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偉大衛國戰爭的後方建設(一)
偉大的戰爭必然有一個偉大的後方為其提供支撐,高度激烈的戰爭必然有一個高度緊張的後方與之相配合,下面我們要把視線轉向偉大衛國戰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其深厚、廣大而緊張的後方建設。談到蘇聯老大哥的後方建設,應該說,我們並不陌生,戰前年代加速轉向戰時軌道的社會主義建設無疑是這一後方建設的前奏,而蘇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它的物質基礎,它的靈魂、制度、品質,它的高度集中統一,它的戰鬥力、凝聚力”就是這一後方建設強有力的根基。戰爭爆發到冬季總攻結束的這個時期裡,這一後方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發揮高度集中體制的優勢,強化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動員一切力量,發揮人民群眾大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加速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滿足前方激烈緊張戰爭的強大需要。
第一節 轉入戰時軌道
這場建設的根本方針在戰爭第八天蘇聯黨和政府向全體軍民發出的國家進入戰時生活的第一個行動綱領中明確了,在7月3日最高領袖斯大林的廣播演說中明確了,更是在這個國家誕生以來一次次鬥爭中結晶出來的。“改組經濟使轉入戰時軌道具有無所不包的特點,整個國民經濟應該為前線服務,為有利於組織可靠的後方服務。”“黨在改組國家經濟時集中全部力量和資金,以求最大限度地、目標明確地利用社會主義的戰時經濟潛力來迅速提高軍事生產水平,使蘇聯武裝力量在物資、技術裝備上對德國法西斯軍隊佔決定性優勢,從而保證徹底打敗敵人。”“最重要的戰時經濟措施是:動員和重新分配物力、財力和人力以保證前線需要;使民用工業部門轉入生產軍工產品;將生產力從危險地區後撤,並以最快速度將其安置到國內東部,立即投入生產;使農業生產能夠保證前線和後方對糧食和原料的基本需要……”
國民經濟的一切改組和改變最終要體現一個部門——軍事工業部門的大規模高速發展上。而軍事工業部門的發展不斷要體現在規模急劇擴大上,更要體現在質量大幅度提升上,因為這個部門必須把最完善的武器裝備提供給前方將士,使之在打敗敵人的道路上不但靠高昂計程車氣,更靠先進的武器。而整個國民經濟的改組同樣不僅體現在戰爭經濟的擴大上,更體現在戰爭經濟效率的提升上,要以軍事效率的標準提升國民經濟的緊張程度,要改變生產裝置、技術和流程,厲行節約,提高經濟運轉速度,提高生產效率,向強大需求的戰爭經濟提供更多的產品。
強化高度集中體制,使之適應國民經濟新的緊張局面,使黨和國家對戰時經濟的領導達到新的水平。國防委員會成立了,它不但領導前方戰爭,更領導後方建設,它是領導後方建設的核心力量,聯共(布)中央委員會(黨中央委員會)、蘇聯人民委員會(蘇聯政府)權力加強了,領導力加強了,集中統一能力加強了。全國一盤棋,全國人民協調一致,團結一心,共赴反侵略戰爭經濟的偉業。戰時經濟的各主要部門均由經驗豐富的得力幹部來掌管,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直接參加到戰時經濟的組織工作中,成為戰時經濟的中堅領導力量,成為戰時經濟的高效緊張運轉的組織保證。
利用指令性計劃推動戰時生產迅猛擴張,蘇聯老大哥對此應該是輕車熟路,戰時經濟的運轉就是圍繞著各項生產計劃的制定和貫徹落實而展開。計劃是後方建設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是黨和國家推進戰時經濟的強大監督力。黨和國家為前方需要制定出武器裝備和各項產品的生產計劃,各級幹部領導人民群眾奮力拼搏,投身生產熱潮,堅決完成黨和國家的計劃,這是這個體系運轉的基本過程。
