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戴維遜,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戴維遜認為,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他的戰略理論是由六項原則組成的,即:瞭解情況;具體地分析情況;找出互相對立的特點或雙方強弱的因素;利用我之長敵之短爭取主動;根據情況改變戰略戰術;觀察戰爭要有遠大的目光。
下面這段文字摘譯自美國《陸軍》雜誌1963年4月號(原文由吳敏譯)。
圖書館裡的書架都被那些稱頌毛澤東為卓越的游擊戰權威的書本壓彎了。但是,毛何止是一位游擊戰士!他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輝煌的遊擊作戰中,把蔣介石及其國民黨政府弄得苦惱不堪。十年後,他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
四十年代後期,他在一系列得心應手的運動戰中征服了中國。最後,他的部隊在朝鮮陣地戰中頂住了美國。哪個領袖能像他這樣在這麼多的不同型別的衝突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毛把他的成功輕描淡寫地說成是,戰爭不是神物,乃是受規律支配的一個事物發展過程。
……毛所提出的一些戰爭“規律”來自何處呢?他透過研究中國著名的統帥孫子(公元前五世紀)和岳飛(1103—1141)的著作,以及後來研究克勞塞維茨、拿破崙和列寧的著作,探索出這些規律。
他研究歷史並總結自己的經驗,經過深思熟慮、融會貫通,從而發展出自己的戰略理論。
毛的戰略理論是簡明的。如果它不是簡明的,它就不會經受住那麼多的考驗。
但是它不是隨便提出來的,因為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而馬克思同克勞塞維茨一樣,都是黑格爾的學生。毛通常是經過正面論述和反面論述,再得出結論。
如討論中日戰爭時,他說:“亡國論是不對的”,然後他又說:“速勝論也是不對的”,最後,他得出結論:戰爭將是持久的,但是中國將取得勝利。
一些刊物和書籍引用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作為毛的戰略。這是對毛澤東著作理解的錯誤。他的戰略理論是很高深的,很需揣摩的。
毛的既髙深而又簡明的戰略理論是什麼?他所說的指導戰爭的“規律”又是什麼?
簡要地說,毛的戰略理論是由六項原則組成的。
毛的戰略理論的基礎就是他所說的具體地分析情況。這是他的第一項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在他看來,情況就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情況是會變化的,然而在某一既定時間它又是固定的。
他的戰略的形成,是從對情況進行戰略分析到戰略構思,再到戰略行動的過程、而這一切又是以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為基礎的。
在1946—1948年反蔣戰爭中,他原先把他的戰略劃分為三個互相銜接的階段:游擊戰,相持,反攻。可是,後來他鑑於自己的力量不斷增強,又把戰略方針改變為運動戰、區域性進攻和全面進攻三個互相銜接的階段。
朝鮮戰爭中,他又脫離了幾乎所有他過去採用過的戰術和行動方法。是什麼原因?原因是條件變了。
第二項原則是重視情報資料。自己要了解情況,對敵人要封鎖訊息。
在他的著作中始終強調這一點。在《論持久戰》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兩篇最重要著作當中,他都引用了古人孫子書上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歷次戰役中(朝鮮戰爭可能例外)他對敵人的瞭解都遠勝於敵人對他的瞭解。他不僅把情報工作和反情報工作的任務交給情報機構去完成,而且把這一任務託付給全軍甚至全民。
毛的第三個戰略原則是研究雙方互相對立的特點。他立足於事實和對情況的分析,推斷出戰爭的特點,指出雙方戰略的主要方向。
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分析了中日戰爭,並指出了互相對立的特點。
這一分析中潛有一種好心的宣傳,因為在1938年中國遭到日本步步加緊的進攻;然而,歷史證明,毛是最好的預言家。
前面三項原則是毛研究戰爭的基本思想方法。以下三項是作戰原則,這些原則規定了他在戰爭、戰役或戰鬥中指揮部隊的規則。這三項原則是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
毛非常強調主動性。對於他來說,主動性是戰略和戰術的關鍵問題。毛的主動性的定義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是用以區別被迫處於不自由狀態的'他還說主動性是“軍隊的命脈,失去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於被打敗或被消滅”。
毛的第二個作戰原則是靈活性。它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而採取及時的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
毛的機動性的概念與我們的不同,美國軍事思想中的機動性是指在戰鬥情況下對於情況變化(一般是意料之外的變化)作出有效反應的能力,毛的機動性的概念是,根據情況採用正確的戰術和手段。
他警告說,要審慎地使用抄來的原則(例如我們的戰爭原則),要防止主觀臆斷的戰略戰術。其實,這完全是貫徹他的第一項原則:戰略、戰術必須適應於惰況。
毛提出的第三個作戰原則是計劃性。毛一方面承認一切戰爭或戰役的計劃都可能改變,另一方面又強調計劃是必須制定的。
毛指出,戰略計劃比戰役計劃固定,而戰役計劃又比戰術計劃固定。雖然毛從來不使用“目的性”這個術語,但他在闡述計劃性時,始終強調我們稱之謂“目的性”的這項作戰原則的重要。毛說:“否認了這點,戰爭就無從著手,成為毫無定見,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或者這也是、那也是的戰爭相對主義了他時刻強調要有遠大的目光。
總之,毛的戰略原則就是:瞭解情況;具體地分析情況;找出互相對立的特點或雙方強弱的因素;利用我之長敵之短爭取主動;根據情況改變戰略戰術;觀察戰爭要有遠大的目光。
朝鮮戰爭說明了什麼?毛在那一次戰爭中的行動,能否證明本文對他的戰略的分析是正確的呢?
