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歲高中,一舉做到宰相之位;八十歲老頭髮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他就是發動了唐代最不血腥政變的唐朝著名宰相張柬之。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張柬之的逆襲之路究竟是怎麼樣的?
公元689年參加朝廷考試時,張柬之在這一千多人中,位列第一,然而這一年,他已經六十五歲了。而名列第一,也讓張柬之立刻就被朝廷任命為監察御史,在後來的工作中,他也沒有辜負朝廷的信任和重視:他到處走訪縣區,上書朝廷整治腐敗等等。尤其是對清明吏治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可惜的是,這份建議並沒有被朝廷採納,而他也無法繼任下去了,很快被調往荊州擔任長史。
張柬之是一個十分有胸懷抱負的人,然而他與當時的武則天一派的思想格格不入。但是,張柬之的這些想法十分受到狄仁傑的青睞。有一次武則天讓狄仁傑推薦一位可以當擔宰相的可塑之才,狄仁傑毫不猶豫的推薦了張柬之。可是武則天並不願意張柬之擔任宰相職位,只是簡單的把張柬之調任到了洛州擔任司馬。
但是狄仁傑是個惜才之人,並不甘心張柬之就此埋沒,先後多次力薦張柬之。於是,張柬之又被任命為司刑少卿,這就相當於現在的,從地方調任到中央,這使得張柬之已經七十六歲高齡了。
狄仁傑之所以會一直反覆推薦張柬之擔任宰相職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私交,僅僅是因為狄仁傑本身就是一個很會推薦人才的人,是一位歷史上知名的知人善任的人物。
狄仁傑本身就很喜歡推薦一些很有才能的人給國家,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狄仁傑當時所處的環境所致——畢竟當時的狄仁傑想要在朝廷上找到一位和他並肩作戰,一起工作的陣營,還是非常困難的。
當時的權力紛爭十分明顯,狄仁傑要想從底層提拔一位能夠不與別人同流合汙,又勇於進諫的人,張柬之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畢竟張柬之在當時的朝廷中,顯得與所有人格格不入,他敢於鬥爭,為人果敢,不論是從出身還是性格來說,都比較受到狄仁傑的賞識。同時張柬之也非常符合當時狄仁傑需要的,新的利益團體的人選。
張柬之是一位在朝廷非常有威信的人,可以團結很多的權力,而且,他不需要兵權,就可以團結這些朝中大臣,將力量凝聚起來,這樣的核心作用,對狄仁傑來說非常重要。
張柬之為何能夠當上宰相?已經身居高位的他又為何在上任不久就發動政變?
古稀之年的張柬之,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在基層做地方長官,後來通過了狄仁傑以及姚崇的不斷舉薦之下,終於在八十歲的時候,當上了宰相。
可誰知,當上宰相的這一年,張柬之就發動了神龍政變。這次政變完成了將武周政權向李唐政權的轉變,能夠將江山成功交到李唐後代之手,張柬之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因為他在關鍵的時候選擇了站出來。
但是。李顯繼位後卻並不願意聽取張柬之的建議,他依然重用武三思等人,很快,武三思等人就將當時和張柬之一同發動政變的其餘五位朝廷重臣誣陷,同時將張柬之免去宰相職務。
公元705年7月,張柬之失去宰相權力後,告老回到了襄州養病。到了襄州以後,他依然是嚴以律己,同時對手下的人和親朋好友也不放縱寬免。這都是史書中對他的記載。
到了公元706年,李顯剝奪了張柬之的所有功勳,將他流放。後來張柬之在鬱鬱寡歡和憂憤之中去世,享年八十二歲。
張柬之從八十歲就任宰相之後,可以說是處處安排,所有的努力和功績都是為了恢復李唐的天下。但是最終卻遭到武三思等人的毒害,使得他晚年在鬱悶中去世。
其實張柬之心中一直懷著份理想主義,或者是浪漫主義。作為唐朝的一位功臣,張柬之一生都一直希望政權有朝一日可以回到李唐手中,同時他也完成了這份使命。
其實從一些史書記載中也可以看到,張柬之在還沒有就任宰相職位之前,就已經在密謀不同階級和不同權力的的人,布了不少有利於李唐政權復辟的局。
而當他以八十歲高齡就任宰相之位時,卻並沒有向其他人一樣選擇愛惜羽毛,也並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文官一樣,偃旗息鼓,小心行事。自始至終,張柬之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在做事。
對於張柬之而言,六十歲之前可能都是充滿挫折的人生,雖然吃喝玩樂樣樣不愁,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當上什麼大官,沒有地方去實現他的雄心壯志和宏圖偉業。
到後來張柬之掌握了政權後,完全可以憑一己之力左右皇帝的政治思想,然而張柬之卻並沒有絲毫越界的行為,反而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樣的剛正不阿,使得張柬之在道德品德、行為標準上,一直都維持著一個相當完美的標準。他既沒有越界,同時也沒有退縮,無論他被貶謫到任何地方,都一直勤勤懇懇的工作。這種堅韌,也讓他這個人在職場上展現出來了打不垮的品質。
一心為國為民的張柬之,為什麼最終卻落得一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這主要原因大概分為兩點:其一是,張柬之對李顯有一種盲目的信任,他認為把皇帝扶上皇位以後,皇帝就會勤勤懇懇的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但是,事實證明了,皇帝並不靠譜。
其二就是,皇帝李顯本身是一個軟弱的人,這種軟弱明顯的體現在了李顯和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當中,李顯並沒有辦法堅定地站在一個隊伍裡面,左右搖擺。同時,李顯也沒有辦法在這些權力體系中,充分展現自己的皇帝的權威。
按照正常來講,輔佐皇帝發動政變後的功臣,應該受到重用,張柬之反而成為了被打擊的物件,而對立黨派的武三思等人,卻受到了重用,這也是張柬之軟弱的體現之一。
第二也是因為,被武三思構陷後,李顯立馬就下令免去這幾人的職務,然而罷免之後他卻又想做好人,反覆無常的個性,也是導致張柬之下場悽慘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唐朝規定,七十歲就可以退休,告老還鄉。然而張柬之到了八十歲了,還在繼續堅持,很顯然他的心中一直都是有一份堅守在的,他想把這個政權輔佐好。可顯然,張柬之高估了李顯的能力,也低估了武三思等人的權謀之術。
在神龍政變中,他將最危險的事都攬到自己身上,將太子放在了最安全的位置上。這種髒活累活自己幹,榮譽享福留給別人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
這位著名的宰相張柬之,有人評價他是八十歲拜相,大器晚成,令人敬佩。但是更讓人敬佩的是張柬之並沒有因為自己年事已高就對自己的身居高位而懈怠和藉口推脫。年齡的限制,在張柬之心中們永遠都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