戰爭一爆發,原有計劃迅速調整,新的計劃迅速制定。蘇聯黨和政府開始考慮制定一個較長期的戰時經濟總計劃,而東部地區在戰時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更大規模發展東部經濟無疑是戰時經濟總體謀劃的主要部分。開戰後不久,國防委員會就在謀劃著如何開發東部地區,為此委託專門委員會制定一個保證國防的戰時經濟計劃,以便利用東部地區的資源和企業。8月16日,蘇聯黨和政府批准了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和中亞細亞等東部各地區新的戰時經濟計劃,這些計劃規定了加速發展戰時經濟的基本原則和東部地區發展軍事工業的任務。一系列重要的軍工產品——飛機及其發動機、坦克及其裝甲、火炮、輕武器、彈藥等正計劃在東部地區大量生產,而在東部地區增產各項重工業產品——鐵、鋼、鋁、銅、煤炭、石油、電力、航空汽油等的計劃已經制定出來。
基本建設方面,國家投資計劃大幅度調整,戰爭工業的投資大幅度增加,當前特別要加大投資力度於搬遷到東部地區企業的恢復工程,而和平時期的長期建設專案被停止。農業方面,計劃規定在俄羅斯東部地區、哈薩克和中亞細亞擴大谷類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不過,幾乎全部農業機器製造業的大工廠都移交給軍事工業人民委員部掌管,轉產武器裝備。交通運輸方面,東部地區的鐵路要加大建設力度,計劃規定要改建和擴建其鐵路樞紐,要修築西伯利亞-烏拉爾、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鐵路的複線。蘇聯黨和政府特別重視冶金工業的發展,決定在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建成大批冶金工業生產設施,在最短時期內在東部地區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冶金工業基地,使其充分滿足日益增長的軍事生產需要,特別是對優質金屬和軋鋼的需要。
一個又一個雄偉的計劃提出來了,它不但能迅速提出,更能迅速貫徹落實。一場熱火朝天的後方大建設在蘇聯大地迅速鋪開了。蘇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高昂於這場偉大的反侵略事業,不但體現在前方將士的英勇戰鬥中,更體現在後方人民的緊張建設中,這是一部偉大、勇敢、團結的史詩,是一部昂揚向上、奮鬥創業的史詩。
第二節 生產力向東方轉移
衛國戰爭後方建設的第一項工作不是“建設”,而是“轉移”——生產力向東部轉移。法西斯的侵略鐵蹄迅速推進,西部大片國土短期淪喪,蘇聯軍民必須從侵略者掠奪的虎口中把這裡龐大的工業力量轉移到東部去,決不能給敵人留下一草一木,而要用這一工業力量迅速壯大東部工業實力。這是一項必須馬上展開的工作,因而也就成了後方建設的首要環節。這是一場工業基地的大轉移,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人類壯舉。它是緊張激烈的戰鬥中進行的,而它本身同樣是緊張激烈的:一方面是前方將士奮勇抵抗,拼死阻止敵人推進,一方面是後方人民晝夜不停、以超越極限的巨大努力展開工業基地大搬運。
把國防上的重要企業搬遷到大後方在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天就展開了,最初決定把航空、武器、彈藥等工業的幾十家企業搬遷到東部地區,但戰爭的威脅迅速臨近,必須在同一時間內在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等廣大西部地區展開整個工業基地的全面轉移。行動的規模是難以想象的,行動的速度和秩序同樣是“難以想象”的。行動始終是有領導、有組織進行著,始終是緊張而有序地展開著。中央和地方建立一整套嚴密而精幹的疏散機構,中央的疏散委員會具有最高的權威,領導整個疏散工作,“規定人員和物資疏散的程式、日期、次序和目的地”,其決定“經政府批准後,全體黨、政、經濟機關必須執行”。中央的疏散委員會在中央各部門有自己的特派員,而中央各部門在進行疏散的工廠派有自己的代表,其職責就是監督整個疏散計劃的執行。“由經驗豐富的機關工作人員組成各種委員會,分別制定各經濟部門和各單獨大企業的具體搬遷建議和計劃”。
面臨敵威脅的各共和國和各州均成立疏散委員會,許多鐵路樞紐、車站和碼頭則設立疏散站。為了做好疏散工作,“地方黨、蘇維埃、工會、共青團和軍事機關、居民、各企業和運輸部門的工人必須作出巨大的努力。”而疏散工作不只是地方黨和蘇維埃的職責,更是各方面軍和集團軍後方機關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廣大青年肩負起這項極其複雜工作突擊隊的職責,在前線附近地區的企業中有三萬多個青年生產小組、青年生產突擊隊和青年生產班擔負疏散工作。他們日夜不停地拆卸裝置,裝車並運走。疏散一開始,運輸的重任就落在運輸工作人員,特別是鐵路員工的身上。負責運輸工作的各部門根據黨和政府提出的任務,緊急制訂出具體的計劃和措施保證貨物暢通無阻地運往東部。滿載貨物和人群的列車源源不斷地駛向東方,僅三個月時間就搬遷出1300多家大企業,主要是軍事企業。
