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後聯合國的成立,是人類政治史中一件大事。聯合國的成立為維護戰後和平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蘇聯)和中國因為擁有一票否決權,而成為其它國家羨慕的物件。
近些年印度、日本和德國多次嚷嚷要進行聯合國改革實現“入常”,結果是屢屢碰壁。但中國作為五常當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受制於綜合國力在歷史上不敢輕易使用一票否決權。
但我們也曾經行使自身合法權力,對孟加拉、瓜地馬拉、馬其頓等國的相關問題投過反對票。
那麼中國在什麼時候會使用一票否決權,又為什麼針對這些國家呢?
靠實力爭取來的神聖權力,中國敢對其他列強說不
要明白為什麼中國會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一票否決權,就要先理解這一票否定的意義。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論是蘇聯、英法還是德日都承受了巨大的戰爭代價。
各國領袖在討論戰後國際秩序時認為必須建立一個組織,能夠讓地球上武力最強大的國家可以不透過戰爭,而是透過桌面上的談判解決分歧。這就是聯合國成立的意義。
安全理事會則是聯合國中唯一有強制力的組織,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是地球上擁有最強武力的國家。
簡單地說只要這五個國家不直接開打,地球就可以認為是和平狀態。
那麼當初為什麼要設定一票否決權?
我們要先看歷史教訓,1920年一戰之後所組建的國際聯盟出了什麼問題。國聯的弊病之一就是沒有強調大國一致原則,使得在30上世紀30年代德日法西斯開始擴張時,其它大國只能各行其是。
另外在國聯中大國小國投票權力相當,也就無法發揮大國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因此在構建聯合國安理會時,雖然有15個理事國,但用賦予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來體現大國共同行動原則。
簡單地說只要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做的事,就一定能做成;反之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表示反對,這件事就一定做不成。這才是一票否決權真正的威力所在,德國、日本、印度這樣能力不夠的國家不配擁有。
聯合國成立時,本來最開始只考慮了美英蘇三個常任理事國。後來美國為了牽制蘇聯,提議加入中國;蘇聯和英國為了分散美國的權力提議加入法國,這才形成了今天的五常局面。
很明顯在二戰結束時,只有美、英、蘇三國有能力決定其它國家的生死存亡。在德國戰敗,義大利實力始終不夠的情況下,歐洲大陸也只有法國還有資格做常任理事國。
況且法國在二戰中雖然表現不佳,但在非洲擁有美蘇都無法比擬的影響力。
相比之下我們卻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國;連軍隊主要裝備都要別人支援,其在安理會中才是個擺設。
1949年後的臺灣代表,繼續在聯合國中竊取中國代表席位。在整個代表時期只行使過一次否決權,那就是1955年12月13日,否定了蒙古國提出加入聯合國申請。
但在臺灣行使否決權後,美國同蘇聯進行了交易;於是在1960年蒙古再次加入聯合國時,臺灣代表被迫選擇了缺席。所以說否決權不是靠一紙協定規定的,而是要靠你自己的實力打出來的。
1971年之前新中國未能返回聯合國,但中國人民解放軍卻用自己的鐵拳行使了否決權。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公然操縱聯合國出兵。當時美,英,法三國投了贊成票,蘇聯代表缺席,臺灣所謂的“中國代表”也投了贊成票。但最終結果卻是“聯合國軍”,被從鴨綠江邊趕回了三八線。
這時世界各國才注意到,把新中國排除出聯合國是個非常愚蠢的決定。
在之後美國入侵越南,中國全力支援越南;美國又一次鎩羽而歸。這樣全世界都看到在東亞這一片,只要新中國不同意,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政治成果。
正是新中國用人民軍隊的鐵拳行使了一票否決權,後來又研製成功了“兩彈一星”,成為了世界上軍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西方國家最終達成默契,應該讓新中國取代臺灣的代表席位。
在1971年聯大進行表決時,英國、法國和蘇聯都投了贊成票。
所以說中國能擁有至高無上的一票否決權,絕對不是臺灣代表“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更不是印度讓給中國的;而是我們真的實實在在有擔任常任理事國的資格。
為巴基斯坦出頭,否定了孟加拉國入聯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時,南亞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徹底改變了已有的政治格局。那就是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慘敗,被一分為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支援下獨立建國,並謀求加入聯合國。
本來歷史上的南亞次大陸是一個整體。在英國殖民者退出之前,鑑於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於是搞出了個印巴分治方案。