毛對1950年秋季朝鮮的形勢作出具體分析之後,認為不能讓美國向中國邊境推進,但只要聯合國軍猛烈追擊潰敗的北朝鮮軍隊,他就得面臨這種前景。為了防止這一點,他必須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交鋒。
儘管北朝鮮和中國在軍力上,特別是在海軍、空軍和核武器方面要弱得多,但他們具有某些有力條件,他們有適應這次戰爭的原始性特點的取之不盡的人力。
地形對聯合國軍不利,但對共產黨有利。朝鮮雖然比中國小得多,卻需要大量人力。中國鄰接朝鮮,陸路交通可由中國直達前線,這些都對共產黨有利(即使聯合國軍對中國實施空襲也是如此)。
總的說來,雙方有如下互相對立的特點。聯合國軍方面的長處是有強大的軍力,特別是在空軍、海軍和核武器方面。它的短處是:必須守衛西歐,因而置朝鮮戰爭於次要地位,地形不利;對於戰爭的目標和戰爭的指導意見不一
共產黨的長處是:中國有雄厚的人力;中國鄰接朝鮮,並有直達前線的陸路交通線;崎嶇的地形;地面戰鬥的原始性。中國的短處是軍事上居劣勢,特別是缺少空軍、海軍和核武器。
毛在1938年說過:“這些特點,規定著軍事上的戰略戰術”然而毛需要作的事還不止於此,他必須確定這次戰爭的打法。他也必須考慮如何運用他的三項作戰原則(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來對付美國軍叭。
眾所周知,毛利用突然的行動在戰爭初期贏得了主動,這就不必詳述了。他在夜間使用一支人數和戰鬥力都微不足道的部隊,迅速出擊,不驚動敵人。最後,他利用聯合國軍部署時取得主動。
其次是靈活性。靈活性對於毛來說就是根據情況正確地改變戰術和手段。這一點他在朝鮮作得很出色。他改變了某些既往的觀念和行動方法,打了他一生中竭力避免的陣地戰。
他沒有指導中國軍隊進行遊擊戰。地形條件和中、朝民族間的差異(這使中國游擊隊無法廕庇於民眾之中)都不利於游擊戰爭。最後,他的軍事行動沒有經過防禦階段。這與他以往各次戰役初期的戰法都不同,原因是,情況要求戰爭初期要充分採用出敵不意的行動。
毛制定計劃是有目的性的。他不為口號或美好的願望所迷惑。他所希望的只是聯合國軍離開中國的邊境。
如果他想把聯合國軍從朝鮮驅除出去,反倒奇怪了。因為這會引起美國強烈的反應,進而招致他所不希望的禍事——對中國大陸的全面空中襲擊。運用計劃性這一原則的另一個例子是,在他用兵朝鮮很久以前,他就在1950年6月將部隊集結在鴨綠江畔,為他後來突然出兵做好準備。最後,他雖然看到了朝鮮停戰即將實現,他還是從長期著眼,繼續擴大中國軍隊的兵力,發動進攻。
他知道,這樣做可以在誰“打贏了”這次戰爭的問題混淆視聽。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毛在朝鮮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原則,都他過去借以取得勝利的原則。他又一次證實了這些原則的有用,並表明他恪守這些原則。
不幸的是,許多西方人士並不瞭解毛的理論,以為未來的共產黨的游擊戰會因襲毛對日本和蔣介石的作戰式樣。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並且是危險的。因為毛和他的忠實信徒都知道具體地分析情況是毛的戰略的基礎。他們是根據情況辦事,而不是依照過去某次衝突中行之有效的東西辦事。
如果你對毛澤東的一切都不記得,那麼,你只要記住,他是一切戰略家中最重實效、最主張批判地接查經驗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