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一家,攝於1962年
“延安五老”之一、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先後有三任妻子,第一任是黃俊貞 ,辛亥革命前兩人在家鄉結婚。她曾生育一子,不幸未及週歲夭折。婚後不到一年董必武就離家參加革命,兩人關係就名存實亡。1943年,黃俊貞在家鄉去世。
第二任妻子叫陳碧英,兩人1933年結婚,未生育。紅軍長征後,陳碧英留在南方,兩人就此分開,互相不知對方生死,從而遺憾地各自再成新家。
第三任妻子是何連芝,1937年在延安結婚,育有二子一女:董良羽、董良翬、董良翮。
三個名字之所以都帶“羽”字,是因為董必武深感舊中國的“落後就要捱打”,希望中國自己製造的飛機早日飛上藍天,期待他們兄妹志存高遠,為國家建設作貢獻 。
1962年與長子、女兒
長子董良羽,出生於1938年,1948年8月入華北軍區榮泰小學並住校。1951年考入北京師大二附中上初中,1954年升入該校高中部。1957年考入哈軍工雷達專業,在這裡認識了後來的妻子李黎力。
1964年,董良羽從哈軍工畢業後分配到七機部一個研究所工作,後分配到空軍部隊,歷任戰士、參謀、科長、副師長、北京空軍司令部參謀長助理。1993年退休時軍銜為大校。
退休後,董良羽任湖北董必武思想研究會法人代表、副會長兼秘書長,致力於宣傳父親等老一輩革命家高尚事蹟和思想。
董良羽
儘管老來得子,但董必武對孩子卻從不溺愛,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對老大。在困難時期,宋慶齡曾送了一隻醬鴨給董老,董良羽帶去學校和自己的同學們分著吃了,董老得知後一度為兒子的張揚而心中不安。
董良羽時常回憶起父親曾對自己說過的話:“我就是一塊破布頭,我的主人要我補在哪兒,我就補到哪兒。我的主人是誰?那當然是共產黨。”
董良翬
女兒董良翬,筆名董楚青,1941年出生。1961年至1962年在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學習。
董良翬從部隊復員後,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分配工作時沒有她的名額。學校領導對她說:“回家找你爸爸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吧。”
沒想到回到家,董必武卻說:“我能有什麼辦法?你就在家待著吧。”後來學校裡有其他同學空出一個名額,她才頂替那個空缺去了當時的外文局,先後任《中國文學》雜誌編輯,中國文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副社長。
1998年,董良翬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後任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離退休局局長等職。
董良翬
董良翬著有回憶錄《憶我的爸爸董必武》,編輯《董必武詩選》(合作)、《當代名家董必武詩作品集》,主編《老紅領巾的故事》,《名人和書的故事》(副主編)等。
董良翬是家裡入黨最晚的,大學時她一直要求入黨都沒能被批准。大家說她“聯絡群眾不廣泛”,她也不知道這個缺點怎麼改。有一次聊天時父親問她:“你究竟啥問題入不了黨?”董良翬如實說了,父親大笑著說:“我也聯絡群眾不廣泛啊!”
之後很多年,董良翬都在反覆思考父親這句話。
董必武總教育幾個孩子,對物質生活不要過多追求,衣服只要不破、不髒就行。破了就把它補好,髒了就洗乾淨。所以幾個孩子從不在乎吃穿,董良翬至今保持著愛穿質樸棉麻衣衫的習慣
董良翬丈夫叫張力理,兩人有一兒一女,兒子1970年出生。
董良翬與父親、弟弟
次子董良翮是三兄妹中經歷最坎坷的,他坐過牢,當過知青,受了很多磨難。
1945年,董良翮出生在延安,建國後先後在八一、四中、六中讀書,1966年高中畢業。
同年10月,董良翮在北京組織首都紅-衛兵農墾團,想去南方種植橡膠。一行50多人從北京出發到了廣東,然後步行500多里到一個海島上住草棚睡地鋪,立志為實現夢想而奮鬥。
1966年12月的一個夜晚,董良翮接到父母從廣州休養地打來的長途電話。說接到中央通知,要他去公安局投案自首、交代問題。
2010年,董良翮重回插隊地激動落淚
第二天一早,董良翮在姐姐的陪同下,騎著腳踏車投案。他檢討了自己的一些行為。交待完後,公安局的人讓他回家。原以為這一切都是誤會,然而,1967年1月4日凌晨,公安局打來電話,通知他立即帶牙具去投案報到。
21歲的董良翮開始了他的第一次牢獄生活,直到4月22日才被釋放出來。這事對董必武打擊很大,耳朵聾了,身體明顯也差了。
1968年3月下旬,董良翮準備入伍,誰知就在此時,他再度被捕入獄,一關就是半年多,兩次加起來有一年多。對於兒子的再次入獄,董必武也是無能為力。
1968年年底,在沒有作出任何結論的情形下,董良翮被釋放出來。父母決定送他到農村去。董良翮報名下鄉,被安排到河北省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現晉州市桃元鎮賀家寨村)插隊落戶。
董良翮
這一干就是10年,他虛心向農民學習,爭著幹苦活、累活,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讚,被樹為知青的先進典型。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通訊《革命的好後代——記北京下鄉知識青年董良翮》,詳細報道了他的事蹟。一時間,他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有關他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幹部的後代”。
1974年,董良翮請假回京,來到身患肝癌的父親身邊侍奉,前後陪伴了半年多的時間。1975年4月2日,董必武病情惡化,在北京逝世。董良翮沒見上父親最後一面,直到四年後他才離開農村回到北京。
回京後,董良翮在農機部農業機械化服務總公司工作。 後來,又從農機部調到康華公司,接著又到了海南、再到廣州經商。歷任廣州中聯置業公司董事長、天津天信鼎盛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董良翮
後來,他積極參與了雲南瑞麗的扶貧攻堅工作、農村種養殖和農村電商發展,曾到山區養小耳朵豬,大面積種植西番蓮,為幫助瑞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注入了極大的心血。
然而不幸的是,董良翮患上了白血病,在與病魔鬥爭了二年多後,於2017年4月11日在瑞麗去世,享年72歲。
董必武對這個小兒子比另二個寵愛多了,他可以隨便到父親辦公室翻,而哥哥和姐姐是絕對不敢的。然而,也是他,讓父母一直擔憂、牽掛,因此,董良翮在生前一直覺得對不起年邁的父母。
董紹壬
董必武有三個孫子:董良羽的兩個兒子董紹壬、董紹子,董良翮的兒子董紹新。
董紹壬和董紹子是雙胞胎,倆兄弟學習刻苦,大學畢業後都出國了。一個在英國,一個在加拿大。他們在外留學吃了不少苦,端盤子,刷碗,還到搬家公司幹過,給人家扛箱子,扛櫃子。
長孫董紹壬現在是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會會長,《董必武家書》編者。
至於董必武的曾孫,目前只知董紹新有個兒子叫董德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