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不在少數。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魏晉南北朝時的淝水之戰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解放戰爭的蘇中戰役,也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堪稱近代軍事戰爭史上的經典。
毛主席在進兵蘇中時,曾經為在將領人選考說過:這位將領不像林彪,也不像彭德懷,他既要熟悉江南平原作戰,又要在指揮藝術上天馬行空,懂得大兵團作戰。粟裕將軍成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作戰雙方力量對比
解放軍:由華中軍區司令部組成,主要成員由粟裕、鄧子恢、張愛萍等人組成的指揮團體。配備華中野戰軍第1、6師和第7、10縱隊,後來增加第5旅,合計30000餘人。
國民黨:第1綏靖區5個整編師15個旅,合計12萬人,司令為李默庵。
蘇中地區,是國民黨首都南京的屏障,蔣介石在蘇中兵力佈置上下了不少本錢。調集12萬精銳部隊,全軍美式裝備,加上飛機、坦克、各種口徑大炮等,形成立體式防禦體系。
戰鬥過程(7月13日到8月27日)
蔣介石大全將12萬精銳齊頭並進,擊破我蘇中解放軍,以達全殲之效果。
面對蔣介石的大兵壓境,粟裕改變了戰法,不和國民黨軍硬碰硬,不和敵人打堡壘戰、陣地戰,而是選擇集中優勢兵力,大打運動戰,誘敵深入,適機全殲之。
第一戰:快刀斬亂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駐紮在宣家堡的第19旅還沒睡醒,就被突如其來的解放軍一鍋端。
第二戰:誘敵深入。用如皋城作為誘餌,引誘敵49整編師進入我軍預設陣地,師長王鐵漢成了甕中之鱉,被殲滅10000多人。
第三戰:海安防禦戰。依靠有利地形,殲滅3000多人。
第四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李堡,一夜殲滅敵人9000人。
第五戰:急行軍加穿插。繞道敵人後方,突然攻擊,殲敵3000人。
第六戰:圍城打援。解放軍放棄常規思路,殺一個“回馬槍”,回到如皋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全殲敵人17000人。
第七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解放軍趁國民黨軍士氣低落,畏首畏尾,互相觀望的心態,對邵伯的敵軍集中打擊,全殲2000人。
粟裕此次大顯身手,統一指揮解放軍,全殲敵人5.3萬,完成七戰七捷的勝利,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從蘇中戰役看粟裕
蘇中戰役是一場以少勝多和以弱勝強的戰役,敵人數量數倍於我軍,敵我兵力比達4:1,而我軍殲敵數量是我軍人數的1.7倍,不可謂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粟裕的指揮才能在這場戰役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充分發揮了我軍的優勢,利用敵人情緒、地勢的優勢,讓戰爭結果發生根本性變化。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說:時機、地點、部隊這三個環節中,“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於部隊之情況,都將不能取勝”。粟裕在戰場上分析敵我形勢、戰略部署、用兵之道等都做到了天時地利人和。毛主席讚揚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那麼,粟裕在蘇中戰役中表現出哪些指揮才能和謀略?
圖:前線的粟裕
第一,全域性考慮。作為軍隊的高階指揮將領,最重要的是能從全域性把握戰爭發展趨勢,讓被動變為主動。掌握戰爭發現之規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大局出發,確保區域性服從整體,確保戰爭期間各個環節環環相扣。
第二,靈活用兵。生搬硬套的排兵佈陣只會成為紙上談兵,毛主席在解放戰爭中有一個指導意見: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集中我軍優勢力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打一個殲滅戰。粟裕在蘇中戰役中,不要在乎在哪裡殲滅敵人,只在乎在哪裡好殲滅敵人。戰役結束後,粟裕總結到:我們執行的是以少勝多的戰略原則,而我們實施的是以多打少的方針。這就是靈活用兵,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規避自己劣勢,發揮自己優勢。
第三,機動作戰。如何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粟裕在蘇中戰役中,讓部隊運動起來,這種運動會讓敵人變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讓敵人無法準確掌握我軍的真實意圖,同時,保證我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首尾不相顧。
第四,依靠群眾。群眾是保證戰爭能否勝利的重要因素,粟裕在蘇中發揮黨的傳統,發展群眾,依靠群眾,讓敵人沒有生存的基礎,腹背受敵,同時,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後勤補給,讓解放軍作戰時,沒了後顧之憂。
蘇中戰役是一場大規模的初戰,帶有戰略實戰和戰略偵查的性質。蘇中戰役的勝利,告訴我軍,我們是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的輸贏不在於兵力、裝備的優劣,而是在於人怎麼指揮和運用戰略戰術上。
蘇中戰役給我軍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後來的大戰役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戰略戰法,成為我軍作戰的基本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殲敵的戰法。同時也提升了我軍戰勝國民黨軍的信心和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