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斯托雷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俄國曆史上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他於1906至1911年間出任俄羅斯帝國首相,主導俄國土地改革,讓200萬農民成為富農,使俄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糧食出口國,創造了俄國曆史上的經濟奇蹟。
時至今日,斯托雷平仍被視為俄羅斯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但斯托雷平的歷史侷限性無法挽救腐朽的沙俄統治,他的改革不過是帝國煥發最後一絲生機,如同蠟燭熄滅前的亮光,最終在1917年沙俄被革命黨人推翻,俄國曆史掀開新的篇章。
臨危受命,從最年輕的省長到最年輕的首相
1862年,斯托雷平出生於一個俄國顯赫的貴族家庭,與其他貴族的滿腦囊蟲、貪玩享樂的紈絝子弟不同。
斯托雷平從小聰明異常,熱愛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聖彼得堡大學,尤其在自然科學領域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水平。
在畢業考試時,他的考官,俄國偉大的科學家、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明者門捷列夫都驚訝並讚歎於他的博學多識。
但斯托雷平卻沒有選擇科學研究,而是走上仕途,1884年,22歲的斯托雷平在內務部供職,五年後成為科夫諾省的貴族議員。
在地方任職期間,他看到了當地家庭私營農場經營方式,而當時俄國實行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這對他以後推行土地改革奠定基礎。
1902年,40歲的斯托雷平相繼擔任格羅德諾省和薩拉托夫省省長,成為俄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省長。
此時的俄國階級矛盾日趨激烈,農民對地主的不滿日甚一日,工人罷工、革命黨暴動此起彼伏,最終釀成俄國1905年革命。
斯托雷平對於發生在薩拉托夫省的農民暴動採取果斷措施,一邊派遣軍隊武力鎮壓,一邊以誠懇的勸誡和調解平息騷亂,而他管理的省份則是全國唯一一個穩定的地區,斯托雷平的聲望也在這次革命後傳播開來。
就連沙皇尼古拉二世都親自發電報讚揚他的功績,不久他就被尼古拉二世調入中央擔任內政大臣,1906年被任命為帝國首相,年僅42歲。
土地改革,貧瘠的土地變成歐洲糧倉
斯托雷平出任首相時的俄國危機四伏,1905年革命尚未徹底平息,壓抑多年的底層農民隨時有爆發的可能。
貧富差距的懸殊讓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俄國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斯托雷平意識到俄國的發展必須以穩定龐大的中產階級為基礎。
而俄國社會80%的人口是農民,他們被迫依附於地主所有的土地村社中,忍受地主剝削,構成俄國社會最底層的龐大群體,因此土地問題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土地改革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帝國。
在斯托雷平心目中,解放農民和拯救俄國是一回事。1906年11月,斯托雷平公佈法令,准許農民退出村社,每個農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為私產,建立家庭農場和個人農田,並允許出賣。
政府組建農民銀行貸款給富裕農民,作為購買土地和建立農場之用,針對無地的農民,斯托雷平一方面推動他們進城成為工人,另一方面引導他們遷往西伯利亞開發土地。
在斯托雷平看來,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只是被動的為地主幹活,這種類似於土地公有的方式是無法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
只有摧毀村社制度,扶植富農經濟,成立家庭農場和單獨田莊才能推動農業技術和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
1909年斯托雷平大膽放話:
“給國家20年的安定,俄國會變得你們辨認不出來”。
而將斯托雷平作為偶像的普京,在一個世紀後則別有深意的模仿道:“給我20年的時間,我將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為了推行改革,斯托雷平解散了國家杜馬,由於其改革極大的觸動了貴族和地主的利益,所以從改革開始就受到巨大壓力。
在上任首相一個月後,其別墅就遭到恐怖襲擊,死亡27人,重傷32人,包括他的三歲兒子和一個女兒。
但斯托雷平依舊推動土地改革,並收到了經濟上的奇效,在出任俄國首相五年半時間裡,有200萬農民成為富農,形成32. 9萬戶獨家農場和99. 5萬戶獨家農田。
村社土地的私有化讓農民擁有了土地所有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其中:煤產量增長121%,棉花產量增長62%,出口總額增長112%,國民收入增長78.8%。
人均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超過整個蘇聯斯大林時期,俄國的糧食總產量超過阿根廷、加拿大和美國糧食產量的總和,成為歐洲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當我們聯想到蘇聯長期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的時候,這個成績顯得更加難得。
“斯托雷平的領帶”,反動政府的白色恐怖
斯托雷平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讓農民有更好的生活,而是維護沙皇和貴族統治,所以註定其改革有很大歷史侷限性,也不會讓沙俄統治長治久安下去。
1906年斯托雷平上臺後先是允許就地逮捕和迅速審判革命黨,然後在1907年策動六三政變,以叛國政變名義逮捕63名杜馬人員,徹底終結1905年革命。
在1906-1909年,斯托雷平積極鎮壓工農革命運動,大肆屠殺革命者,超過三千名革命者被特別法庭判處絞刑,以至於時人諷刺絞刑架為斯托雷平的領帶。
同時斯托雷平改革雖然帶動了一批富農,但大多數退社貧農由於缺乏農具和資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價出賣給富農,導致了更大的貧富差距。
農民開始走上街頭表達更多政治訴求,但斯托雷平拒絕政治變革,不敢觸動既得利益集團。
同時瘋狂鎮壓農民運動,把不滿沙皇統治的農民遷往西伯利亞遠東地區,1906至1910年的五年間,共遷出250萬人。
社會矛盾在新生力量與守舊勢力的博弈中不斷積聚發酵,原有體制下的改革變得越來越難,社會發展進入瓶頸期,群眾的不滿和敵對情緒日益激烈。
1911年9月,斯托雷平在劇場陪同沙皇看戲時被社會革命黨人暗殺。在他死後,政府對社會的控制驟然弱化,兵營之中革命學說流行,士兵人人思變,斯托雷平的改革沒能解救俄國,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
小結
斯托雷平作為沙俄末代首相,在俄國曆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和評價,甚至超過彼得大帝,其改革讓行將就木的俄羅斯帝國得以迴光返照,雖然最後改革沒能改變俄國滅亡的命運,但斯托雷平仍不失一個偉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