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久晴少雨,氣候乾燥,人們常常出現眼乾、鼻幹、唇乾、口乾、咽乾、乾咳少痰、面板乾燥等狀況。本來就有這些症狀的患者,在這個季節會更加不適。中醫將這一組症狀叫作“燥病”。秋燥影響範圍較廣,對人體的損傷也較大。一般而言,體弱者,抵抗力不足,容易感冒;夏季汗多者,津氣受傷,也容易患秋燥之病。
《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滋陰是對付秋燥的主要原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玉平介紹,秋燥者可以試試這個用於臨床多年、行之有效的治療秋燥方劑——
杏仁9克、桃仁6克、百合9克、麥冬9克、乾地黃12克、麻仁9克、阿膠9克、生甘草6克、白芍9克、枇杷葉6克、玉竹6克、石斛9克、黨參6克、枸杞子12克。以上原料用水煎服,或用養生壺煮好後代茶飲,每日1劑,應用2周-3周。
秋燥時節,大家還應注意飲食起居,勿貪辛辣炙烤之品,多吃秋梨、百合、山藥、蓮子、蓮藕、蜂蜜、山楂、蘿蔔、甘蔗、香蕉、蘋果、橘子等應季食品。這些食物不僅營養豐富,還有養陰潤肺、生津止咳、潤燥化痰、利尿解毒、化瘀補氣的作用。可增加戶外運動,但勿熬夜及過度勞累,勿精神緊張或煩躁,以免心肝火旺,加重燥證。如此內外兼治,定能平穩渡過秋燥關。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