這樣在印度次大陸主體印度教徒集聚區成立了印度共和國,穆斯林為主的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三角洲建立了巴基斯坦[1]。
但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民族,文化,語言等方面幾乎都存在巨大的隔閡。再加上巴基斯坦獨立之後,印巴關係一直緊張;所以印度更加有意在兩塊土地上製造隔閡。
1971年在印度支援下,東巴基斯坦獨立運動爆發;隨即印度出兵東巴基斯坦,演變成第三次印巴戰爭。
雖然中國全力支援巴基斯坦,美國在戰爭最後時期對印度施壓;但是巴基斯坦整體實力太弱最終戰敗,不得不默認了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因此中國在聯合國能夠給予巴基斯坦最後的支援,就是在1972年8月25日否定了孟加拉國入聯合國的申請。
這和當年臺灣那一次否決蒙古入聯還是有些區別的;畢竟新中國不需要看其它國家的臉色,可以完全基於自己的利益作出判斷。之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關係走向緩和,並最終在1975年實現了互相承認。
既然巴基斯坦已經承認孟加拉國,因此在孟加拉國第二次申請入聯時,中國就沒有阻撓。而孟加拉國也並沒有因此同中國產生矛盾,反倒是扶植其建國的印度卻沒有得到多少好感。
因臺灣問題,對瓜地馬拉和馬其頓使用了否定票
之後的1972年9月10日為支援中東人民的正義鬥爭,中國否決了英、法對索馬利亞、幾內亞、南斯拉夫反對以色列侵略它國的修正案草案。投完這一張反對票之後整整25年,中國都沒有對某個國家使用過反對票。
當時中國處在韜光養晦階段;況且冷戰後期國際局勢開始重新走上動盪,中國也不願意去趟和自己無關的渾水。比如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中國就投了棄權票。
但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卻對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瓜地馬拉使用了這一票。雖然中國對小國用一票否決權給人一種牛刀殺雞的感覺,也成了某些反華輿論認為中國以大欺小的藉口。
但這樣做完全是因為這小國公然挑釁一箇中國的基本原則,觸碰到了中國政府的底線。
在1949年後由於西方強烈敵視新中國政權,故而在20多年之間,只有社會主義陣營和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同新中國建交,並斷絕了和臺灣的官方往來。
1972年尼克松訪美之後,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關係迅速升溫。到80年代後期大部分國家都認可了一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一準則。
但是臺灣卻利用其財力上的優勢和美國事實上的盟友關係,頻繁搞金錢外交。和其他中美洲國家一樣,瓜地馬拉這個彈丸小國被美國嚴密控制,直到今天也沒有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在1971年時瓜地馬拉就對新中國投了反對票,1993年後公然支援臺灣“返回”聯合國。於是1996年瓜地馬拉內戰快結束時,聯合國提議派出總數155名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進行實地考察[2] 。
可1997年1月10日,中國否決了這一決議草案。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利用自己的常任理事國地位和國際法,為自身權利投反對票。在瓜地馬拉求中國手下留情後,另一小國馬其頓卻絲毫沒有吸取教訓。
作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獨立之後的馬其頓面臨著內憂外患。也許是出於對蘇聯的不滿,馬其頓故意疏遠俄羅斯和中國大陸。
1997年馬其頓政府開始和臺灣當局勾勾搭搭,甚至在1999年簽署了“建交公報”[3] 。
中國政府立刻宣佈同馬其頓終止外交關係,但馬其頓政府卻一意孤行。既然馬其頓在一箇中國問題上公然挑釁,中國就不可能不進行反制。
1999年2月25日中國否決了安理會,關於同意聯合國延期半年駐馬其頓維和部隊的決議草案。
現在看來中國投反對票的確給兩個小國的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打擊了其它國家妄圖在兩岸之間來回跳梁的企圖。
但之後中國就沒這麼做過,這實在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有限,同這和兩個小國有幾乎沒有經貿聯絡;不可能像今天對澳大利亞那樣使用經濟手段,只能使用昂貴的一票否決權。
新世紀出手反對霸權,中國力保敘利亞現政權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同美國等霸權國家鬥爭的需要,中國開始多次使用神聖的一票否決權。
上文已經指出使用一票否決權是要冒巨大的風險的,如果中國投了反對票但這件事還是做成了,就會嚴重損害中國的國際聲譽。所以之前除非碰上了對中國周邊會造成重大危害的事情,中國絕不願意同西方大國發生衝突。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前俄羅斯,法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強烈阻撓美英動武提案時,中國只投棄權票。
以及在利比亞衝突發生之前的聯合國開會討論時,中國為什麼和俄羅斯一起投了棄權票?
