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距離現代時期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陵也是這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留給後人的一份文物遺產,不過在民國時期清朝皇陵卻屢遭盜挖,那麼到現今清朝皇陵還有哪些帝王的陵寢儲存完好,地宮沒有被開啟?
其實清朝皇陵共分為三處,分別是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以及位於山海關外的關外三陵。三處皇陵中以清東陵被盜挖最慘,幾乎全部地宮都被開啟,清西陵和關外三陵相比清東陵儲存較為完好一些,下面就來說一說清朝皇陵還有哪些帝王陵寢儲存完好,地宮沒有被開啟。
幾乎全部被盜空的清東陵
盜挖清朝皇陵其實還是起始於1928年軍閥孫殿英率領部隊盜挖清東陵,當時孫殿英以防備匪患,要在山中進行軍事演習為名義,率領部隊進駐清東陵所在地河北遵化馬蘭峪一帶。
清東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這裡共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帝王的陵寢。
在孫殿英盜墓之初,他本打算開啟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的清景陵,但是孫殿英在找到景陵入口之後,發現景陵地宮當時積水很嚴重,於是孫殿英放棄了盜挖景陵的打算。
之後孫殿英把主意打到了康熙的孫子乾隆身上,乾隆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政時間六十四年,統治時期被稱為“乾隆盛世”,正是清朝鼎盛之時。因此孫殿英認為乾隆墓中必定陪葬寶物極其豐富,於是就決定開啟乾隆的清裕陵。
孫殿英最後用炸藥炸開了裕陵地宮大門,將乾隆的陵寢盜挖一空,乾隆屍身與合葬的兩位皇后以及三位皇貴妃六具遺體都遭到了破壞,尤其是嘉慶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當時孫殿英開啟地宮時,魏佳氏的屍身百年未腐,還儲存得完好如初,猶如睡著一般,結果由於孫殿英盜挖裕陵之後,將她的屍身隨意丟棄在積水中,最終致使魏佳氏屍骨無存。
除了盜挖了乾隆的清裕陵之外,孫殿英還盜挖了生前以奢侈著稱的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慈禧和乾隆墓中陪葬品都極其豐富,孫殿英僅運走這兩處陵寢的寶物就用了30多輛騾馬車來裝載,這些也滿足了孫殿英的胃口,他怕鬧太大不好收場,於是只盜挖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就心滿意足的收手了。
孫殿英盜墓的事後來被報道出來,一時之間引起了民國社會輿論譁然,遜清皇室清末帝溥儀等人更是強烈要求民國政府嚴懲孫殿英。不過後來孫殿英透過賄賂民國政府要員得以逍遙法外。
孫殿英雖然沒有盜挖清東陵的其他帝陵,但是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清東陵當地周邊的土匪王紹義聯合原日偽情報隊長張盡忠以及清東陵守陵人後裔穆樹軒等人對清東陵進行了二次盜挖。
二次盜挖這些盜墓賊不僅又把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東陵重新掃了一遍,他們把清東陵範圍內除了順治的清孝陵之外的其餘14座陵寢全部盜空,14座陵寢共157人的墳墓全部被這夥人盜挖一空。
孫殿英能逍遙法外在於他手裡有軍隊,有勢力,能巴結上民國政府要員,所以他才能在盜墓後平安無事,但是王紹義、張盡忠、穆樹軒等盜墓賊則沒有這麼幸運了,很快民國政府就發現這件事,陸續將他們緝拿歸案,穆樹軒於1946年被民國政府槍決,張盡忠被抓後病死於監獄,匪首王紹義卻一直潛逃,直到1951年被新中國政府抓住後槍決正法。
清東陵歷經兩次被盜挖,不過兩次盜挖雖然幾乎全部被盜,但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卻免遭於難。
順治的孝陵之所以免遭於難並非是盜墓賊沒敢打擾這位遷都北京的皇帝,而是因為史書記載順治生前提倡簡葬,而且順治遵循了滿洲舊制火化屍體的習俗,因此順治死後是被火化之後簡葬進入陵寢,他的陵寢內除了他和兩位皇后的骨灰盒之外,幾乎就沒有太多的陪葬品,因此簡葬加火化使得順治在死後躲過了陵寢被盜的劫難。
康熙就沒有他老爹順治那麼幸運了,雖然他的景陵在孫殿英盜墓時由於積水很深躲過了一劫,但是王紹義等人二次盜墓時,景陵地宮內的積水消了下去,於是康熙的景陵就被王紹義等人盜挖一空。
乾隆的裕陵內陪葬有原配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五位后妃。孫殿英盜墓之後,乾隆和五位后妃遺體被混扔積水中,遺骸白骨散亂一地,最後根本分不清哪個是乾隆的骸骨哪個是后妃的骸骨,只有魏佳氏由於百年屍身未腐還能分得出來,但雖然分出來了,後來也很快就腐壞了,最終在整理乾隆的裕陵地宮時,只分出了一條銀白色的辮子是屬於乾隆所有。