烏克蘭作為蘇聯重要工業基地,其疏散工作在敵機的轟炸中並伴隨著敵人的推進而有序展開著。8月初,敵軍進抵第聶伯河,該河流域和克里木工業設施的搬遷工作迅速達到極其緊張程度。僅透過基輔樞紐站駛往東方的軍用列車就有450列,運走烏克蘭首都197個大型企業的裝置和35萬多基輔居民。8月中旬,又開始大規模疏散扎波羅熱和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的企業和居民,這也包括第聶伯河水電站要拆走。到8月底約有5500名工人從事扎波羅熱大型冶金裝置的拆卸和裝運工作。從扎波羅熱各工廠共拆卸和運走32萬噸的裝置和物資。到10月初,兩地工廠的主要裝置全部運走。6-12月,共有550個大型企業從烏克蘭撤往後方。
白俄羅斯西部地區的疏散工作未能展開就迅速陷入敵手,不過東部地區的疏散還是在淪陷前順利完成了。從白俄羅斯向東部地區共轉移了109家大中型企業,最大的一家工廠戈梅利農機廠在三晝夜內拆遷完畢,從這個工廠撤走的人、裝置和材料裝滿一千多節車皮。
波羅的海沿岸的疏散工作也是緊張的情況下進行的。波羅的海三國的鐵路員工和各廠工人不顧敵機的掃射和敵特的破壞,裝車量比平時多三至四倍。停泊在波羅的海沿岸港口的運輸船隻也被利用起來了。但由於時間不夠,仍有很多物資未能及時運出。列寧格勒的疏散工作早在敵人威脅到來前就開始了,其主要途徑是鐵路運輸,柯西金作為國防委員會的特派員到這裡監督疏散工作。到8月29日敵人切斷最後一條鐵路線前,蘇聯軍民從這座城市共疏散出77萬人和數十家大型企業。之後列寧格勒的疏散工作只能透過拉加多湖“生命之路”和空運展開,1942年1-4月,又有55萬人從列寧格勒運走。
10月間莫斯科會戰爆發了,這裡疏散工作隨之展開了,其規模特別大,其任務特別緊張。截至11月底,498家企業的大部分裝置從莫斯科及其附近轉移到了大後方,疏散的人數則高達200萬。
龐大的工業基地不但能在短期內搬遷出去,更能在短期內搬遷進來,重建起來,迅速投產。“黨和政府當時在經濟方面所採取的措施,旨在使撤遷企業加速投產,提高生產武器和技術兵器工廠的生產能力。”“這項極為重要的戰時經濟任務是在黨中央和國防委員會經常不懈的監督下完成的。”這一監督是強有力的,是直接貫徹到底的。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指定人民委員會副主席沃茲涅先斯克來領導疏散到東部去的各人民委員部的工作,而其首要任務是領導這些人民委員部必須在短期內使疏散到東部的重要工業企業開工生產,他必須每隔五、六天彙報一次國防工業企業重建和開工情況,各人民委員部則必須儘快制定出疏散企業的重建計劃,必須明確這些企業投產期限和生產能力。
在古比雪夫的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書記安德烈耶夫和其他幹部獲准,在企業疏散到東部地區的工業組織問題和農產品採購問題上,可以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向東部各州委釋出指示和命令。黨中央委員會和政府委員會的許多重要成員直接參與和組織了撤遷企業的安置和重建問題。與此同時,在東部地區,各地黨的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召開黨的、蘇維埃的和經濟部門的積極分子會議,來討論完成預定計劃的步驟,以有力的號召動員一切力量實現既定的重建任務。而具體的日常問題則在黨的常委會上直接予以解決。同時,各州委每隔十天向黨中央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彙報工作進展情況。
上有黨和政府有力督促,下有廣大人民群眾無私無畏,堅毅無比。“被疏散的企業的工人同東部地區的勞動人民一起克服無數艱難困苦,在最短期限內把運來的工業裝置安置好,並投入生產。軍事工業工廠、機器製造工廠和發電廠的開工尤其迅速。”當第一列滿載著大型軋管廠裝置的軍列於8月9日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開往佩爾沃烏拉爾斯克,到12月24日這個廠就開始生產產品了;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的疏散工作於10月19日結束,而到12月8日,第一批撤遷來的部件就在烏拉爾裝配成二十五輛T-34坦克並奔赴前線;為了使軍工廠恢復生產,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動員五千多共青團員和青年參加這項工作,共青團員青年突擊隊鬥嚴寒,戰風雪,每晝夜工作十二至十六小時,如期完成了任務;從莫斯科、哈爾科夫、列寧格勒、基輔和其他城市向新西伯利亞州開來了一列列軍用列車,全州的共青團員和青年迅速動員起來,他們想的是“儘快地使這些寶貴的裝置為贏得勝利而工作”……
