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亡國預言”是一種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輿論宣傳手段,秦王朝的覆滅與輿論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歷史用事實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及時和合理的對負面評論作出回應,就有“一言成讖”的危險,對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不可估量的衝擊。
雖然大秦王朝只維持了十五年,但是,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秦國的亡國預言一直都是最多的。作為一種輿論造勢的工具,秦代的讖言曾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建構和傳播是由當時社會各方面和群體的綜合影響而形成的。許多預言都起到了宣傳的效果,鼓勵人們積極地參與反暴政、反秦國的行動。
從“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大楚興,陳勝王”。不難看出秦朝時期讖語的型別比較複雜。同時,秦朝讖語的傳播途徑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一種是六國貴族階層的傳播途徑,另一種是以儒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富人階層。
對先秦滅亡讖語的分析,應先從其時代背景入手。在先秦滅亡的讖語流傳期間,統治者也曾透過各種手段來抵抗讖語。秦始皇說:“祖龍已死,山鬼只知一年。”秦始皇想用這個方法來反駁預言。但是,造成此種預言的出現和流傳,其根源在於秦代統治者對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能正確地把握,從而使之具有了傳播的社會條件。
秦代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源於法家。自從秦孝公起用商鞅以來,其法學與秦朝的政治方針基本相結合。到了秦始皇即位的時候,秦國就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他的法術理念,讓秦始皇能夠勵精圖治,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秦始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切地把他的法家的治國之道擴充套件到他所佔領的地區。
從秦王朝的統治者們看來,這種做法倒也合情合理,經過長時間的征伐,七雄並存,最後秦國突然崛起,一統天下,充分說明了法家與其他學派相比的優勢。秦朝政權沒有任何理由會拋棄讓秦國走向輝煌的“法”理論,而轉向其他理論。誠然,如果沒有法律,就沒有秦王朝,沒有法制,就沒有秦始皇的天下共主。
但事實表明,征戰年代與和平時代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一概而論地推行法家的統治,沒有從新佔領地區的實際出發,不但新的民眾沒有吸收法道思想,而且還會加劇社會的衝突。首先,秦始皇在大一統以後,其政治策略逐步轉變,把對“勢”的偏愛推到了極致。對中央集權的過分推崇,讓秦始皇產生了一種無所不能的想法。
秦始皇在東遊時,曾數次刻石明功,碑文中充滿了秦始皇的權勢,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自以為掌握了全部的力量,他甚至以為,自己就是律法的制定人,世間之事,皆是他說了算。秦始皇在逐漸擴大的權勢思想的作用下,逐漸從“法治”轉向了“人治”,
秦一統天下後,原本吏治分明的形勢急轉直下,一度朝氣蓬勃的秦國官僚階層逐漸墮落。而貪汙腐化的官場,也讓曾經因秦的政治制度而分崩離析的階層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就給當時的社會形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官場的腐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官場的上層社會普遍存在著奢侈的風氣。
“阿房阿房亡始皇”這一預言,就是那個時代民眾對統治者的奢侈生活的不滿。作為帝國的至尊,秦始皇不顧一個歷經數百年戰爭而必須恢復元氣的帝國,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大量的宮殿和陵墓,比如阿房宮。
阿房宮
而且,還有反秦反暴政的勢力的支援,雖然秦朝在軍政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但也很難控制住秦朝的謠言。一旦秦帝國發生內亂,讖言就會立即發揮作用。
讖語的形態和型別也有差異。所謂“亡秦者胡也”是秦始皇曾派盧生等人前往西域,盧生帶回來的一卷《錄圖書》,其中有此預言。這是直截了當地用來詛咒秦政府的讖言。“大楚興、陳勝王”是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假借狐怪的名義高呼的。這種型別是他神靈之名,給了陳勝一個出征的理由,公開宣揚陳勝。
“東南天子氣”這句預言是秦始皇親口說的。劉邦就是用這句話來形容他的氣運。這句預言很含糊,沒有任何明確的方向,但凡是和東南方相關的人,都能用。後來,這句預言也被很多人拿來製造輿論。雖然這些讖言借指的東西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秦朝的語言具有“讖語”的基本特點,具有強烈的煽動性。