而後來康熙地宮被光顧後,場面也和乾隆的裕陵地宮差不多慘,康熙的景陵地宮內共葬有康熙和他的原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鈷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十三子胤祥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王紹義等人盜挖康熙的景陵時,也和孫殿英差不多,眼中只有陪葬寶物,把康熙和他的四後一妃的遺體隨意丟棄,就這樣康熙及四後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所以康熙和乾隆就因為陪葬物品太過豐厚才被盜墓賊打起了主意,如果他們都像順治這樣提倡簡葬,並遵循滿洲舊制實行火化遺體,也許他們也能躲過被盜墓的劫難。
只有一座皇陵被盜,整體儲存完好的清西陵
相比於清東陵幾乎全部被盜的慘狀,清西陵則儲存比較完好,清西陵是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當初雍正本想把自己埋葬在清東陵,位置都已經選好了,但是由於工部發現清東陵的地形位置不太好,屬於砂石土質,這種土質建造地宮容易滲水,因此雍正改選在了河北易縣太平峪建陵。
雍正的兒子乾隆在後來又擔心自己也隨父親埋葬到清西陵,會讓爺爺康熙和太爺爺順治的清東陵香火黯然,於是乾隆開創了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讓後世皇帝在清西陵和清東陵兩邊分開安葬。
因此在清西陵中共葬有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四座帝王陵寢。
這四座帝陵中只有光緒皇帝的清崇陵在1938年被一夥不明身份的盜墓賊所盜挖,在1938年僅封墓剛二十年的清崇陵地宮就被一夥不明身份的盜墓賊開啟,雖然光緒地宮中的陪葬物品並不是很豐富,但依舊被盜掠一空。
後來據現場整理發現盜挖清崇陵的這夥人非常熟門熟路,他們很輕鬆就找到了地宮入口,他們也並沒有像孫殿英那樣用炸藥炸開墓門,而是用松杆木片撥開了墓門後面的自來石,這夥盜墓賊非常熟門熟路,就彷彿清崇陵是他們修建的一般。
因此當時人都推測盜挖崇陵的人應該是當初的陵寢建造工匠,畢竟崇陵在1918年才建造完畢,修建陵寢的工匠在1938年時應該還有不少人在世。
但是這夥盜墓賊盜挖崇陵並不像孫殿英那樣貪婪,他們僅盜挖了光緒的崇陵,清西陵內其他帝陵都安然無事。後來據說他們將盜墓所得陪葬品賣給了京西八國教會,然後他們用銷贓得來的錢財購買了近千套軍用棉服。
其實按照這個說法來看,這場盜墓似乎又和軍方扯上關係,不過由於當時正值日本侵略之時,民國政府也無暇調查這件事,因此光緒的崇陵被盜案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根據當時的局勢來看,河北正處於被日本侵略的前線,這些盜墓所換來的軍需物資極有可能是用來支援抗日武裝力量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這些盜墓賊也算是盜亦有道了,如果光緒在天有靈的話,以他對日本人的憎恨,他也願意貢獻陪葬品去抵禦日本人的侵略。
在清西陵中除了光緒的崇陵之外,雍正、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陵寢還都儲存得非常完整,至今地宮都沒有被開啟。
不過在1980年時,雍正的清泰陵地宮差點被搶救性考古發掘,當時河北省文物局在進行巡查時,發現了清泰陵地宮封土上面有盜洞,因此懷疑清泰陵被不法分子盜挖了,於是上報國家文物局,懇請對清泰陵進行搶救性發掘。
可是在之後的發掘過程中發現盜洞僅有兩米多深,裡面的封土還儲存完好,這也就是代表著曾經有盜墓賊打過清泰陵的主意,但是由於某些原因放棄了,所以清泰陵還儲存完好。
這一下就引來了爭議,都在爭論是否對清泰陵繼續展開考古發掘工作。其實在建國初期國家曾經發掘過明十三陵中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明定陵,但是由於技術手段不成熟,導致不少珍貴的出土文物風化而見光死,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損失,因此之後國家決定只對古墓在發現被盜後進行搶救性發掘,不再進行主動發掘。
而當時都以為清泰陵是被盜挖了,所以才開啟搶救性發掘,但是半途發現清泰陵還儲存完好,只是虛驚一場,那到底繼續不繼續發掘就成了爭論的地方。
後來這件事被國內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得知,夏鼐深知以當時的中國考古技術即便發掘清泰陵,也未必能將其中文物妥善儲存,因此如果貿然開啟清泰陵,那結局很可能和明定陵一樣成為考古學的悲劇。
所以與其發掘後成為悲劇,那不如讓這些文物繼續陪伴雍正皇帝長眠地下,於是夏鼐先生趕緊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叫停了對清泰陵的考古發掘工作,也是這樣,雍正的清泰陵至今還儲存的完好無損。