顯然在伊拉克戰爭時期,中國的國力根本就不足以保證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再說按照當時的遊戲規則,只要法國和俄羅斯不同意,中國投不投反對票影響不大。而在利比亞危機爆發時,中國和俄羅斯都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干涉地中海南面的國際局勢。
事實上中國和俄羅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中弱勢的一方,在沒有能力投否決票時投棄權票也部分層面上維護了國家利益。
道理很簡單,既然是由這五家決定其它國家的命運;那麼為了能夠實現自身利益,必然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如果美國想讓中國不投否決票,就必須在其它方面對中國進行讓步。
但中國對美國的霸權行為,必要時也會投反對票。
2007年1月12日美國起草緬甸問題決議草案,指責緬甸國記憶體在人權、艾滋病、毒品等問題;稱這些問題危害地區安全,要求緬甸政府儘快改善國內狀況,否則將遭到制裁。
面對這樣的無理要求,中國堅定投了反對票。
2008年7月11日,美國和英國因為對辛巴威大選結果不滿,提出了關於辛巴威問題決議草案;面對其無理干涉別國內政的行為,中國再次投了反對票。
這兩次因為沒有觸碰到美國的利益訴求,中美並沒有出現爭端;可2011年阿拉伯之春傳到敘利亞之後,形勢全變了。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公開鼓吹要在敘利亞進行政權更替,將巴沙爾政權趕下臺。
地緣政治學家明確指出美國名義上是在動敘利亞,實際上是動伊朗。而敘利亞和伊朗已經是俄羅斯最後在中東施加影響力的著力點,故而普京政府從一開始就死保巴沙爾政權。
美英等國在聯合國試圖透過對敘利亞政府的制裁決議,都被俄羅斯堅決否定。若是照以前的邏輯,只要俄羅斯投了反對票,中國即使投棄權票也不影響最後的決議。
然而中國罕見地在聯合國安理會,十次否定美國對敘利亞的提案;這標誌著中國的國力的增強,和美國國力的相對衰弱。而從伊拉克戰爭的教訓來看,即使美英無法在聯合國取得授權,他們也可以單獨動武。
但這一次由於俄羅斯力挺敘利亞,美國對直接出兵的擔憂太大;只能拼命發洩不滿,看著巴沙爾統治到今天。
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連續投反對票,一方面標誌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不再一味追求韜光養晦,而是主動出擊維護權利。畢竟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石油進口大國,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國家是保障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合作伙伴。
而美國就一直試圖徹底控制中東,以便控制世界石油流向和價格。那些年美國頻繁在敘利亞和伊朗身上做文章,離最後成功似乎只差臨門一腳。所以中國不能再用棄權票來沉默了,必須態度堅決地反對。
同時中國連續投反對票而非棄權票,說明了中國已經不再顧慮美國威脅,公開在國際社會表明政治立場。畢竟美國在國際上百般的刁難和特朗普上臺後的貿易戰,已經把中國逼得不還擊就要被宰了。
中國敢公開和美國唱對臺戲,不但換取了俄羅斯的支援,對其他國家也產生了一定積極影響。畢竟中國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海外基地,也沒有在其他國家駐軍;因此其他國家在中美兩國之間做選擇,就經常得顧慮美國會來硬的。
現在其他國家知道中國也可以力保“小弟”,我們的對外合作就一下子開啟新局面。
運用聯合國舞臺,我們將堅定維護權益
回顧新中國在1971年後投反對票的次數,我們真心為中國國力的增長,和中國力求維護國際和平與公平的努力而感到欣慰。
中國從來沒有利用自己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去欺壓別的小國,也從來沒有利用一票否決權謀取非正當利益。
這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隨意利用國際規則和國際法,強行把侵略行動洗白的作法有著天壤之別。
而且中國是安理會五常中唯一公開強調不永不稱霸,追求睦鄰友好的國家;也是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所以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願意向中國合作,同時願意接受中國某種政治上的庇護。
近幾年中東地區整體走向緩和,而美國在亞太地區給中國的壓力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中國必然要將壓力向外轉移,儘量在世界其他地方尋求破解。
所以今後美國如果再想透過聯合國對敘利亞,對伊朗,對朝鮮施加壓力,中國都一定會反對到底。
現在美國已經從阿富汗撤軍,有可能把拳頭重新攥起來對抗中國,我們同美帝鬥爭的道路還很長。
參考文獻
[1] 巴基斯坦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
[2] 1996年12月29日 瓜地馬拉結束內戰簽署和平協定.搜狐新聞
[3] 馬其頓與臺灣斷交內幕.人民網.200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