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依然令人難忘——
2021年11月13日,華南理工大學返校日,新能源汽車界一半的大佬都到了,場面相當震撼。
此前深圳一位VC投資人也分享過一個經歷。他從2019年開始,沿著華工校友圈,挖掘到了幾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專案,對方核心團隊幾乎都是畢業於華工的理工男,“在這一行,華工系相當兇猛”。
位於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歷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後來成為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歷經百年滄桑,這座巍巍學府已培養56萬各類優秀人才,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為人稱奇的是,這裡走出的學生撐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
小鵬汽車何小鵬、寧德時代曾毓群、廣汽集團曾慶洪、威馬汽車沈暉、創維集團黃宏生、億緯鋰能劉金成……不勝列舉。何小鵬曾開玩笑,“如果你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你想要造車的話,只要你在校友群裡面吱一聲,學長們就已經幫你把供應鏈給搞定了。”
從何小鵬到沈暉,一群華工校友
撐起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
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黃埔軍校——華工。
締造了“造車新勢力”三巨頭之一的小鵬汽車,何小鵬正是華工校友。出生於湖北黃石的何小鵬,自小成績優異,1995年成功考入華工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畢業後,他先是加入了亞信公司,後又在2004年拉上大學校友梁捷一起創辦了UC優視。經過十年發展,UC在2014年以43.5億美元賣給了阿里巴巴。一夜之間,37歲的何小鵬實現了財富自由。
2017年,何小鵬的兒子出生。初為人父,何小鵬內心有了更深的目標感,想做一點日後讓兒子驕傲的事。此時,曾在廣汽研究院任職多年的夏珩、何濤創立了小鵬汽車的前身——橙行智動,而何小鵬是這家初創公司的天使投資人之一,輾轉之下,他選擇全職加入。
2020年8月,小鵬汽車敲響了大洋彼岸的IPO鐘聲,僅僅時隔不到一年,43歲的何小鵬又在港交所迎來第二次IPO敲鐘,小鵬汽車最新市值高達3000億港元。
何小鵬與母校的互動很密集。第二屆“1024小鵬汽車智慧日”正是在華工校內舉行。對於母校,何小鵬曾感慨“華工人”考慮的是如何用技術改變世界,商業化相對少一些,但到一二十年之後,商業化卻隨之而來。“很多學科,越底層越基礎越會有更大的想象力,無論是電池、電機,華工人在這些體系裡面都做得很不錯。”
在何小鵬身後,還有一位校友正在追趕他——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他在廣州長大,17歲那年考入了華工工程力學。後來,沈暉選擇赴美深造,拿下工程和工商管理兩個碩士學位。
回顧在華工的求學經歷,沈暉曾說:“我本科畢業就去了美國,華工四年的教育讓我受益良多,讓我能高蹈雲端放開思維,也能捲起袖子一點一滴乾活。”在美國多家巨頭任職之後,2009年年末,沈暉回國加入吉利集團擔任高管,一干就是6年,期間萌發了創業念頭。
2015年10月,沈暉正式創立威馬汽車。僅歷時16個月,威馬汽車就自主建成投產了智慧製造整車工廠。這家造車新勢力背後聚集了一支豪華投資陣容,不乏紅杉中國、騰訊、百度、SIG海納亞洲等知名機構的身影。威馬汽車最新D2輪融資,由雅居樂集團領投,金額達到1.52億美元,同時開始奔赴科創板IPO。
在造車界奮戰的,還有一位華工老學長,那便是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1956年出生於海南臨高的黃宏生,大學就讀於華工無線電工程專業。畢業後,黃宏生先是進入國企工作,後在1987年辭職下海,創立了日後鼎鼎有名的創維集團。令人意外的是,當黃宏生來到53歲時,卻又一頭扎進了新能源汽車製造,建立了開沃汽車集團。
“十年前,當我二次創業初進新能源汽車行業時,除了要應對這一陌生的行業,還要抵擋旁觀者譏笑和懷疑的目光,或許從開始他們就認定我是一個進入汽車行業的失敗者,他們猜測我這個‘家電佬’究竟能在汽車行業待多久。”黃宏生曾回憶道。
當然,創業成功的黃宏生也未忘記回饋母校。早在2010年,他便與同為華工校友的夫人林衛平,一起為母校捐贈3000萬元,其中1000萬元用於設立“宏平長青基金”,資助華南理工大學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基金成立至今,已獎勵了數百個集體、個人。
放眼望去,還有諸多華工校友活躍在新能源造車一線: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長安福特總裁何曉慶、寶能董事長姚振華、富晟汽車總經理劉蘊博……數以萬計的新能源汽車正從華工校友的手中誕生。
還有曾毓群,他們都畢業於華工
遍佈汽車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造就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當中同樣離不開華工人的身影。
一個典型的代表是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寧德一個農民家庭,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本科畢業後,曾毓群先被分配到福建的一家國企工作,後又來到東莞新科磁電廠做一名工程師。
1998年,他考入了華工電子與資訊工程學系,並取得了碩士學位。此後,曾毓群與當兩位老同事共同創立新科源科技(ATL),主營消費類產品電池,憑藉拿下包括蘋果在內多家大廠的訂單,ATL一舉開啟市場。
2011年底,曾毓群果斷將ATL的汽車動力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電動汽車、儲能鋰離子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短短十年時間,寧德時代迅速崛起成為動力電池絕對霸主,市值更是突破萬億大關,高達1.3萬億元。
