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浙江比作一片大型江南園林的話,那麼麗水一定是這片園林的後花園。
本文影片版本:劉峻言航拍記錄中國之浙江省麗水市(上)
這裡堪稱為江浙之巔,省內十大高山中的七席都在麗水境內。這裡又是浙南的水塔,溫州的三大水系:甌江、飛雲江和鰲江的源頭全部源自於麗水。雖然除了麗水之外,浙江還有很多的山區,可是像麗水這樣,連一片稍有規模的平原都沒有的地界,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
甌江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河流,它不僅是溫州市的航運主幹道,更是養育了麗水千萬子民的母親河。
可是很大一部分人並不贊同流經麗水的河就是甌江的說法,在這裡我先普及上一個冷門卻又有用的地理知識,這個知識能夠體現出一些細微的南北差異。
北方由於乾旱少雨,人們透過水量和河面的寬闊程度一眼就能識別出幹流的具體走向,外加人口稠密、交流頻繁的原因,河流的名稱便有了古今的一致性。
而南方的降水量比北方要大得多,由此導致一些河流乾流和支流的水量差距不是很明顯,很難區分哪一條才是幹流。
外加南方開發較晚,沿江居民來往不是很緊密,對河流的認識僅侷限到自己能看到的地方,所以河流的每一段多有不同的名字。每經過一次大的匯合,嚴謹起見便採用全新的名字命名。
就比如說這條甌江,它的幹流自源頭到入海口可以分為三段。它的上游為龍泉溪,中途松陰溪注入之後又改名為大溪,大溪和小溪在青田匯流之後,才正式定名為甌江。
所以你要說麗水城區南邊的江是甌江也沒錯,體現了這條江的連貫性,而稱它為大溪,則體現了你的嚴謹性。
雖然這些大江大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改名,比如在麗水市區南部注入甌江的好溪,曾經就有一個與之含義截然相反的名字叫“惡溪”,在處州刺史段成式治理好水患之後,才將“惡”字轉化成了“好”字。
初次從溫州前往麗水的人,在火車上就能看到一座白色的古塔屹立在碧雲山的山脊之上。這座塔叫廈河塔,它是指引麗水古城方位的重要地標。在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甌江才是民眾與商貨交流互通的載體,每當船上的人們看到了這座塔,就證明已經離處州府城不遠了。
廈河塔落成於明萬曆22年(1594年),塔身八面九層全部由青磚砌造,塔內中空且有磚梯旋轉而上。中間的六層設有相互交錯的四扇觀景窗,起到航標和瞭望的作用。對於為何建這座塔,各類民間傳說均將其定義為驅邪鎮魔的風水塔。
可在清道光年間出版的《佛頭巖塔記》中卻講得很清楚,在明萬曆13年(1585年),喻均升任處州知府曾在這裡任職三年。
在任職期間,他深入坊間瞭解到了民眾的苦悶: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前的60年,處州共出了60多位進士,而在之後的60年裡,處州的進士數量僅有20多位,由此可以推斷出處州的文氣鬱結。
紳人和士子們呼籲喻均知府在水口建一座塔,理由是水口關乎郡邑的地氣文脈,水口敞,則氣洩,文脈低迷。水口遮擋閉翳,則氣蘊,文脈振奮。麗、雲、龍、縉、遂這些城的水匯聚在這個地方,並以一座山相隔,雄奇險峻景色壯美。
如果再建一座塔矗立在巖頂,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順應民意,喻均便命人在峭壁林立的佛頭巖頂部建了這座塔。可惜塔只造了一半,喻均便收拾行囊赴任松江知府,直至後任知府就任時才得以完工。
本文影片版本:劉峻言航拍記錄中國之浙江省麗水市(上)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對這個處州府城提起了興趣,那我就來講講這處州城的一些事。處州城位於今麗水市中心城區的西南角,距廈河塔還有六里遠。
