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日本南北朝時期由此結束。
日本雖然再度實現統一,但在此後數百年間,關於哪個政權屬於正統的話題,卻始終引起政界、學界的爭論不休。直到20世紀初期,當時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之一幸德秋水就該話題嚮明治天皇請示時,後者才給出最終的結論,即以南朝天皇為日本的正統,北朝天皇保留名號,但不列入正統。
參考書目
井上清(日):《日本歷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年版
德川光圀(日):《日本史記》,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賴山陽(日):《重訂日本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成春有、汪捷:《日本歷史文化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胡煒權:《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