建築工程以空前未有的高速度進行著。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一項建築工程,三十天內建成一萬兩千平方米的工業面積。而車里雅賓斯克州一座生產面積為六萬一千平方米的工廠只用兩個半時間就投入生產。到1941年底,航空工業應疏散的118個工程都拆遷完畢,其中94個廠到達指定地點,72個廠已經重建,9個廠全部開工。坦克工業的9個主要廠已被拆遷運走,並於12月份開始製出產品。武器人民委員部的32個廠中拆卸31個廠,其中4個廠在新的地點完全重建。
千難萬險不足懼,人定勝天在今朝。人民群眾的偉力在這裡獲得最大限度的迸發,戰爭的高速度和高緊張度在這裡獲得淋漓盡致的表現。
最後,我們來看看1941年蘇聯老大哥生產力東移的巨大成就,而這一成就同時側面向我們展現了它十幾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有1523個企業全部或部分地轉移到東部地區,約有30%-40%的工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隨同企業一道轉移。儲備的穀物、糧食、幾萬臺拖拉機和農業機器也同時疏散到後方,約240萬頭牲畜被東部地區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接收下來。數百所科學研究所、實驗室、中學、圖書館以及許多珍藏的藝術品轉移到了內地。1941年的疏散運輸大約佔用了150萬節火車車皮。江河船隊在7月份則把87萬餘噸的物資運往後方。
這是一場真正的戰鬥!與天鬥,與地鬥,與侵略者鬥!決不能讓侵略者掠奪陰謀得逞,一定要讓侵略者的掠奪“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生產力向東方轉移,“偉大衛國戰中最光輝的一頁”!
第三節 東部工業基地迅速而成
好了,說了“轉移”,下面我們要回到“建設”了,“轉移”並不影響“建設”,兩者是同步展開,同時推進。轉移而來的工業力量迅速在東部地區紮根,迅速投身到這裡建設熱潮中,而東部自身的工業力量更是意氣風發,迅速鋪開大後方建設的新局面。大政方針已明,行動計劃已定,下面就是以怎樣的姿態展開,這是一場戰鬥,當以戰鬥的姿態展開!這是一場必須改天換地的事業,當以更高昂的熱情、更猛烈的力度展開!
大片國土淪喪,希特勒匪幫給蘇聯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儘管蘇聯老大哥進行了英勇的疏散,但採煤量的六成多,鋼產量的近六成,鑄鐵產量的近七成、鋁產量的六成、穀物產量的四成,鐵路里程的四成等還是損失在了侵略者的鐵蹄下,6-11月全國工業總產量減少一半多,黑色金屬軋材更下降近七成。另外,淪陷國土戰前擁有全國人口的四成,大批群眾被置於侵略者奴役下。這是極其痛心的資料,更是激勵奮進的強大動力!蘇聯老大哥不但要彌補損失,更要超越敵人,要以最高的效率擴充東部經濟基地,要上規模,增產量。規模第一,產量第一,效率為王!
黑色冶金工業面臨極為嚴重的困境,產量大幅下滑,無法滿足戰爭經濟需要,國家不得不動用儲備供應軍工生產。必須展開黑色冶金工業的基本建設,迅速擴充規模,要把建設新的黑色冶金工廠與軍工建設工程放在同等重要程度。25個工人縱隊在西伯利亞軍區和烏拉爾軍區編組而成,建築人民委員部的特別建築安裝隊也調來了,共同投身黑色冶金工業基本建設大會戰。黨中央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經常檢查修建工程的進度。工廠建起來了,生產裝置的需求同步增加,為此蘇聯政府特別透過決議,把增加黑色冶金工業生產裝置作為“一項最重要、最迫切的經濟、軍事和政治任務”。
