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皇陵”
1997年,當考古專家們完成對朱元璋明孝陵的勘探後,所有人都驚呆了。
這座有著“明朝第一皇陵”之稱的明孝陵,竟然完全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的痕跡。
要知道,朱元璋的明孝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堪稱里程碑似的三大陵墓之一,就連康熙經過附近,都要前來祭拜。
想必不用說,大家也知道,這處墓葬中一定埋藏著無數的奇珍異寶,是盜墓賊們夢寐以求的物件。
究竟是什麼原因,竟然能讓這樣一座令中外盜墓賊都垂涎三尺的皇陵,歷經600多年的時光,卻依舊儲存完好呢?
“朱元璋是埋在這裡嗎?”
一代君王朱元璋的陵墓,是中國曆代上百位帝王陵墓中,最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墓葬之一,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與秦始皇陵,以及李世民墓同為中國帝王陵墓的三大里程碑。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處陵墓,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考古專家們才正式確定,朱元璋墓就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
在90年代,為了對方圓2萬多平方米的明孝陵進行勘探,考古技術人員在1米見方組成的上萬個有規則的方格點上,小心翼翼地,一次又一次透過磁測儀,獲取地下反饋的資料,然後再仔細輸入電子計算機終端。
所有的勘探工程非常繁瑣,而考古人員們內心的忐忑不安也沒有停過。在此之前,每每有人問起:“朱元璋是埋在這裡嗎?”
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們,也只能給出“大概”、“可能”、“也許”這樣的答案。
據說,當年還在壯年的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后不久,就開始為自己選擇安葬的地點。
為了找到最好的陵墓方位,朱元璋還請來當時最頂點的風水大師,與朝廷重臣們一起來到郊外,按照“尋龍點穴”的方法進行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驚歎的風水之地紫金山。
一天,朱元璋與徐達、劉基以及湯和三人來到紫金山上,朱元璋叫他們三人各自選定一個地點,並且將這個地點寫在紙上,藏到袖子裡,然後再同時拿出來檢視。結果徐、劉、湯三人所選的地址一模一樣,都是獨龍阜玩珠峰,於是朱元璋就將陵墓定在了這裡。
皇陵在1381年正式開始修建,當時馬皇后身體已經有些不適,到了第二年便去世了。之後,朱元璋便將馬皇后安葬在了皇陵中,由於她的諡(shì)號是“孝慈”,這處皇陵也就被稱為“孝陵”。
馬皇后安葬在此後,又過了十多年,皇太子朱標被安葬在孝陵之東,而一直到1398年71歲的朱元璋去世後,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才將他送入孝陵,與孤獨等待的馬皇后合葬,此後的600多年裡,彼此相伴。
不過也有說法稱,朱元璋為自己找到的陵墓地點並非一處,等他“駕崩”之後,南京內外城門同時出棺,一共有13口棺材,向著不同的方向,誰也不知道朱元璋最終安葬在哪裡。
雖然說法不一,但在此後的600年間,人們還是普遍預設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就是朱元璋長眠的地點,不僅明朝的歷代皇帝都派出重兵保護這裡,就連到了清代,康熙從附近經過時,都會來到此地祭拜。
在20世紀90年代,考古專家們帶著當時先進的探測儀器,來到明孝陵展開了勘探,足足用去了6年的時間,透過精密磁測技術,掌握了上萬條準確的資料,並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字分析,這才終於給出了準確的結論——去世600多年的朱元璋的確安葬在明孝陵,也就此揭開了明孝陵的神秘面紗。
歎為觀止的陵墓
根據史書記載,為了建成明孝陵,先後呼叫了多達10萬人的軍工,耗時25年,耗銀100萬兩,佔地面積足有170萬平方米,光是圍繞陵墓的紅牆就有22.5千米。
當年在建成後,明孝陵地上有包括東西蕪配殿、神宮殿、東陵園等諸多建築,只是可惜後來因為咸豐年間的戰事,不少地面建築遭到了毀壞,方城上面的明樓頂部已塌,如今只剩下牆體,已經不見當年的風貌。
在這之後,明孝陵還有過大量的遷移和堆土,一直到解放初才停息。
過去的諸多事件,將明孝陵地面上的建築原狀改變了,還覆蓋了很厚的擾亂土層,這就導致原先的一部分地上遺存,後來變成了“地下文物”。
不過即便如此,明孝陵的歷史意義還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代表了明代初期皇家建築的藝術最高成就,還開創了明清兩朝皇家陵寢文化的先河。
從空間上看,整個明孝陵的佈局呈現出“北斗星”的形狀,為了在這裡建築陵墓,當年朱元璋還強行將原先位於玩珠峰下的千年古剎太平興國禪寺給遷走了。