有趣的是,寧德時代也開始聯手華工。據悉,華工吳賢銘智慧工程學院與寧德時代已展開深度合作,寧德時代首席製造官倪軍擔任創院院長,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應用於新一代動力電池生產。
而曾毓群的老對手,億緯鋰能創始人劉金成,同樣是華工校友。出生在湖北沙洋縣的劉金成,1981年考入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物理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後,劉金成到一家國營工廠工作了5年。此後,劉金成受聘擔任德賽能源科技副總經理,負責手機電池、鹼性電池等產品的開發生產。
創業的念頭此時也在劉金成心中萌生,於是他在2001年成立了億緯鋰能的前身惠州晉達電子有限公司,仍然去做鋰電池。期間,劉金成還繼續了求學之路,拿下了華工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
時至今日,億緯鋰能位列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前十,最新市值近2000億元。而早在2012年起,劉金成就在華工設立了“億緯鋰能獎學金”用於長期資助優秀學生,同時還與華工開展了校企合作。
不只是動力電池,其它核心部件也有華工校友的身影。例如大洋電機董事長魯楚平、巨灣技研董事長黃向東、華鋒股份創始人譚幗英、通達電氣董事長陳麗娜、博雷頓科技董事長陳方明等等。用何小鵬的話來說:“如果你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你想要造車的話,只要在校友群裡面吱一聲,學長們就已經幫你把供應鏈給搞定了。”
為何會是華工?
華工校友,憑什麼佔據了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
這要從華工的一段歷史說起。本就以工見長的華南理工大學,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設了汽車專業,且在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展汽車電動技術的研發和教學,出版了自編教材《電動汽車學》。
這裡有一處細節:華工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是該校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擁有多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在汽車領域,華工已深耕四十餘年。
為何總是華工?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曾梳理,華工的秘訣之一在於提早佈局,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著力培育新能源汽車領域急需的複合型、交叉學科人才,為行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高度整合綜合的創新行業,對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背景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據瞭解,華工有10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農業科學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1‰,達到國際頂尖水平。此外,汽車零部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和機構先後在華工建立。
而秘訣之二則是華工不僅推動學科交叉,還十分注重產學合作。高松曾介紹,車輛工程等專業推行“五位一體”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廣汽集團、東風日產、億緯鋰能、藍微新源等企業深度參與汽車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全過程。
秘訣之三在於“+智慧”培養模式。隨著AI技術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最重要的落地場景之一,更是演變成一場智慧汽車之戰。為此,華工不僅繼續加強新材料、新能源、自動化、車輛工程等優勢學科的學習和實踐,還更加重視人工智慧通識教育,透過實施‘+智慧’培養模式,強化人工智慧基本技能培養。目前,華工已將人工智慧納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還建設了8個人工智慧輔修微專業。
“科學研究要頂天立地”這是華工一直以來恪守的理念。所謂“頂天”,強調要擔當起為國家戰略服務的使命;“立地”,則是側重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主動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這與“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華工校訓不謀而合。
每一個成就,除了個體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時代背景。正如何小鵬曾說,華工的很多校友挑選了需要長時間有韌勁的賽道來創新,因而更具爆發力。“當然,這並不是華工的校友會看天時地利,而是大家一直在做,剛好又符合國家發展規劃成為政策鼓勵的物件,因而乘勢而起。”
回想十年前,沒有人會想到新能源汽車日後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至今日,這已是一場能源保衛戰,也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而一個個華工人,意外投身到了這場時代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