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剛過,眼瞅著大寒就不遠了,而大寒之所以被稱之為大寒,就是因為冷,有多冷呢?俗語有云:臘七臘八、凍裂腳丫,說的就是大寒就是冬季最冷的節氣,沒有之一。
按理說,天氣這麼冷,就不應該再出門釣魚了,但是,釣魚人麼,大都是些為愛好而偏執的人,喜歡冬釣的,當得上一句不瘋魔不成活,即便再冷,也安耐不住釣魚這顆蠢蠢欲動的心。
光有心可不夠,還得做好準備,畢竟我們的目的是為了釣到魚,而不是為了在寒冬臘月裡受凍,這其中最重要的準備,就是一定要選一個好的釣點。
因為冬季不比夏秋季,漁口不好,我們隨時都能轉移陣地,天寒地凍,更換一次釣位,不啻於一次小規模搬家了。而大寒之後,我們想要找到出魚的釣點,其實並不算困難,就是因為天氣太冷,所以適合魚群躲藏的區域並不難找,最常見的,有以下這幾種
第一種、倒伏的杆莖類水草叢附近
杆莖類水草,泛指水燭、蘆葦這一類的水草,大多為叢生,生長環境對水深有一定的要求,往往都生長在不太淺,也不太深的水域中。
這類杆莖類叢生水草,在水下根系發達,根系附近滋生大量的腐殖,在冬季,因為水位下降、低溫等原因倒伏在水中,覆蓋在水面上,就像棉被覆蓋在水面上。
天氣再冷,水的溫度始終變化不太大,根系附近的腐殖給棲息的魚群提供食物,倒伏的草叢能起到保溫效果。
在這種水域下杆守釣,天氣越冷,魚口越好,不僅鯽魚多多,就是個頭較大的鯉草也不在少數。
第二種、坡底
咋一看,坡底這個概念比較泛泛,似乎到處都是,其實不然,我們將水域近岸有斜坡的水道,才能稱之為坡底。
而這種坡底往往有兩個特徵,一是水位比較深,淺水稱灘、深水才稱之為坡,水深,就說明水溫變化不太大,所以才會在較冷的天氣裡,依然有魚群聚集。
第二個特點水底的食物比較多,因為坡的另一個定義,是岸邊到水底有一定的坡度,也就是我們理解的斜坡,因為坡度,近岸滑落水中的垃圾、樹枝、果實等,都會落在水底。
這兩個特徵結合在一起,在大寒這個時節,很容易成為冬魚的群棲地,尤其是白天向陽處,守釣效果很是不錯。
坡底看似到處都有,其實不然,大多數近岸到水底,要麼坡度比較陡峭,要麼坡度比較平緩,用水比較淺,要麼水太深,適合我們下杆守釣的坡底並不算多,只要能找到,幾乎都是適合守釣的好釣點。
第三種、水底有凹陷、深坑處
這種為說多不說,說少也不算少,其具體特徵是大致平緩的水底突然有一處較深、面積較大的凹陷、深坑。
為什麼會形成這類的深坑、凹陷,原因比較多,我們也無法一一深究,但是這種地形,非常適合聚魚,不管是冬季還是夏秋季。
尤其是凹陷、深坑和水底的落差較大,落差越大,聚魚、藏魚的可能性越大,在很多地方,有條件的釣友會在枯水期來臨時,人為的挖掘上一個1~2平米,深約1米左右的坑。
等到冬至之後,選擇在深坑下杆,不打窩子都能釣上來不少魚,而且個頭還不小,鯽鯉草都有。
以上這三種地形,特性比較明顯,而且有一個共性,就是離岸不算太遠,但也談不上太近,如果我們以岸邊做釣點,離岸大約有6~8米左右。
水深也就3~4米左右,再淺,水溫太低,壓根就不聚魚,再遠、再深些,垂釣起來操作比較麻煩,這要我們耐心地找找,具有這些特徵的水域肯定不會少,只要我們耐心守釣,漁獲普遍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