這種陵寢的佈局,正好體現了中國曆代帝王的“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思想,算得上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除了明孝陵,其實秦始皇陵和不少帝王墓葬中的星象圖設定,也體現了這種人文意圖。
明孝陵還繼承了過去中國帝王陵墓“依山為陵”的舊傳統,但又改變了過去帝陵方上的制度,首次仿照皇帝生前宮殿分前朝後寢的格局,建立了“前朝後寢”的陵宮制度。
這種新的帝陵制度,為此後明清兩代超過500多年的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築形制,提供了規範和標準。
不得不提的是,明孝陵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設計不拘一格,這也正好顯示出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以及做事不拘小節,勇於創新的特點,頗有幾分深邃奧妙之感。
神道石像形體高大,莊嚴肅穆,精美厚重,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雕刻特色,代表著14世紀晚期到15世紀初,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明孝陵地處南方雨水充沛的地帶,這就要求陵墓的排水系統也必須十分完善才行。而明孝陵不光地面建築很多,它的排水系統也十分精妙,與建築空間分割達到了和諧有序,富有生命力。
以上種種,讓人在為此歎為觀止的同時,也不禁對陵墓地下埋藏多年的奇珍異寶產生好奇。
而在1997年,當考古專家們對明孝陵進行勘探時,驚奇地發現,這處帝王陵墓竟然完全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的痕跡。
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大原因
考古專家們認為明孝陵從未被盜墓賊光顧過,可能主要有三個原因。
· 第一個原因是明孝陵在建造的時候足夠堅固。
明孝陵繼承了過往帝陵的舊制,也是依山而建的。在建造過程中,工匠們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以橫向鑿入山體的方法,將它所依靠的山體內部掏空後,建成了玄宮。
這樣的方式雖然比較耗時,但是卻有著過往那些直上直下深挖出來的陵墓所不具備的優勢,盜墓賊們平時慣常使用的人工盜掘方式,放在明孝陵這裡是行不通的,除非使用相當多的炸藥,否則根本不可能將墓穴鑿開。
在建造的同時,明孝陵還用到了許多堅固的巨石,將整個陵墓用巨石環繞,上面和周圍一遭還放置了細沙和砂礫層,以及數額巨大的鵝卵石,比過去常見的傳統流沙墓保險度更高。
就算盜墓賊真有那麼大的膽子,用足夠數量的炸藥強行將陵墓炸開一個豁口,之後流沙帶著鵝卵石“流淌”下來,也會將盜墓賊好不容易炸開的盜洞堵住。要是盜墓賊過於急躁,在流沙流下前進入了陵墓,那麼之後鵝卵石堵洞,人就會悶死在裡面了。
·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保護。
這主要分為明朝和清朝兩個時期。首先在明朝時期,明孝陵這裡是有專門的孝陵衛來保護的,而且人數足有5600多人,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一般來說,盜墓賊不過是一些鋌而走險的江湖宵小,就算有著一些手段,但是在一支完備的軍隊面前,這樣的盜墓賊根本不夠看。盜墓賊們當然也深知這一點,輕易不敢靠近明孝陵,更不敢隨便打這裡的主意。
等到清軍入關,結束了明朝的統治,明孝陵非但沒有遭到這些外來者的侵害,反而再次得到了重點保護。
清軍入關,當時的統治者們知道,作為關外來人,想要維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就必須尊重前代明皇陵,不僅採取了保護的態度,還安排了專門的人手進行看管,依舊沒有給不懷好意的盜墓賊們機會。
為了籠絡民心,當年康熙下江南時,還曾五次來到明孝陵拜謁,行九叩大禮,並立下一塊“治隆唐宋”的石碑,足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明孝陵的重視。
· 而第三個原因則跟明孝陵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明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與南京城並不算遠,就算盜墓賊膽子夠肥,敢迎接以上的一切挑戰,與守衛皇陵的孝陵衛交手,並使用炸藥炸開皇陵,這些舉動所產生的動靜會迅速傳到南京城內。
由於兩地距離並不遠,就算盜墓賊找到辦法順利打開了明孝陵,不等他們接下來有所作為,南京城派來的援兵便已經趕來了,到時候他們面對的挑戰只會難上加難,只要智商還線上,盜墓賊就不會輕易跑來挑戰明孝陵。
除了這些原因,明孝陵依然儲存完好,大概也有一定的巧合在其中,比如說它所在的南京城,在封建王朝徹底覆滅,保護傘消失後,隨之而來的民國政府又重建了南京,從古至今,它一直都位於政治中心,受到保護。
考古專家們在發現明孝陵還未曾受到盜墓賊侵擾時,感到萬分的欣慰。
雖然以當前的科技水平,他們還不能進行考古發掘,但是其中的歷史文物和奇珍異寶儲存完好,早晚有一天,等到科技跟上腳步,我們總會迎來將其中的謎底徹底破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