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體式等樁的練法,各個形意拳的傳承不一,其對重心分配在腳的哪個位置也是不同的,有的認為分配在腳前掌,有的認為分配在湧泉附近,有的認為分配在足跟。重心在足跟的觀點,在孫祿堂先生傳的拳中體現尤其明顯。
反對將重心壓在足跟的也有自己的一些理由,比如這樣練可能在運動中傷害足跟,或者不利於發動,如果放在腳掌前,更有利於後足蹬。這個在薛顛先生在象形術中傳的一個步伐中有所體現。這也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訊息全憑後足蹬”,這個問題以後再議。
筆者在練習中感到,重心在不在足跟各有其道理,不過覺得孫祿堂先生所傳重心分配在足跟的說法,更有深意。按其高足支燮堂的說法,認為可以實現“呼吸直貫臍下”,實現“真人呼吸以踵”的鍛鍊效果。支燮堂弟子壽關順先生也繼承了這種觀點,其公佈的三體式練法中對這一點講的比較清楚。當然,“真人呼吸以踵”據我瞭解,也有很多種觀點,孫老的這個說法是其中之一了。的確,只要我們按孫老的要求一站,就很容易體會到下丹田呼吸的感覺,所以我認為這個說法具有實際價值。
更進一步地說,這個重心在足跟,也是與孫老傳的“虛無一氣”斂氣入骨的目的有很大關係的,當我們重心分配在兩足跟的時候,自然會體會到兩足跟撐起的骨勁收斂到腰椎,腰椎會有一種很堅實而松沉的感覺,而腰部的松沉也利於兩肩之氣的收斂。兩肩之氣的收斂則需要藉助頭部下頜為支點的略內收來實現,因為下頜的內收,會讓兩肩更容易以這個支點為中心拉開,拉開後也容易體會到兩肩的松沉到腰椎。體會到此,則整個人會形成上下合於腰丹的整體感,只要一站,就會產生氣斂入骨的效果。
從某種角度看,孫老傳的這個三體式站法層次屬於化勁洗髓的站法,一般以前腳掌為重心的站法則屬於明勁階段的站法,所以未必能充分理解孫老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