戰爭經濟賦予東部黑色冶金工業的任務是,不僅要增產,更要提質,要在最短期限內生產出軍事工業所需的優質鋼,儘管東部冶金工業戰前只能生產很少量的優質鋼。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庫茲涅茨克冶金聯合工廠、茲拉託烏斯特冶金工廠等東部地區各大冶金力量迅速投身這場銳意進取的戰鬥事業。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市委從戰爭第一天起就對其冶金聯合工廠完成軍事訂貨,特別是對生產優質鋼展開了有力的監督,既定的計劃必須完成。聯合工廠1941年下半年迅速試製了三十種新牌號的鋼。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7月23日,第一塊坦克裝甲板製成了,緊接著,10月份裝甲板產量迅速提高三倍,12月份則提高了六倍。東部地區的冶金工人比政府規定期限提前一個半月生產出優質坦克裝甲,黨和政府對這一勞動功績給予高度評價,“這一功績的意義如同一次巨大戰役的勝利”。與此同時,其他工廠也轉入或正在轉入優質鋼生產。
優質鋼可以大規模造出來了,不過新的困難又擋在了面前:東部地區錳礦開採量低,優質鋼生產缺乏必要的原料。一場增加錳產量的工業戰役在東部大地打響了,這一場大開採、大開發的行動,旨在解決戰爭經濟面臨的緊迫問題。在遷移而來的西部礦工的幫助下,1941年底烏拉爾第一批錳礦運往東部地區黑色冶金工廠。很快東西伯利亞和哈薩克也有了錳礦,於是冶金企業可以進一步生產高爐錳鐵。有了錳礦的強大供應,優質鋼生產如虎添翼,其產量佔比從1941年上半年的23%提升到下半年的49%,而東部地區產量佔比從7月的36.9%提高到10月的70.8%。這是何等的業績、何等的戰果、何等的勝利,戰爭經濟正在夯實自己的冶金基礎。
黑色冶金工業突飛猛進的同時,有色冶金工業也是戰績不斷。戰爭經濟需要大量的有色金屬,蘇聯政府增加了這方面投資:194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增加25%。為了新廠的早日投產,國防人民委員部7月份間派出十個建築營前往支援烏拉爾鍊鋁廠。同時,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和庫茲巴斯也在新建鍊鋁廠,五個有色金屬的加工軋製廠在加速建設,國內最大的鍊銅廠——哈薩克巴爾喀什鍊銅廠也不斷擴大生產能力。
戰爭經濟在擴充,生產在增長,對煤炭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頓巴斯陷落了,莫斯科近郊煤田又遭破壞,戰時經濟處於極端危急狀態,許多工廠面臨停產威脅。“奪煤之戰,奪取列寧稱之為‘工業糧食’的會戰,在整個戰爭年代一直在進行。”這場奪煤之戰是在幾條戰線同時展開的,首先面對戰爭經濟的能源不足,東部地區兩大煤田——庫茲涅茨克煤田和卡拉幹達煤田緊跟而上,一度成為主要煤炭供應者,但兩大煤田遠離東部主要經濟基地,交通不便,供應困難。而伴隨著莫斯科反擊戰的勝利,其近郊煤田又獲得了可利用的條件,於是兩萬人的勞動大軍聚集起來了,展開龐大的工程計劃,迅速修復遭敵破壞的大批礦井,使這一煤田的產量恢復到戰前三分之二的水平。同時繼續採取措施提高庫茲涅茨克煤田和卡拉幹達煤田的開採量,因為這裡生產的煉焦煤是冶金工業的必需品。在國家北方地區,伯朝拉煤田是重要的燃料供應者,蘇聯政府決定採取新的措施,加大其開採量,改善其外運條件。新礦井的投產,北伯朝拉幹線的通車,使這一煤田能夠在困難的冬季供應國內歐洲部分的重要工業區。
在奪煤之戰展開的同時,“人們也以同樣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奪取石油而奮戰”。石油在這場機械化戰爭中的重要性已毋庸諱言,對它的需求與日俱增。石油工業所處的條件較其他部門有利,所有煉油廠迅速改產航空、坦克和船隻使用的燃油,6-10月的開採量高於上一年同期,不過南方主要產區巴庫和格羅茲尼油田存在運輸上困難,到了年底,其開採量又不得不下降。蘇聯黨和政府加大了石油產業的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在哈薩克和中亞細亞建立第二巴庫,在烏法、薩拉托夫、塞茲蘭等伏爾加河流域地區建設新的煉油設施,同時擴大現有設施的能力。1942年上半年,伏爾加河流域和東部地區開採的石油在總產量中佔比開始上升並彌補南方之不足。
如何解決東部地區發電能力不足,也是蘇聯戰爭經濟面臨重要問題。對電力資源不得不重新分配,優先滿足軍事、冶金和煤炭工業需要,大力壓縮其他部門和居民用電,但更為根本的是,要在東部地區展開電力設施的大規模基本建設。烏拉爾發電廠的修建與軍事工程同等看待,擴建車里雅賓斯克、克拉斯諾格爾斯克中央熱電站和中烏拉爾火力發電站屬於首要的建築工程,庫茲巴斯和中亞細亞也在增加電力設施。
