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早期的慌亂階段,源自福建漳州的鄭氏突然崛起,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亙古佳話。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早先例,但細細品來又極富戲劇性與傳奇感。畢竟,橫行一時的海盜常有,而險些升格為復國強藩的海王不常有。直到滿清的新秩序在大陸上完成多倫洗牌,才終於花大力氣將之徹底降服。
首先,從區域特色角度來看,鄭氏集團崛起於福建本身便不足為奇。四面環山、一面臨海的特殊地形,為大批走私商團塑造出無與倫比的滋生溫床。丘陵山麓多於耕作平原的無奈現狀,也迫使大量人口必須靠經營貿易來養家餬口。加之明清兩朝皆很熱衷的海禁打壓政策,進一步刺激著所有靠海吃飯群體的敏感神經。所以,福建就是東南各省中最容易養成大規模海盜集團的區域,甚至超過了情況相似而地緣並不完全契合的廣東與浙江。
其次,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鄭氏集團強盛於福建本身也是理所應當。早在穆斯林掌控東西方貿易的漫長中世紀,泉州、福州就是聯通南北的重要樞紐。近代的葡萄牙人向東開拓,又必須從當地沿海經過,方能將設在澳門和長崎的據點連結起來。來源複雜的眾倭寇勢力,更是以福建充當本行業的最後陣地。等到西班牙勢力入主菲律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洋、臺灣和日本構建經貿網路,小小的臺灣海峽更是成為區域內最繁忙的黃金水道。無數源自美洲、日本或亞非兩州的真金白銀,便頻繁往來於該集團左右。
最後,從歷史程序的時間線看,鄭氏集團在海峽兩岸的成敗更是充滿著偶然。若非大航海時代的悄然來臨,鄭芝龍將很難有機會到澳門和日本積攢人脈。然後再趁著明朝的結果性衰退,為重視財政困難和區域安全的地方官僚體系所接納。接著是滿族新貴的強勢入關,打破了鄭成功原本要走的科舉做官之路。甚至在最混亂的中間期,為他的集團奉過許多亂世紅利。特別是對荷蘭殖民勢力的突然打擊,奠定了國姓爺在東西方兩岸三地的久遠名聲。
但塵歸塵土歸土,源自海盜的階層本色,註定了鄭氏集團的時運無法維持許久。無論是脫胎於普通倭寇的走私船隊、靠洋人連襟編組的黑人火槍隊,以及模仿滿洲敵視所組建的鐵人軍,都無法為鄭氏建立起足夠穩固的軍事優勢。因而屢屢在關鍵節點上功敗垂成,逐步沉溺於搶了就跑、攻堅不利的無奈現狀。於是在第三代首領鄭經的掌權階段,基本退化為蝸居臺灣西海岸的前朝殘餘勢力。許多部屬紛紛選擇背離舊主,樂於為全新的清朝充當先鋒勢力。日益惡劣的國內外走勢,更是讓集團賴以為生的貿易陷入停頓。最後在1683年,為原先的叛將施琅領兵殲滅。
冷炮的這個鄭氏集團系列,將一如既往的以歷史戰例為支點,
儘可能還原出那段風雲際會的傳奇歷史:
料羅灣海戰:明鄭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路徑依賴鎖定
大明輓歌:鄭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大明輓歌:鄭成功北伐南京的失敗
崇明圍攻戰:鄭成功北伐征程中的尷尬謝幕
熱蘭遮城圍攻戰:第三座遭亞洲本土勢力攻克的歐洲堡壘
金門廈門之戰:清荷蘭同盟與鄭氏水師的大戰
第二次基隆戰役: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再征服計劃
鐵人軍:曇花一現的鄭氏王牌死士
霹靂黑番鬼:鄭氏海盜集團中的黑人火槍手部隊
澎湖海戰:臺灣鄭氏集團的遲來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