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字關注,不迷路~
連續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明顯訊號——國家支援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支援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網際網路巨頭的投資生態會發生哪些變化?看上去低調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在2021年出手頻率如何?剝離非核心資產會否成為趨勢……
“新的一年,BAT們在我們這的投放幾乎為0,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一頭部創投媒體平臺負責人透露,低調內斂已成為當前網際網路巨頭的共同選擇。不過,就剛剛過去的2021年來說,記者梳理發現,巨聯網巨頭們在投資方面有增無減,騰訊、小米、阿里、位元組跳動、B站、百度、美團、京東8家CVC(企業風險投資)合共參與投資超過600起,總投資金額超過3500億元。
騰訊依舊是中國創投市場最活躍的投資者。據IT桔子統計,截至2021 年 12 月 24 日,騰訊在 2021 年的投資事件共有 268 起,無論是出手次數還是投資金融,均創下歷史新高。小米超過阿里排名第二,2021年出手184次;阿里出手次數僅有78起,但已披露總投資金額比小米高;緊隨其後的是位元組跳動、B站、百度、美團和京東等。
區別於傳統VC,網際網路巨頭在投資時通常會將戰略協同作為第一優先順序,財務回報並非決定性訴求。這一點從各網際網路大廠的投資關聯度也可看出,投資企業服務公司是各CVC的共通點,但側重點有所不同:騰訊主要圍繞遊戲和企業服務領域,小米則偏重先進製造和智慧硬體,而阿里更關注醫療健康和汽車交通領域。
腳步未停 巨頭們2021年繼續“買買買”
騰訊在過去一年仍然是“超級買手”。據IT桔子資料顯示,截止到 2021 年 12 月 24 日,騰訊系在 2021 年的投資事件共有 268 起,比 2020 年的 175 起多了近一百起,增長率達到53%。
這其中,騰訊投資最多的行業是遊戲,總共投資了超60家遊戲公司,幾乎“六天投一家”的節奏;投資了54家企業服務公司,這也是騰訊當前發展的主要領域之一;此外,騰訊在文娛傳媒、金融、醫療健康等領域也都有大量投資。
2008年作為騰訊核心戰略部門設立的騰訊投資,在過去十多年間,總計投資1000多家公司,成長為全國最大的VC機構之一, 無論是投資家數,還是每年的投資金額,均名列前茅。雖然成績耀眼,但異常低調,騰訊投資至今沒有官網(2020年4月曾短暫開放官網,但很快關閉),在騰訊官網業務框架中,也沒有明確的有關投資的部分。
不過,即使極力低調,但騰訊投資巨大的體量仍然是無法完全隱藏的。從近期公佈的財報資料來看,今年第三季度,騰訊來自投資公司的收益淨額達265億元,佔同期騰訊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的比例高達67%。截止2021年9月30日,騰訊對聯營公司的投資(直接及間接持有上市股權)的公允價值高達9474億。2020年底時這一數目為9819億元,2019年為3346.88億元。
作為投資界的後起之秀,近幾年小米生態的“團隊作戰”效果已經顯現,出現了大量圍繞小米核心業務、重點業務相關的軟硬體投資。以2021年為例,IT桔子資料顯示,小米投資次數達184次,在科技巨頭中超過阿里,僅次於騰訊,排在第二次。綜觀小米的投資,有51家為先進製造企業,22家為智慧硬體。此外,小米2021年還投資了29家企業服務企業。
小米曾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提到:我們的投資戰略是進一步增加與核心業務有關的更廣泛“生態鏈”之成員公司,令我們實現戰略協同,供應予該等公司的產品、服務或資源亦有助其有效豐富提供予使用者的產品及服務組合,研發與我們互補之專利技術,或助力我們進入新市場以拓展國際業務。
從這也可以看出,小米將生態鏈成員企業放在了極高的戰略地位。
相比前述兩家之下,阿里巴巴2021年投資頻率有變慢趨勢,主要體現在出手次數少,僅有78起,主要集中在企業服務、電子商務、物流等領域。不過阿里雖然出手次數少,但出手卻比較“大方”,在已公佈的總投資額方面高於小米。
此外,位元組跳動快速崛起,成為近年來國內CVC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資料顯示,位元組跳動2021年出手62次,其中企業服務領域出手次數最多,達到16次。位元組跳動還加大了對於遊戲領域的投資,在該領域投資了7筆,2021年最大的一筆投資是以40億美元收購遊戲公司沐瞳科技。
B站近年來的投資亦有加速趨勢,2021年就有40多起,涉及遊戲、動漫、服裝、汽車、消費等多個行業。但對於大部分被投公司,B站給出的金額並不算高,也不追求控股。
百度2021年有43筆投資,其中14筆投向醫療健康,佔比超過3成。此外,汽車交通、企業服務、先進製造等也成為百度重點投資的領域。
科技向“實” 硬科技成主要投資方向
歲末年初,網際網路巨頭在晶片領域的投資,動作頻頻。
2021年12月31日,騰訊投資新增對外投資資訊,投資企業為智砈芯半導體,投資比例約5.24%。騰訊此前連續參與了晶片製造企業燧原科技的多輪早期融資,不久前參與了GPU晶片研發公司摩爾執行緒20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2021年11月,騰訊還首次公佈了三款自研晶片的實質性進展。據接近騰訊的人士透露,現階段騰訊加大了對前沿科技和實體經濟數字化的投資,在晶片研發和生物科技等領域頻頻加碼。
2021年12月29日,小米入股嘉晨電子,後者經營範圍含積體電路與感測器件的設計等。此前的12月7日,小米投入15億元人民幣,還押注了一家晶片公司——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據不完全統計,小米透過長江產業基金,以投資形式加碼了多家半導體企業,在晶片領域的投資版圖超過了50家,目前小米關於“晶片”的專利申請超730件。