搬遷企業要重建、許多企業要擴建,大量工廠要新建,龐大基本建設規模需要另一個行業——建築業發揮作用了。建築業將在東部地區展開一場場突擊戰,以戰爭的高緊張度迅速鋪開一系列工程專案,軍事企業、發電廠、冶金、燃料、鐵路、化學工業企業都是突擊建設的專案。建築工程的設計、標準和方法都必須以戰爭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作徹底的改變。根據國防委員會的決定,建築系統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將建立一些特種建築安裝隊,它們相當於軍事化組織,配備有固定的工程技術幹部和熟練工人。為了專案早日投產並減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政府固定了限用材料和鼓勵使用材料的範圍。
建築工程戰線全面轉向東部地區,主要工程集中於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和中亞細亞。一支支建設大軍奮戰在這片大地上,一座座廠房迅速而就,一座座高爐拔地而起,一座座電站建造成形。建設的大潮湧動不已,戰鬥的激情高漲不已。這裡還在建設,那裡就開始生產;那裡剛剛生產而成,這裡就運往殺敵前線。昔日荒涼之地,如今軍事經濟繁榮之地;昔日人跡罕見,如今到處被開發。
東方的烏拉爾成了整個戰時經濟的樞紐地帶,全國鐵產量的六成多、鋼產量的一半左右、軋材和銅的半數以上以及全部的鋁、鎂、鎳、鈷都來自這裡,這裡可以生產各種動力裝置,可以生產無線電話裝置,可以生產軸承、電纜、橡膠製品;全國軍工產品的四成、中型坦克的六成和全部重型坦克都來自這裡,射向敵人炮彈,每兩發就有一發用它的鋼鐵製造的。
我們離開烏拉爾,把視線轉向更廣闊的東方地區:電纜、電報裝置、蓄電池、軸承、汽車和拖拉機部件的生產在伏爾加流域發展起來,西西伯利亞有了煤炭機器製造企業,有了電燈泡、無線電臺、切削工具、電動機和電測儀表製造企業;哈薩克和中亞細亞出現了生產軍事技術裝備、武器、船舶部件和鐵合金的企業。與此同時,在高爾基州、奔薩州、伊凡諾夫州、坦波夫州、楚瓦什共和國等這些靠近前線的地區,戰爭經濟的各行各業——坦克、飛機、火炮、彈藥、化學產品等都發展起來了,都壯大起來了。
一個強大的工業基地在東方大地矗立起來,打造而成,這是國民經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蘇聯社會主義又一驚世偉業。社會主義治下的人民總是能創造奇蹟,總是要創造奇蹟,敵人破壞了許多東西,掠奪了許多東西,他們則以壓倒一切的強大意志創造出更多的東西,他們毫不猶豫要走出困境,要再創輝煌,要超越一切!
好了,下面我們看一下建設成果吧,表格如下:
這一建設成果似乎很不理想,1942年上半年的所有產品與同期比都是大幅下降,事實上直到戰爭結束,蘇聯老大哥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沒有回到戰前水平,這似乎與“總是能創造奇蹟”的社會主義治下人民嚴重不相稱,然而我們不要忘記這是在“敵人破壞了許多東西,掠奪了許多東西”後創造的奇蹟,是這一人民在克服千難萬險,克服法西斯製造的人間災難後創造的奇蹟。
如果說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戰爭初期是急劇下滑的,那麼軍事工業非但不是下滑的,而且還是急劇上升的,我們說,蘇聯人民以世所罕見的艱苦卓絕、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犧牲支撐起這場強大而激烈的戰爭。啊!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的歷史付出!不過它最終是要有相應回報的,只付出不回報,這樣的付出不可持續。
第四節 儘速壯大軍事工業
好了,下面我們要展示蘇聯戰爭經濟建設的重頭戲——軍事工業的壯大。不管我們如何增強戰爭經濟實力,如何擴大工業規模,這一切最終要體現到軍事工業的壯大上。透過軍事工業這個龍頭,戰爭經濟實力才能轉化為戰場殺敵的實力,轉化為贏得勝利的物質基礎。東部工業基地正在努力打造中,現在更要把它匯入到儘速壯大軍事工業實力的這條道路上。方針是明確的,目標已定下,行動是不遺餘力的,努力是最大程度的,下面就要看戰果了。整體來說,在第一個戰爭年度裡,蘇聯軍工生產走了一條“U”字型的路線,即1941年下半年軍工生產也跟著整個工業生產不斷下滑,年底降到了谷底,進入1942年,雖然工業生產還在下滑,軍工生產卻開始強力回升了,此時工業東遷基本結束,東部工業基地初步成型,可以支撐起強大的軍工生產了,老大哥的軍工生產由此迎來一個遠邁敵人的蓬勃發展局面。
