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即便不能迅速說出這到底是指哪些國家,這個統稱於許多人而言也是十分熟悉的。作為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戰亂時代,“戰國”以“戰”得名。期間發生的長平之戰、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長勺之戰等更是成為被後世評說的經典戰役……“縱橫捭闔”、“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即是這個時代的顯著標籤。
但你又可曾注意到,鬥爭最為猛烈的戰國七雄,其實還有著千絲萬縷的同源聯絡?七國雖然由七個王室統治,但這七個國家其實只屬於四個姓氏。
一、燕、魏、韓:好歹也是一家人
夏初,大禹透過將統治之位傳遞給兒子啟,開啟了中國“家天下”的歷史。後來在周天子的主持下,九州大地一時間湧現數百封國,國君的數量達到一個新高度——在這些國君中,與周天子本為一家的姬姓國君自然是大多數。哪怕過去六百餘年,至周天子已然式微而國君們獨攬大權的戰國,姬姓的國君仍然是多數。
經歷西周、春秋,乃至差點成為最後一個被秦國統一的國家,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實打實的古國。且作為周王族諸侯國,燕國的始祖還不是一般姬姓子弟,而是周文王的庶長子召公。燕國地處東北,有著綿長的與外族接壤的國界,肩負守護神州之北界的重任,故而無論是召公還是燕國,在周天子佈局中的地位都不可謂不重要。燕國王室能守護燕國八百餘年,也彰顯了姬姓子弟對燕國的統治力和凝聚力。
而在稍南的地界,曾與燕國肝膽相照的同為周王族諸侯國的晉國雖沒能抵抗住時間的磨礪,在分裂為韓、魏、趙三國以後倒也多少還留存了些姬姓遺風——魏國王室姬姓,魏氏;韓國王室姬姓,韓氏。
魏氏雖崛起於春秋,尤其是直到春秋末期才擁有了推翻晉國王室的能力,但家族實際上可追溯至周文王時期。周文王的第十五子人稱畢公高(姬姓,名高)。他在晉國建立初期就協助親族剿滅當時耿、霍、魏三國,因而接受了晉獻公送出的魏地,成為魏氏的始祖。因而即便我們熟悉的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以“魏”為國號,王室成員也多以魏斯(魏文侯)、魏罃(魏惠王)等名字被提及,但魏國也是實打實的由姬姓後人控制的諸侯國。
同樣藉由“三家分晉”而登上歷史舞臺的韓國,其王室往上追溯即來自晉國大夫韓武子。在分封制之下,大夫是諸侯的後代。晉國諸侯為姬姓,韓武子自然也是姬姓——哪怕傳至百年後,以“韓”為國號的韓國王室依舊是姬姓子弟。只不過同一開始就被分封的燕國王室相比,韓國王室、魏國王室同周天子一脈的關係更疏遠。
二、秦、趙:我們像是一家人?
是的,毫無疑問,秦國王室與趙國王室的姓氏相同。可與廣泛繼承了西周文化的東方國家相比,秦、趙兩國哪怕明明出自同姓,卻沒有那麼濃厚的親族氛圍。尤其是後來秦國以一敵六地統一了天下,我們就更難從情感上接受秦國和趙國原來都是一家人的事實。但翻開史冊,我們能見秦國王室為嬴姓,也能見趙國的王室亦為嬴姓。
嬴姓可追溯至商末名將蜚廉,以玄鳥為象徵。秦之嬴姓屬於蜚廉之子惡來的後人,而趙之嬴姓屬於蜚廉之子季勝的後人。就某種程度而言,秦國的勢頭之猛與趙國的武備之精,正體現出這兩個在西北大漠中崛起的同源封國的相似性。只不過這兩家的關係著實太遠,比燕、魏、韓和周天子之間的關係還要遠,所以其間存在大到足以讓我們忽略其同姓關係的差距也無可厚非。
三、齊、楚:誰還不是出自名門?
不過真論起不同,既不姓姬,也不姓嬴的齊國和楚國才是更有底氣不念同源關係的國家。齊國本源姜子牙(姜姓,呂氏),是純粹依靠祖先功績而建立的國家。而在春秋末期,姜姓在齊國的統治地位為田和及其後人所取代,齊國的國姓也更為了媯姓。媯姓的歷史之古老,可以追溯至傳說中的虞舜時期。虞舜長期定居於媯水之畔,故其後人便以媯為姓,使這一姓氏逐漸發展為上古八大姓氏之一——與前文提及的姬姓、嬴姓和姜姓並列。所以真計較起來,齊國也算是“一以貫之”,維繫著自己以古姓為國姓的傳統,也不輸給為天下冠名的姬姓。
只是說到這,楚國王室大概已經很想反駁了:六國的國姓都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可我們的羋姓還是祝融八姓之一呢!
所謂祝融八姓,其尊崇的始祖便正是傳說中的火神祝融。祝融是否真有後代?祝融是否即是炎帝?羋姓是否會與源自炎帝的姜姓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都還是尚無定論的。故而羋姓的淵源到底幾分真幾分假,也還是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但我們不用去否認的是,楚國的歷史如秦國一般的古老而曲折——哪怕羋姓沒有那麼厲害的源流,楚國人也早已將其發揚光大。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戰國諸侯相互攻伐數百年而不休,這背後是不是也正有他們同姓的因素?秦王立志一統天下,是不是也關係到想要讓“家天下”真正成為一家之天下呢?這些遐想的答案恐怕只有國君們自己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