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寺位於109國道新高山大橋北端,與高山鎮隔十里河相望。相傳:北宋名將楊業,曾率領大軍在這一帶抗擊遼軍,後戰死疆場。大將焦贊為尋找楊業的遺骨死於此。後人為紀念他,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寺廟,稱"焦贊寺"。"焦山"與"焦贊"讀音相近,故得此名。
早些年,焦山寺因年久失修,陷於荒涼。遠遠望去只見一三層六角磚塔立於山頂,成為附近行人的路標,記述著它的過往。
兒時(上世紀七十年代),曾與一眾玩伴“到此一遊”。記得當時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磚塔孤立的山頂,行走十分困難。繞道而上,有幾間石窟依次鑿于山坡間,石窟內造像多已風化,看不出模樣。石窟前相伴而生的寺廟、寺院盡毀,只有一叢叢雜草隨風而動。通往山頂的途中有一的黑黝黝洞窟,近前涼風習習,扔幾塊小石子下去,深不見底無迴音。及至山頂,磚塔躍然矗立在石基之上,因周邊沒有其它遮擋物,顯得其特別高大。極目遠眺,十里河在其山腳下蜿蜒流淌,高山古鎮城牆邊的輪廓看得十分清晰。磚塔四周有幾個石臼型的凹坑,歲月已將石臼周邊磨得十分光滑。石臼有的被風帶來的泥土掩埋過半,被不知名的小草佔據;有的聚集著雨水,映襯著藍天白雲。
後來,聽周邊的村民講,這石臼的傳說也大有來頭。佘太君知其夫君戰死沙場,悲痛萬分,她親自掛帥出征,在此點兵抗遼。她的坐騎,威風八面,仰蹄長嘯,奮踢踢出這些石臼。傳說總歸是傳說,但我寧可信其有。試想:焦山寺上旌旗獵獵,戰馬嘶鳴,出征號令,斬釘截鐵;十里河川鼓聲陣陣,氣勢雄壯,出征誓言,響徹天宇。這是何其激盪和悲壯的場面。
近些年,因旅遊業的興起,這裡香火日盛。步步造梯搭院,呈階梯式恢復建設了一座窟寺結合的寺院。焦山寺依山坡闢為五層平地:一至三層是"凹"形,一、二層的佛殿禪房均為石料磚砌的窯洞。二層為該寺中心。正面九間窯洞分三組置殿,各塑泥象。東西兩側各有禪房四間。山門與東禪房並列,外有一條曲徑小道可通至山下。第三、四層系北魏晚期窟龕,造像多已風化。有的敷以泥裝,有的開鑿不造像,只鑿出神臺,供置泥塑。第五層為寺的制高點,上面三層六角磚塔依然聳立,為該寺的標記。
而今,山腳下,十里河蜿蜒流淌。與焦山寺隔河相望的高山古鎮正在恢復建設中,古鎮尚存的東西城門威嚴不減當年,西門一座石橋深深的車轍印記述著往日的繁忙。古鎮中,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古樸端莊,由東到西相對排列漸成規模。古寺與古鎮相伴而生,相依而活。“四月八”的香火,“5.19”旅遊節的盛會,“九九重陽”的登高,已成為這裡靚麗的名片。
焦山寺今昔,是歷史的傳承,是文化的傳承,給了我們自信的力量,也給了我們一起向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