坦克。此時蘇聯老大哥壯大坦克產業應該說是輕車熟路,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早已技術成熟,投入批次生產,現在是如何擴大生產規模了。根據動員計劃,一旦戰爭爆發,機器製造企業特別是運輸機器製造企業要大規模轉產坦克,而坦克產業就是以此為基礎迅速擴張其規模。“國防委員會於7月1日決定,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與高爾基汽車製造廠和高爾基州、雅羅斯拉夫州的其他許多工廠合作,改為生產T-34坦克……坦克工業的綜合基地差不多就在蘇聯歐洲部分的中心地區建立起來。”“1941年的最後四個月中,在伏爾加河流域,特別是在烏拉爾,以撤遷企業和幾個新建企業為基礎,擴充套件為八個坦克工廠、六個坦克車體廠和三個柴油機廠。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在原有基礎上發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民稱之為‘坦克城’的大型坦克聯合工廠。被稱為‘母廠’的烏拉爾機器廠,過去主要製造國內唯一的大型機器,現在開始成批生產KV型重型坦克和炮塔。以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為主的一批工廠,已在伏爾加河流域形成一個重要的製造坦克的綜合基地。同時還決定在烏拉爾建立新的柴油機生產基地。”
一個又一個雄偉的坦克生產基地誕生了,它們將支撐起蘇聯老大哥戰爭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大縱深進攻的地面作戰體系,這個體系始終以坦克摩托化部隊為中心,急需大批先進武器建立起自己的物質基礎,現在是蘇聯老大哥真正夯實這個物質基礎的時候了。坦克生產業已擴大,業已發展為獨立的產業體系,為此政府決定將坦克製造業從中型機器製造人民委員部劃出,併成立單獨的坦克工業人民委員部,專事這一產業的發展和擴充。
坦克工業1941年下半年接受了大量訂貨任務,戰鬥車輛的生產計劃已由國防委員會在動員計劃中公佈,然而坦克製造企業的撤遷工作使這一計劃未能完成,下半年僅完成計劃的六成。T-34坦克第三季度生產1121輛,第四季度則降到765輛,降幅較大。KV型坦克到年底大致留在同一生產水平:第三季度是492輛,第四季度是441輛。另外鑑於新坦克的技術複雜,生產困難,還不得不安排輕型坦克的生產,8月開始安排T-60坦克的生產,到年底共產出1830輛。1942年上半年,生產局面開始穩定,坦克產量隨之上升。1942年3月T-34的產量超過1941年11月的1.8倍。1942年第一季度各型坦克月平均產量是1600輛,第二季度則超過2000輛。斐然的生產成績使蘇軍可以在1942年春組建坦克大兵團了。
飛機。這場強大的機械化戰爭對作戰飛機的需要程度不亞於坦克,而在蘇聯老大哥的作戰體系中,飛機的重要性不亞於坦克。要迅速滿足戰爭對飛機的強烈需求,戰前研發出來的各種新型飛機必須以更大規模投入生產,特別新型殲擊機和伊爾-2強擊機,它們都是防禦作戰的必需品。不過和坦克工業一樣,航空工業形勢一開始也是極其不容樂觀,1941年上半年,其生產呈急劇下降之勢,第三季度產量為六千多架,第四季度則急降到三千餘架。9月份可以生產兩千多架飛機,11月份就只能生產六百多架了。
究其原因,自然主要是東遷了,而戰前飛機制造廠大部分在西部地區,這一影響就更為嚴重了。大敵當前,飛機制造廠要東遷,飛機零部件廠也要東遷,“秋天,當大批德國法西斯軍隊撲向莫斯科時,許多撤遷的航空工廠裝置尚在途中,戰前這些工廠所提供的產品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於是莫斯科會戰進入最緊張時刻,航空製造業也進入東遷最繁忙時刻,進入產量急劇下降時刻。而東遷也打亂了航空製造業內部生產秩序,飛機制造與其零部件製造出現了不協調、不配套的情況。至於缺乏熟練工人、交通運輸緊張、各種新型飛機和航空發動機正在試製等因素也阻礙了航空工業的生產恢復。