秦始皇巡遊到湘江的時候,由於狂風暴雨,秦始皇對湘江的水神發怒了,很是不滿,所以他命令將湘江所有的樹木都砍伐了。不僅如此,秦始皇還在遊歷天下時,多次祭拜山河,以示自己的偉大。除此之外,秦始皇還熱衷於修道,經常讓人去海外尋找仙人。這一切都說明了秦始皇相信“神鬼天意”,而“神鬼天意”也是詛咒型讖言的媒介。秦始皇命方士們去尋長生之法,而道士們卻帶回來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讖言。
從天而降的流星,原本只是一種普通的天氣現象,但上面居然寫著秦始皇身死,中原將被瓜分的預言。由此不難看出秦始皇迷信神靈,而這些讖言無一不是詛咒秦始皇和秦朝,秦始皇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創造一個鬼神,借他們的嘴說出讖言是藉助古代的陰陽和五行理論,把“天子氣”這種虛幻的、難以分辨的事情,安在別人的頭上。此舉完全可以對秦始皇造成沉重的衝擊,一方面可以否認他對自己的造神行為,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社會思潮、陰陽學說等方面否認秦國的統治。還可以透過所謂的“天意”來證明“天子氣”的真實存在,以此來煽動擁有簡單的天命觀念的人們覺得自己說不定也是真龍天子,從而奮起反對暴政,發動暴亂,推翻秦朝。
從劉邦等人的造反中可以看出,秦朝滅亡的謠言在社會上的傳播效應更為顯著,而其所達到的目的也基本上達到了。這類預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影響,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們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對。“熒惑守心”、“今年祖龍死”、“始皇帝死後地裂”這三句預言相繼在秦始皇身上顯現出來。秦始皇對此作出了反應,大肆屠殺了隕石墜落地附近的平民。他還下令作詩來讚美自己的美德,以此來駁斥那些預言。
秦始皇對付讖言只有兩個辦法,一是用武力鎮壓,二是向巫師請教。但不管怎麼說,都沒有辦法從根源上去反駁讖言。秦始皇並沒有意識到謠言的蔓延是因為他的錯誤的政治策略,沒有妥善地將六個國家的王公百姓融合在一起,他的高壓政策是為了剷除私有制,也讓人民對現在的繁榮昌盛感到了極大的怨恨。
秦始皇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是利用國家機構的力量來壓制讖言的流傳,卻沒有想到這會加速讖言的流傳,加強了讖言的作用。秦始皇為了躲避這場讖言所說的浩劫,按照巫師的要求出巡,結果在路上身隕道消。這更是以其親身死亡為根據,向百姓證實了讖言的真偽,強化了讖言對秦朝滅亡的影響。
“大楚興、陳勝王”是最有影響力的讖言之一,陳勝吳廣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秦國的叛亂。這句話能夠引發這麼大的社會輿論影響是因為在楚國,本就崇尚巫風。所以這個讖言極大地激發了楚地人民的起義積極性。陳勝麾下的軍隊,在短短的幾日內,已經發展到了六七百輛馬車,騎兵幾千多人。陳勝一直打到了陳地,作為最高長官的郡守和縣令居然都不見了蹤影,只剩一個守衛還在堅守。
這裡還不得不提到“三老”,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鄉官。他們有很強的和基層人民的溝通和領導能力。在秦朝的酷吏統治下,雖然三老們都聽說了這些讖言,但在陳勝吳廣造反的事情流傳開來,這會直接讓三老心中的反秦之意大增。這也是劉邦發動叛亂時,“父老”們為了劉邦而殺死縣令的原因。
可以說,這些鄉官是當時社會的實權人物。秦朝流亡的讖言正散播開來,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率領自己的組織投靠到了反秦的陣營。在秦國政權危亡之際,如果連三老為代表的民間勢力都開始帶頭反秦,那就意味著大秦的統治者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秦朝後期的亡國讖言的流傳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或許最初的預言只是一種宣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秦國的統治不滿,開始利用預言來宣洩心中的慾望,並逐步形成一種反對秦國的潮流。
現在人們對古人的認知不能用“愚昧無知”或者“封建迷信”之類的詞語來概括。從客觀上講,六國貴族、儒士、富豪群體,甚至是秦王朝官員,在讖言的散漫中,都或多或少地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從反秦的組織來看,讖言的流傳對他們的效果是非常滿意的,因為讖言的煽動最終導致了大秦的覆滅。
秦、漢兩國雖然同出一脈,但在氣運上有著天壤之別。這是因為漢代的君主對待公眾的態度和秦國的態度截然相反。當民眾散播謠言和輿論時,統治者們非但沒有采取嚴厲的措施來壓制,相反,他們還注重聽取他們的意見,並適時地作出相應的決策,為國家的安定打下了堅實的根基。更值得稱道的是,漢代的統治者意識到,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官制觀念要發生相應的轉變。漢武帝最終選擇儒家成為官方的教導,奠定了以後中國一統天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