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漢帝國建立的基礎有著天時的優勢,因始皇一死, 秦帝國權威蕩然無存,無論他的兒子如何暴虐,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人走茶涼”是最現實的一幕。雖然秦帝國存在的時間在歷史的過程中就是轉瞬之間,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功績並不因之而湮滅。
果不其然,不到10年,一個新朝代在始皇奠定的基礎上繼之勃興,茲後延續長達400餘年。
一、漢代歌舞昇平的文化背景
我們現在查閱史料,漢朝被後世譽為典範是有著很多的資本和理由的,在公元前後各經歷約200年的時間,全盛時期其管轄的人口約6000餘萬,足可與當時世界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相比擬。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從其所控制的疆域面積和帝國延續存在的時間上講,這兩個東西相望的帝國也足可以相提並論。
只是中國漢帝國是建立在秦始皇奠定的大一統格局基礎之上的,在基礎管理和文化統一方面內在的凝聚力,非西方帝國所能望其項背。
“漢”這個新朝代被中國後來的歷史學家和文學作家極度的推崇和恭維,因為這是有詳細記載歷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
它所宣揚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抗思想,雖然是透過一個造反者所呼喊出來,卻成為影響幾千年朝代更迭,反抗鬥爭的源泉所在,對比其他國家的所謂“皇室血統”,我們的文化就是以勝敗論英雄,以奪得江山為反抗目的,看看後面發展的過程,莫不如此。
血統論在我們這塊土地上並不為所有人所認可,因為漢朝創業板塊的CEO劉邦原是秦帝國裡位卑職微的地方巡士官。而跟著他造反,最後坐上丞相寶座的兩個難兄難弟,蕭何和曹參,都是曾任縣級的小小公務員。日後被尊為大將的樊噲,當時不過就是一介屠夫。另一名大將韓信寒微時曾一度街邊乞食,黥布與彭越曾為盜。
從漢代建立的新朝廷中所呈現的布衣卿相看來,以前各領域內的貴族統治力量已經全部摧毀。
新政權重新組織時,既不能追隨舊世族的蹤跡,也無須憑藉他們大張旗鼓。
漢朝的組織者從某種角度上是徹底打破了原來封建社會世襲的身份和爵位,他們承襲了秦朝所遺下寬闊而又均勻的管理基層組織,而且以新鮮的血液和靈活的手腕避免重複前代的過於極端的管理策略。
他們採取更加穩妥和綏靖的政策,用了幾十年的經營,構建成一個新興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不僅延續了秦帝國統一的文字和管理文化,而且讓漢帝國的各項基礎管理更加牢固,在其延續四百餘年的統治過程中,有近一半的歲月還是顯示了其國力強盛,民生安定,祥和太平,歌舞昇平的統治景象,成為中國整個帝制時期的楷模。
二、玉舞人的歷史文化背景及藝術特徵
漢代早期開始國民恢復,休養生息的太平盛世,也是樂舞繁榮發達時期,皇帝后妃多能歌善舞,如漢高祖的寵姬戚夫人就“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
現如今,我們還可以從各類考古的挖掘中,從漢墓的石刻、壁畫、漆器以及各類紋飾中看到多姿多彩的舞蹈造型,所能見到的舞姿有建鼓舞、踏鼓舞、七盤舞、長袖舞等。
玉雕舞人起源於戰國,盛行於漢代。
玉舞人是漢代常見的佩飾,多是舒袖舞人形象,即文獻上記載的“翹袖折腰”,以透雕和陰刻線琢成。
漢代舞人在造型方面注重抓動態,強調舞女的韻律和氣勢。雕刻剛勁有力,粗細線並用。衣著簡化,作風粗獷之中又顯活潑生動。
