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無念即能得樂,無執必然無失,自利者無所得,利他者才成人生“正果”。
心有所執,身有所累,在生活中,我們總會感覺到生活繁雜,被瑣碎的事情時刻牽絆著自己,讓自己太過勞累,當一個人處在這種狀態之中,便會絞盡腦汁的想找尋一把鑰匙,開啟這一個煩惱之鎖,但是久久不得其法,不知此結何解。
其實對於人生來說,並不是那些外在的事物困擾著我們,即便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世界存在太多複雜的事情,但究其根本,並不是世界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是映照世界的本心。
自我心念一動,便牽動了一系列的問題,不僅讓自己心中多了一個負擔,也讓本該能輕鬆面對的事情變得沉重無比,阻礙重重。
所以解決世俗繁瑣的根本,也不是向外去找尋答案,而是淡化我們心中太多的繁雜思緒。
人生無念才能得自在,人生無執著才會無失去。
《圍爐夜話》之中有一句話說: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的內心在沉靜之後就自然澄明,就像平靜的水面才能映照事物一樣;人的品行高尚才能心存高遠,就像雲朵飄飛起來的天空才能一覽無餘。
心是人生的快樂之本,要想讓內心存在於快樂清靜的狀態,不需要太繁雜的程式,只需要淡化自己的私心雜念即可,當自己迴歸本真之後,內心澄澈,自然能從妄念之中解脫,也沒有了煩惱的束縛,這是內心自在的根源。
而想讓自己內心做到了無牽掛,不受外界事物困擾的根本,則是不執著於一物之中,當沒有執著妄想的時候,才能讓內心清靜,並以此正心養生,行事更是少了許多阻礙。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番對話:
肩吾問孫叔敖:“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出榮耀,你三次被罷官也沒有露出憂愁的神色,起初我對你確實不敢相信,如今看到你容顏舒緩,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而孫叔敖就說:“我哪裡有什麼過人之處,我以為令尹的官職到來不必推卻,它們的離去不可以阻止。我認為得與失都不是出自自身,所以沒有憂愁的神色罷了,我哪裡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況且我不知道這榮華是落在他人身上還是落在我的身上,落在他人身上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與他人無關,所以我正悠然自得,躊躇滿志,高視八方,哪有閒暇去顧及人的尊貴與卑賤。”
孔子聽到這件事情就說:“古時的真人,最有智慧的人不能說服他,最美的女人不能使他淫亂,強盜而不能夠搶劫他,就是伏羲和黃帝也無法跟他結為朋友。死與生也算得上是大事,卻不能使他有什麼改變,更何況爵位與俸祿呢?像這樣的人,他的精神穿越大山不會有阻礙,潛入深淵不會沾溼,出身卑微不會感到睏乏,他的精神充滿於大地,將全部奉獻給他人,自己卻越發感到充實富有。”
二、
莊子之中的這番對話所描述的,就是一個人不以自身私利為人生追求所獲取的逍遙境界。
我們為什麼會痛苦?其實痛苦的根本是因為執念,而執念為何存在呢?其根本就是因為自私。
我們可以去觀察身邊的人,或者反省自身,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對於一個人來說,所有讓他感到痛苦,並且寵辱皆驚的事情,都是他所在意的,因為他在意這件事情對他自身產生的影響,所以這個事物的任何變動都會牽動著他的心緒。
而對於這種人來說,不管在任何時候,他考慮的始終是自己的利益,全無奉獻給他人的偉大精神,最後這樣的執著不僅不能使他如願,反而讓他沉入思想的深淵,也讓自己長久的深陷於自己對於事物的執著之中。
一個人越是這樣就越容易出現痛苦,最後越容易產生失去。
所以人生真正的智慧,就是從自利的角度轉換到利他的境界,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不以自己主觀的自私意識強行攀附和改變所處的客觀環境,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從世俗的利益榮辱之中掙扎出來。
不心存過度攀附的慾望囚籠,也沒有拘束於自身精神的妄念枷鎖。
就像《莊子》之中那番對話之中所說的一樣,“像這樣的人,他的精神穿越大山不會有阻礙,潛入深淵不會沾溼,出身卑微不會感到睏乏,他的精神充滿於天地,將全部奉獻給他人,自己卻越發感覺到充實富有”。
這樣的人之所以能活到如此曠達和自在,除了他所擁有的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立場不是偏向自私自利,而是在於利他。
所以不管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都不會感覺到睏乏和痛苦,將所有事物分享給他人的時候,他也不會覺得有任何的丟失,自己卻越發的感覺到充實和富有。
當一個人能夠走到這種狀態的時候,才能真正獲取坦然自由的生命智慧。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