其實相比於清東陵被盜得那麼慘,清西陵沒有怎麼被盜和它的地理位置也有關係,清西陵的地理位置比清東陵更加隱蔽,雍正當初建陵時,當地就幾乎是人跡罕至,雍正甚至都沒怎麼花錢賠償就把周圍的百姓全部遷走了,直到雍正在去世後安葬進了清泰陵之後,清西陵附近周圍才逐漸派遣了八旗護陵子弟。
還有就是清西陵的地理位置在民國時期不適合駐軍,沒有軍隊駐紮在這裡,也大大減少了軍方盜墓的機率,而一般的民間盜墓賊實力不足,即便像王紹義那樣有組織有武裝力量的悍匪,也是需要在護陵人後裔的幫助下才能得以順利盜墓,因此清西陵才比清東陵儲存的更加完整。
除了這些,那就是還和埋葬在清西陵中的皇帝性格有關係了,清西陵中埋葬的帝王陵寢規格普遍都比清東陵要小一些。
雍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勤政簡樸的皇帝,相比於老爹康熙和兒子乾隆,雍正的陵寢規格也比較簡陋。
嘉慶也頗有簡樸的口碑,當然,嘉慶的簡樸是不得已,他老爹乾隆晚年奢侈無度,六下江南、十全武功幾乎就把大清國的國庫掏空了,雖然後來嘉慶殺了大貪官和珅,並抄沒了其家產,但是和珅的家產也頂不了多久,所以嘉慶晚年大清國力日漸衰退,國庫也不是很充足,嘉慶也是不得已而成為簡樸之君。
道光皇帝更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摳門皇帝,他的陵寢慕陵也是相比於清朝前中期歷代帝王中規格最小,相對比較寒酸的陵寢。
不過別看道光的陵寢規格小,甚至有些寒酸,但是道光的清慕陵建造花費卻是清朝歷代皇陵之最,共計花費四百餘萬兩白銀建造,這個造價比他的爺爺乾隆建造陵寢時還多花了將近二百萬兩。
既然道光的陵寢規格小,為何還會花了這麼多錢?
其實這主要在於道光是修建了兩次陵寢,按照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道光的陵寢是應該修建在清東陵範圍內的寶華峪了,道光確實也已經在這建好陵寢了,並且他的原配妻子孝穆成皇后都已經葬入其中了。
但是後來工部發現道光在清東陵寶華峪的陵寢滲水很厲害,孝穆成皇后的棺槨都被淹了,於是道光大怒,命人拆除了寶華峪陵寢,用寶華峪拆下來的建材在清西陵的龍泉峪重新修建陵寢,也就是現在的清慕陵。
於是道光等於修建了兩次陵寢,這中間還有拆除和運輸的費用,因此道光的陵寢規格雖然不高,但是卻成為了清朝歷代帝王陵寢花費之最。
因此清西陵之所以比清東陵儲存完好,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才使得清西陵能躲過被盜的劫難。
儲存完好無一被盜的關外三陵
相比於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朝皇陵的關外三陵儲存的則更加完好,關外三陵分別指的是埋葬在盛京瀋陽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清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極的清昭陵以及埋葬在滿清龍興之地赫圖阿拉的愛新覺羅氏先人的清永陵。
關外三陵幾乎都儲存得非常完好,除了努爾哈赤的清福陵在民國時期曾遭雷擊被毀了一小部分地面建築和清永陵年久失修有些破舊之外,幾乎都儲存的非常完好。尤其是皇太極的清昭陵儲存得最為完善,是目前清朝皇陵中儲存最完好的皇陵。
關外三陵能儲存完好沒有被盜主要還是得益於都屬於簡葬,並且都遵從了滿洲舊制火化的習俗。
清永陵內埋葬的都是愛新覺羅氏的先人,當時努爾哈赤不過是稱霸關外的土皇帝,因此他也沒太好條件給祖先整陪葬品,況且滿洲舊制就是火化之後簡葬,因此清永陵內埋得都是愛新覺羅氏先人的骨灰盒,並沒有太多的陪葬品。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在位時也沒有統一中國,都是在關外稱霸,因此父子二人死後也都是採用了滿洲舊制火化遺體的習俗,所以清福陵和清昭陵內埋葬的只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骨灰盒,陪葬品應該幾乎沒有,所以關外三陵幾乎是引起不了盜墓賊的關注。
除了火化加簡葬之外,還有就是官方對其保護力度也比較大,清朝滅亡之後,遼寧一直處於軍閥張作霖的統治之下,張作霖這個人比較講究,他不僅沒有讓軍方盜挖關外三陵,他還命令東北軍對清朝的關外三陵加以保護,也對關外三陵起到了保護作用。
到了後來日本入侵東北,在東北扶持了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遼寧屬於偽滿洲國統治區域,溥儀自然會對祖先陵寢妥善保護,因此關外三陵才能毫髮無損的保留下來。
寫在最後
因此清朝皇陵中愛新覺羅氏先人的清永陵、努爾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極的清昭陵、順治的清孝陵、雍正的清泰陵、嘉慶的清昌陵、道光的清慕陵都儲存的比較完好,地宮都沒有被開啟。
其實造成清東陵被盜挖如此厲害,主要還在於乾隆和慈禧生前過於奢侈,所以孫殿英首先打開了他倆的陵寢,也讓後來的人對清東陵垂涎欲滴,開啟了盜挖清東陵的事件。
相比之下提倡簡葬或者陵寢規格比較簡樸的都躲過了被盜之劫,因此厚葬之風確實不可取,否則就像乾隆這樣死後都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