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輕易地被各種才藝所誘惑,寫字畫畫是從小就喜歡的,聽完一段音樂,會痴迷上樂器,竹笛、口琴、二胡,那些曾經讓我接觸到的樂器,我都嘗試著要弄出些聲響來。看到人家街頭賣藝,會模仿起藝人的手段,變出幾個戲法來;那時候,還傻傻地站在印章店的櫃檯前看人家刻章,連上課都忘了,幾天後,很多同學鉛筆盒裡的橡皮成了我的篆刻作品。我還熱衷收藏,以前床底下塞滿了寶貝,集郵本、古銅幣、各地景點門票,至今還有幾千本連環畫成為佔據櫥櫃的累贅。我就這樣了,凡能資我謀生怡我性情的才藝,都會當作興趣和愛好,努力地去嘗試一番。
我開心,我就笑出聲來;我想學,我就學出點樣子。就算玩也得玩出點文化,玩出點精氣神。每每得些空閒,我就跑去工會五一廣場,那邊的“工惠有約”“公益樂學”“匠心工坊”讓我著迷,樂此不疲。
現在的五一廣場儼然已成為東部新城的地標,東西兩邊階梯式建築,中間一塊下沉的廣場,與邊上的城展館、圖書館和市民廣場連成一片,且五一廣場裡有工人文化宮,有職工服務中心,還有與之相配套的悅讀館、音樂吧、劇院會場游泳池,使其成為真正的“工人學校和樂園”。
既保留傳統,又推出新意,這是工人文化宮的特色與亮點。月月有主題,天天有活動,每年的職工文藝大賽、才藝培訓、還有各類專場表演都讓人眼花繚亂。尤其他們舉辦的各類公益活動,風生水起。我早就聽說社會上那些昂貴的技藝培訓,器樂、書畫、舞蹈,諸如此類,動輒每課時上百元,讓普通市民和一線職工望而卻步,但在工人文化宮,光去年的公益課程就開設了70餘項,130多個班次,惠及數萬職工和他們的子女。
“先走氣,再發聲,聲音是船,氣息是水……愛學習的人老得慢,因為沒時間嘆息。”聲樂班的老師就這樣開始他們的授藝傳教。
葫蘆絲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上面一個葫蘆孔用來吹氣,底下三根竹簫可以奏響音符。我聽說教葫蘆絲的老師還曾隨團參加過“風華絲韻,交響金色”維也納音樂會,在金色大廳裡表演過節目。
粗糙的外殼裡蘊育著最美的珍珠。在工人文化宮的那次開蚌取珠現場製作珍珠飾品的課堂,讓我想起詩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珠生於蚌,蚌長在水,以月華養珠,始極光瑩。而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這般奇妙構思,也讓手中的珍珠飾品生出一段段美妙故事。
還有那次“百年輝煌,迎新啟航”工人文化宮年度書法研修班的作品展,師生同臺,筆態悠遠,意韻十足。獲獎的作品中,濃墨構字,淡暈結體,風神灑蕩。我也喜歡學字,亂塗一氣,以為盡興即好,本不在乎筆墨紙硯的講究。直至臨帖讀碑既多,漸得書法之派,知是師法由來,便真心歎服起書家的技巧涵養。而觀展以拓視野,筆畫來去,蹤跡可探,獨享書意情趣之精妙,知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了。
……我去工人文化宮聽過職工藝術團的合唱;看過職工小舞伴舞蹈團的演出;觀賞過職工書畫、攝影大賽,再是寫過舞臺劇《甬江怒潮》的觀後感。我踮起腳尖,一次次在工人文化宮的教室裡蹭課,成為那兒的旁聽生。潤物無聲,我彷彿已是工人文化宮的其中一員。
工會,工惠。就在我這樣唸叨時,忽有朋友喝道:“你該是工會的人吧,不就圖了近水樓臺先得月,你可以蹭課,我們該去找誰蹭課?”乖乖的,怕是您沒去關注咱工人文化宮吧,這一年來,他們組織的各類學習培訓2千多場次,參訓職工近6萬,學歷提升千人,哪一次不是廣而告之?哪一回不是敬候著您的報名參加?而我知道他們明年還將提出八大專案抓手:要創作一部以歌唱勞動者、共創“共同富裕”為主題的聲樂交響套曲;組織一場職工藝術節;組建一個職工藝術團;帶出一支勞模工匠技術服務隊;打造一堂職工學堂;開好一條職工文化街;依託工運舊址辦好工人運動紀念館;籌建一所寧波工人大學。這一曲、一節、一團、一堂、一街、一隊、一館、一校,讓我滿懷期待。
作者簡介
以“星”為名,世居甬上,性情慵懶,天資笨拙,故自稱“庸星”。平日裡也就喜歡點寫字畫畫,每每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偶有所得,沾沾自喜,將些心頭泛起轉瞬即逝之點滴,或詩書讀後,或今昔逸聞,或四時物態,或山川會心,做成圖文,呈“甬上”與朋友同樂。
一審 鄭婭敏 二審 徐傑 三審 呂榮
【來源:寧波都市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