該玉舞人的藝術特徵表現線上條的運用上,以三個S形動態曲線構成的整體造型,衣紋琢成弧形曲線,隨動旋轉,有緩有急,有動有靜,委婉優美,整個舞蹈形象塑造得細緻生動、儀態萬千,給人以典雅、端莊、渾厚之感。
同時也為我們瞭解2000多年前的社會的藝術形象、舞蹈藝術,提供了具體而形象的實物資料。
三、玉雕舞蹈人佩飾的基本特徵
玉舞人是指用玉雕琢的女子舞蹈形象的飾件。
用玉舞人作佩飾,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出現,多為片狀平面線刻鏤雕造型。
西漢時期非常流行,常作為裝飾用組玉佩飾的配件,以簡練的剪影手法進行琢刻,透雕輪席、陰刻細部,以片狀平面造型為主。
南越王墓出土的幾件較為典型,造型設計和雕鏤紋樣都極為精美。
南越王墓共出土玉舞人10件,是漢墓中出土玉舞人最多者,芳姿各有不同。
最為突出的是一件圓雕玉舞人,整體形象為一圓雕跪姿長袖舞蹈的女子。
該玉舞人頭微左偏,方臉,梭眼、隆鼻、小口。前額髮際刻線非常清晰,頭髮梳挽成一向右橫出的螺卷。身著右班長袖桂衣,下系齊胸曳地長裙,衣袖裙邊滿飾線刻捲雲花紋,服飾極為華麗。身軀作S形動態曲線造型,胸部前傾作正面的形象,扭腰,屈膝併攏,髖部後傾作跪姿。左袖上揚至腦後,右臂拾肘甩袖,手下垂外擺,廣袖輕舒飄逸,顯然是正在跳曼妙生動的長袖舞。
玉舞人整體採用簡練的立體圓雕手法,大膽取捨,細部以線刻雕琢,特別是在臉部進行了精雕細琢,凹凸對比適度,使作品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四、玉雕舞蹈人佩飾的鑑賞特點
戰國時期也有玉舞人的造型,但是與漢代玉舞人相比,兩者都呈片狀平雕,既有單舞人也有雙舞人,均有穿孔,可以推測主要都是作為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而且兩者的舞姿也有很多的類似,基本上是長袖舞。
但時代不同,造型還是有很多的差異,如果鑑別這兩個不同時代的玉舞人,有一個簡單的步驟,就是從人物的髮型來分辨,例如戰國時期的玉舞人髮型雕刻極為精細,髮型在頭頂部呈扇形,兩邊披下,鬢角鬈曲,髮根整齊,絲絲入扣,著意刻畫出了女性秀髮之美;
而到了漢代,在玉舞人的雕刻上,製作者則把舞人的髮飾放在次要位置,不太注重髮型的修飾,頭部沒有雕刻,平頂,藉助舞姿一隻手在頭上,用長袖蓋住頭頂,另一隻手在下面。
戰國時期的玉舞人,通常面部五官雕刻得秀氣淡雅,給人一種俊秀文雅的感覺;而漢代是用簡單的幾道陰線勾出眉、眼、鼻、嘴,雕琢粗糙,但給人以淳樸的美感。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服飾,這是戰國與漢代玉舞人區別最明顯的地方,戰國刻畫的形象是寬袍大袖,衣著瘦長,領緣較寬,繞襟隨身軀旋轉而下,尤其是袖口、裙邊、腰部上的飄帶多刻蜷曲彎勾的紋飾,使我們看到了戰國服飾的華麗及用料的講究,舞人好似在旋轉,苗條秀麗,高貴瀟灑,神形畢肖;
而到了漢代以後,玉舞人服裝卻沒有過多的紋飾,只用簡單的幾道陰刻線來表示衣紋,沒有過多的細節雕刻,突出的是用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表現的是手舞足蹈的大動作。
在服飾的細節上,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漢代舞人的長袖都是直筒,這也符合漢代衣著更迭的一種進化演變方式,從封建的禮制習俗向農耕社會轉變,人們的著裝也開始更加務實和便於操作,這時的衣袖上下基本一樣粗,延續至今都是堅持著這一個傳統,呈現的是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在玉舞人的舞蹈雕刻和造型設計中,以粗線條、粗輪廓的構圖方式,生動地顯示出漢代時期,民間習俗文化藝術樸實無華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