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1978年12月,這期間雖然出現了一些曲折和失誤,但新中國依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在一個數億人口的落後的農業大國,基本建成了現代化的工業化基礎,建成了一批重要交通運輸線和大型基礎設施,糧食生產和農業生產基本保持穩定增長,科學技術取得可喜成果,在“兩彈一星”、空間技術等國防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有史以來最高最快的增長,這種奇蹟不僅在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就是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既然這期間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很快,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之前人民普遍感到貧窮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
我們採取了毛主席所說的“大仁政”,開展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的治水、大規模的掃盲,這些大規模建設徹底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但這些建設都屬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基礎性工作,雖有大量的勞動投入但沒有產生相應的、即時的經濟收益,它們的好處需要歷史和時間來檢驗。
這些基礎性工作,在當時屬於“存錢”,它的“利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沉澱,越到後來“利息”越豐厚。但在最初,卻難以一下子得到這種長期投資的經濟回饋。
第二
將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先生產、後生活,勒緊褲腰帶搞建設,這種不計成本的建設有時候很難取得經濟學上的最大效益。
比如“三線建設”,建起了20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為我國安全發展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障,在中部、西南留下的工業基礎,這是一筆“政治賬”,但不可否認,很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它們的建成投產主要也不是為了商品流通,如果單論經濟收益,確實是不太划算的。
第三
新中國在建立初期,做了很多治本的工作,如徹底掃除了賣淫、吸毒;如大規模治理流行千年、殘害千萬中國人的天花、瘧疾等傳染病,消除了它們的肆虐和蔓延,碘缺乏病、血吸蟲病、麻風病等多個疾病也都得到了良好控制。這些民生舉措,使人民體質有了很大提高,居民平均壽命增長,人口增加了4億多,對一個底子薄的大國來說,衣食住行需求因此就增長了一倍,各項經濟指標一人均,也就剩下的更少。所以,老百姓還是感覺不夠吃、不夠用。
但健康的國民身體素質,卻能為源源不竭的人力資源提供最基礎最可靠的保障,這筆經濟賬顯然無法簡單地透過GDP來體現。
第四
我們長期面臨險惡的外部安全威脅和真實的戰爭威脅,所以不得不把一定的財政收入用於國防和軍隊上,畢竟要豐衣足食,必須先生存第一。為此我們進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以及反抗蘇聯核打擊的軍事鬥爭,如果沒有這些鬥爭的勝利,我們就不能取得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要把有限的財政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要投入到國防上,這也就造成了對改善民生和經濟投產的衝擊。所以在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多次提出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的前提下,在軍費上,“軍隊要忍耐”。
當然,老百姓感覺到“窮”的原因還有很多,但這四點基本可以涵蓋最主要的幾方面因素。
搞大規模的、澤被後世的大規模基礎性建設需要錢,國防需要用錢,國家又“一窮二白”,在這樣的情勢下,建設新中國一分錢就要掰成好幾瓣兒花,新中國前30年的民生必須勒緊褲袋去艱苦創業!
在這樣的國情下,民生的重點只能是保基本的吃飯,“一要保吃飯,二要搞建設”,這是我們國家走向富強必須經歷的過程。
所以,雖然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但老百姓依然感覺到“窮”,人民生活還未徹底解決溫飽,自然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值得我們感恩的是,建國初期那一代人不光是做了他們自己該做的事情,更神聖的是一代人吃了兩代人乃至三代人的苦,他們做得比我們能夠想象得還要多。
當然,建國前30年時間我們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道路上也出現了一些曲折和徘徊,乃至一些失誤,這也是歷史事實。但必須看到的基本事實是,中國在1978年前的這段時期裡,經濟建設依然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快的發展,創造出遠遠超出以前5000年中國創造出的物質財富總和。
那個時代中國人,大多數都經歷了新舊社會的對比。前30年的成就雖然還不足以徹底結束苦難,但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在嚐到甜頭、感受到成就,千百年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有了吃飽穿暖過好日子的希望。
當年我們的人民缺吃缺穿,但卻不缺乏心靈的幸福。
勒緊褲腰帶,人民之所以忍受這種拮据,是因為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願望:儘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歷史已經證明,倒在工業化程序失敗這個門檻上的國家比比皆是,而能闖過來的無不遍體鱗傷。很多中等發達國家,至今還患有這樣那樣的“後遺症”,陷入各種所謂的經濟發展“陷阱”。我們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要闖過這條歷史的大峽谷、獨木橋,更是千難萬險。
而且,除了最初一段時間內新中國得到了156個蘇聯援華專案支援,其餘時間我們都在自力更生,沒有任何外援。
因此,中國為了實現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道路,要面臨比其他小國、“傀儡國”多得多的阻礙和困難。
當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沒有什麼別的優勢,但我們擁有“人的優勢”,這不僅指作為“勞動力”的人,而且指有精神的人。以苦為樂,越挫越勇,這就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和人的優勢。
我們取得的成就,不是依靠外援,而是靠站起來的中國勞動人民的艱苦奮鬥、忘我犧牲的精神。
正因為有了世界上一流的人,我們才幹出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業。
正是有了建國前30年“站起來”這個前提,我們才有能力和條件一步步實現“富起來”和“強起來”,也就使得當年全國人民的節衣縮食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