當然這些困難在蘇聯人民強大意志面前是不足懼的,東遷很快就位,內部生產秩序很快恢復,各種阻礙因素很快消除。進入1942年,飛機生產開始回升,其第一季度月平均產量是1100架,第二季度則接近1700架,幾乎達到計劃指標。上半年產量還只與上一年度下半年持平,但下半年產量就突飛猛進了,而全年則完成2.17萬架的高位產量,從此以後,蘇聯老大哥的飛機產量增長不已,直至戰爭結束。
槍炮。槍炮的生產受到應有的重視,不管是1941年下半年還是1942年上半年,生產量始終保持增長態勢。在火炮生產方面,國防委員會在7月間做出重要決定,根據各種火炮的戰鬥表現,調整火炮生產結構,一些暫時不管用的火炮停產了,一些新型火炮雖效能優越,但生產條件不具備,還不能大量生產,而當前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既管用又好造的火炮。不久前停止生產的45mm反坦克炮和76mm加農炮又恢復生產了,25mm自動高射炮、37mm和85mm高射炮、76mm坦克炮等均屬大規模生產之列。生產結構的調整給火炮生帶來重要成就,1941年下半年各種火炮生產比上半年提高了,例如,76mm加農炮第三季度生產2100門,第四季度生產4420門,45mm反坦克炮第三季度為790門,第四季度為1190門。總體來說,在防禦戰特別反坦克戰中比較管用的加農炮被大量生產,而使用要求高的榴彈炮幾乎停產了,而戰前兩者的生產比例關係卻是相反的。
在迫擊炮生產方面,國防委員會也做出了強有力的決策,它要求1941年上半年迫擊炮產量要達到2.4萬多門,並明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車里雅賓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新西伯利亞等州的黨委必須在11月1日前選定生產迫擊炮的新基地,並且提出建議呈交政府批准。”之後“經過這些黨組織的努力,依靠經濟工作者和專家們的主動精神,必不可少的潛力已經挖掘出來,這就使迫擊炮的產量更加提高。”於是,1941年下半年,迫擊炮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4.2萬門,即平均月產7000門,是上半年平均月產的四倍之多。
槍的生產也是不錯的。1941年下半年,自動槍(機關槍、衝鋒槍等)的產量比上半年增加近七倍。自10月份起開始生產反坦克槍,第四季度共造出1.77萬枝。
不過,火箭炮這個火炮家族的新產品,開戰後實際上並未實現批次生產,因為仍存在不少問題,所以只能“成批試製”。
彈藥。戰爭初期彈藥工業同樣遇到很大困難,這一困難與彈藥工業大批東遷自然相關,特別是頓巴斯和列寧格勒的化學工業受到敵人的襲擊,使彈藥產量受到極大影響。隨後的疏散工作使三百餘家企業暫時停工,而這些企業卻是彈藥生產的主力軍。而國防委員會決定在東部地區新建炮彈生產工廠,也遇到了重重困難,特別是難以短期內將大批人財物的力量聚集於東部地區。為了緩解彈藥緊張局面,國防委員會採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責成許多重工業企業也來製造彈藥,並由其他工業部門的工廠承擔一部分訂貨。另外,黨中央責成莫斯科市、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皮爾姆市、車里雅賓斯克市、高爾基市和其他一些大工業中心的黨組織對完成彈藥生產的動員計劃承擔特別責任。這一系列非常措施的採取,最終保證了1942年上半年的彈藥產量稍高於1941年下半年的水平。
汽車。此時的戰爭已是摩托化程度很高的戰爭,汽車也是軍隊重要的裝備。戰前蘇聯汽車工業也達到不錯的生產水平,蘇軍擁有八十多萬輛汽車,不過戰爭爆發後,汽車工業大量轉產坦克等武器裝備,其產能就不得不下降了。後來,美國的租借就成了蘇軍汽車的主要來源。
好了,在介紹了軍工生產幾個主要行業後,我們還是看一下第一個戰爭年度的戰果吧:
不同於整體工業實力的大幅下滑,經過1941年下半年的下滑後,1942年大部分軍工產品都是大幅回升,即使沒有回升,也至少基本持平。
這是一個高度緊張的局面,是一個各方面都你追我趕、迅猛前進的局面。何能以有限的物質基礎創造出極高的歷史業績?人民作出巨大犧牲是毋庸諱言的,但這確乎是一個極其高效的體系,在這裡,一切都高度集中於完成偉大而緊迫的歷史任務,在這裡,無一人不努力奮進,無一物不充分利用,無一事不指向最高目標。軍隊的前方激烈戰鬥,人民的後方激烈戰鬥,軍民共赴反法西斯勝利大業。我們不甘心失敗,我們熱烈期盼勝利,期盼勝利的偉大輝煌,是的,輝煌是要有的,而人民為輝煌付出巨大犧牲,那麼輝煌之後,我們要為人民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