2021年12月20日,高階晶片設計獨角獸企業瀚博半導體,完成16億人民幣的B-1和B-2輪融資,這兩輪融資阿里巴巴集團均參與了聯合領投。12月14日,阿里巴巴新投資成立四川省觀測雲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含積體電路晶片設計及服務等。此前10月份,阿里巴巴與百度正式戰略入股自主晶片設計公司飛騰資訊。
內部下場自研,對外投資收購,雙管齊下,網際網路巨頭們都將硬科技佈局置於重要地位。
開疆拓土 出海成為重要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內市場大局已定,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把視角延伸至海外,尋找新的機遇。
在剛過去不久的阿里2021投資者日中,阿里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明確提到:“如今海外市場潛力巨大,海外業務增長迅速,或將成為阿里未來幾年的主要增長動力之一。”
2021年12月,阿里宣佈,沿用多年的To C(面向消費者)業務和To B(面向企業)業務架構被拆分,重組為國內業務和全球化業務兩大板塊。這是繼2015年的“大中臺”以來,阿里巴巴組織架構的又一次重要調整。其中,蔣凡作為集團總裁,將代表阿里巴巴集團分管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 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共同形成“海外數字商業板塊”。
蔣凡作為淘寶無線化升級過程中的核心人物,一度被封為“阿里流量王”,可見阿里將海外業務在集團內提高到了一個極高的位置。IT桔子資料顯示,阿里去年有13筆海外投資,主要以本地生活、物流和電子商務為主,整體還是圍繞電商出海的策略。其中,不乏高達數億美元的多筆投資。
除了阿里,騰訊2021年也在海外市場繼續高歌猛進,共有45筆投向了海外市場,騰訊的海外投資中,金融和遊戲行業佔據了近一半,此外還有電子商務、醫療健康等,在印度、印尼、新加坡、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或地區均有投資。
在海外,騰訊雖然沒有“動作頻頻”,但不乏金額頗大的大動作。其中,Sumo Group的收購價格達到9.19億英鎊,這也是迄今為止騰訊在英國的最大一筆投資。由於牽扯巨大,騰訊對Sumo Group的收購還引來了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的審查。不過在美國和其他四個國家設有工作室Sumo Group表示,收購案已經透過調查,預計將在今年一月前完成收購。
2021年12月17日,騰訊宣佈又收購了曾開發《喋血復仇》、《求生之路》等知名遊戲的工作室Turtle Rock Studios的母公司Slamfire。此外,近期外媒爆料,騰訊方面正在商討一筆交易,預計以約110億美元的估值,增持其所持芬蘭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的股份。
此外,其他網際網路巨頭2021年也均有海外投資。
巨頭轉向 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才能贏得下一場戰爭。對於網際網路巨頭們來說,將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進行融合,加速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政策支援的方向,也是他們正在走的路。騰訊自2018年“930”變革起,就全面發力產業網際網路,在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多個領域垂直佈局;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提及,希望能成為一家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結合得更好的公司,協助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阿里雲,2020財年營收已經超過了200億元。此外,百度、京東、位元組、美團都在佈局產業網際網路。
在此背景下,已經很少有消費網際網路的國內企業能再獲得巨頭們的青睞,甚至已有的投資都被減持。這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騰訊“送出”京東股份。
2021年12月23日,騰訊宣佈以中期派息方式,將所持有約4.6億股京東股權發放給股東。派息後,騰訊對京東持股比例將由17%降至2.3%,不再為第一大股東,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將卸任京東董事。
幾乎同一時間,知乎一關聯公司發生工商變更,騰訊以及騰訊收購的搜狗退出該公司股東行列。
1月4日晚間,騰訊在其官網公佈一項正進行的交易,騰訊正尋求出售新加坡網路遊戲和電子商務公司Sea的股份,使騰訊於Sea的股權從21.3%減少至18.7%,最多籌集31億美元。這筆資金將用於公司的一些新舉措和慈善事業。
騰訊表態稱,會持續發掘新賽道、新機會,特別是前沿科技和實體經濟數字化,將繼續支援投資公司的獨立發展和創新,並尋求對社會有長期價值的戰略協同。
可以看到的是,巨聯網巨頭的投資已經發生轉向,順應監管趨勢,他們一邊擇機賣出大型成熟平臺的股份,一邊在其他行業積極佈局投資,擁抱實體經濟,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編輯:萬健禕
版權宣告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絡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