處州城牆的南部緊緊貼著大溪,西側橫跨於永珍山之上,蜿蜿蜒蜒長達五千米有餘。城牆的南北各有三扇城門,它們是:西南括蒼門(俗稱小水門),南門南明門(俗稱大水門)
東南行春門(也叫廈河門)
東門巖泉門(即虎嘯門),北門望京門(即麗陽門),西北通惠門(亦稱左渠門)。河邊的城門密集,北城門距南城門的距離最遠,整體呈鵝蛋狀。
處州府城的城牆始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現存的為元至正27年(1290年)新築的城牆。
民間流傳的打油詩是這樣說的:“大水門,拔船纖;小水門,賣食鹽;廈河門,種菜園;虎嘯門,開飯店;麗陽門,打草氈;左渠門,鬼開店”,述說著數百年之前處州城各片城牆周圍民眾的日常經商活動,一種仿若隔世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這六座城門裡,僅存的就是位於中山街最南端的大水門了。它與對面的南明山隔水相望,在曾經陸路交通困難的年代,臨靠水路的大水門無疑是處州城門中最重要的一道,每逢市集的時候,大水門都是熱鬧非凡。如今的大水門褪去了往日的熱鬧,多了一分閒適。
自2000年防洪堤開建再到2006年10月開潭電站蓄水,甌江干流的城區一段形成了南明湖,使得大水門成了濱江景觀帶的一部分。
除了大水門周邊的城牆保留之外,北門麗陽門附近還有一段城牆存留,成了標定古代處州府城大致輪廓的重要座標。
據老麗水人的描述,麗陽門的城門呈拱形,比大水門還要高。上有城樓,十分雄偉壯觀。不過麗陽門的存在限制了中山街的拓寬,所以它在1979年被拆除了。
在歌謠中,麗水的多數城門都能浮現出人丁興旺的畫面,唯有這個“鬼開店”的左渠門叫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其實“鬼開店”非常貼切地描述了那裡的荒涼景象。左渠門是麗水城門中最小且唯一沒有城樓的一道,城門裡面沒有一座商鋪,城門外面是一片亂墳崗,故名鬼開店。
在2010年的5月,考古學家開始了對行春門遺址的挖掘工作,隨著數百米古城牆的清理和建設,麗水市在南明門至行春門之間建成了一片仿古文化街區,並按史籍的描述重建了行春門及其甕城,使得濱江的這一帶成為麗水市人文氣息最為濃厚的地方。
想要追尋“處州”二字的來源,必須得要拜訪一下濱江景區內的應星樓。眼前的這棟樓重建於2009年,高45.9米,共9層,其雄偉壯觀的景象是古代應星樓所無法比擬的。
在隋開皇九年(589年),麗水置州,因它與處士星相對應而命名為處州。北宋嘉佑年間,處州知府崔愈築一石堤應星橋以御水患,並在應星橋上築屋,橋下設一水閘,由專人負責開關,這小屋就是應星樓的前身。
到了南宋開禧三年,北宋的水閘已經廢舊,郡守王庭芝在應星的橋頭邊上“撤舊圖新,敞以高樓”。此時,真正意義上的應星樓才得以建成。之後的應星樓又遭受過多次的大水以及戰亂,業已破舊不堪。
就連民國時期在原樓址附近重修的應星樓也於1944年日本侵略軍第二次佔領麗水期間被日軍焚燬。《處州應星樓記》碑從此下落不明,僅留下的石碑的拓片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最後,我來介紹一下我在當地見到的特色美食地瓜餃子。地瓜餃子也叫薯粉餃子,是經濟困難時期民眾包餃子的替代方案,最終形成了一種地方特色。
它的包捏方法和普通的餃子類似,就是餃子皮的製作過程能相對複雜一些。它是將蒸好的地瓜片或芋頭攪拌成泥之後再和地瓜粉和在一起,在比例上比較難以掌控。由於地瓜粉與麵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粉團揉好後色澤偏黑且難以擀得像普通餃子一樣薄。
烹熟之後的餃子更是肉鼓鼓的,像是一條條的面魚,吃上去晶瑩軟彈且略帶些粗糧的口感,非常值得去嘗試一下。
本文影片版本:劉峻言航拍記錄中國之浙江省麗水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