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俄軍
東線戰場,1942年底,1943年初,在南路集團軍群進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同時,中路集團軍群,也在進行勒熱夫會戰。
勒熱夫會戰是由俄國朱可夫挑起的,雖然此戰以俄國勢力告終,但由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國慘敗,因此此戰朱可夫達到了其戰略目的,即,牽制阻擊中路集團軍群,使其無法支援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德軍。
進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是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而進行勒熱夫會戰的主要是莫德爾的第九集團軍,
實際上,從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俄國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與德國中路集團軍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一帶,反覆爭奪德軍據守的“勒熱夫突出部”,進行了一連串的進攻與防禦戰役,德國稱之為勒熱夫重點防禦。
這一連序列動,包括四大戰役以及更多的小型戰役,其中,1942年11月24日到1943年3月31日的大會戰,與斯大林格勒會戰同時進行,稱為勒熱夫會戰。
一年多的連續交戰包括:
1942年1月8日—4月30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維亞濟馬進攻戰役。
1942年5月至6月西方面軍第61集團軍(司令員別洛夫)的防禦戰役。
1942年5月24日至6月21日德軍第4集團軍與裝甲第3集團軍使用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1個警衛師發起“漢諾威作戰”,以清除在維亞濟馬—斯摩稜斯克交通線以南的德軍後方活動的蘇軍第33集團軍、近衛騎兵第1軍、空降第4軍。1942年7月2日至27日德軍第9集團軍使用6個步兵師、4個裝甲師、1個摩步師發起“塞德利茨作戰”,蘇軍稱加里寧方面軍別雷防禦戰役,以殲滅位於別雷—奧列尼諾—勒熱夫—維亞濟馬—斯摩稜斯克之間突出部的蘇軍第39集團軍與騎兵第11軍。
1942年7月30日—8月23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瑟切夫卡進攻戰役。
1942年8月12日至9月8日德軍裝甲第2集團軍向西方面軍左翼的第61集團軍、第16集團軍結合部發起進攻,德方稱之為“旋風作戰”。
1942年11月24日至12月16日的第二次勒熱夫-瑟切夫卡進攻戰役(作戰代號為火星行動)
1942年11月24日至1943年1月20日,加里寧方面軍突擊第3集團軍與中路集團軍群直屬第59軍(軍長庫爾特·馮·德·切瓦勒裡)的大盧基進攻戰役。
1943年3月2日—3月31日的第二次勒熱夫-維亞濟馬進攻戰役。
1943年2月22日至3月23日西方面軍第16集團軍(司令員巴格拉米揚)對中路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的日茲德拉進攻戰役。戰線推進了10公里-13公里,吸引德軍第9集團軍投入了兩個裝甲師、7個步兵師的預備隊。
具體來說說——
俄軍在1941年12月5日至1942年1月7日,進行了莫斯科會戰大反攻,德軍中路集團軍群被迫從莫斯科撤退80公里-250公里。此後,俄軍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反擊戰。俄軍於1942年1月8日至4月20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維亞濟馬攻勢,西方面軍與加里寧方面軍,分別從南北兩翼,深遠迂迴維亞濟馬。至1月27日,西方面軍的進攻矛頭:近衛騎兵第1軍,進抵維亞濟馬西南;加里寧方面軍的進攻矛頭:騎兵第11軍,進抵維亞濟馬西北。西方面軍的第33集團軍3個步兵師,與近騎1軍、空降兵第8旅,在維亞濟馬一帶會合,企圖奪取維亞濟馬。但德軍於2月3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停止後撤,穩住了防線,並切斷了第33集團軍與西方面軍主力、第39集團軍與加里寧方面軍主力的聯絡。攻擊過頭的俄軍第33集團軍及近衛騎1軍、第39集團軍及騎11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被德軍包圍。
2月18日至24日,俄軍空降兵第4軍的7,373人,傘降到包圍圈中,以加強第33集團軍的力量。2月23日,空降兵第4軍軍長阿列克謝·費多羅維奇·列瓦紹夫少將在傘降時,因乘坐的運輸機被德軍擊落而陣亡。2月份後半月與3月份,西方面軍的第43集團軍發動解圍攻勢,但未能打破德軍對第33集團軍的包圍圈。隨著德軍不斷縮緊包圍圈,被圍的俄軍傷亡慘重。
4月初,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允許包圍圈中的俄軍第33集團軍組織突圍,包圍圈外的俄軍第43集團軍也按計劃發動了接應攻勢,但第33集團軍的突圍行動被德軍粉碎。俄國大本營派出飛機去接司令員葉夫列莫夫,葉夫列莫夫拒絕離開他的部隊,讓飛機把第33集團軍軍旗帶回大本營。4月13日,俄國大本營、西方面軍,與第33集團軍之間一切通訊聯絡中斷。4月19日,葉夫列莫夫開槍自殺。4月20日,第一次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正式結束,俄國第33集團軍被徹底消滅。這場戰役,西方面軍與加里寧方面軍,投入兵力一百萬人,其中二十七萬人被殺。德軍第九集團軍形成了“勒熱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勒熱夫突出部”。堅守這一突出部,在戰略上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非常重要,可以利用這個突出部威脅莫斯科,因此德軍在此構建了大量防禦工事進行堅守。
1942年5月24日至6月21日,德軍的第四集團軍、裝甲第三集團軍,動用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1個警衛師,發動“漢諾威作戰”,以清除在維亞濟馬-斯摩稜斯克交通線以南、在德軍後方活動的俄軍餘部。
1942年7月2日至27日,德軍第九集團軍,動用6個步兵師、4個裝甲師、1個摩步師,發起“塞德利茨作戰”,以殲滅位於別雷-奧列尼諾-勒熱夫-維亞濟馬-霍爾姆-日爾科夫斯基-斯摩稜斯克之間突出部的、加里寧方面軍的第39集團軍與騎兵第11軍。7月12日,德軍宣佈“塞德利茨作戰”順利結束,7月18日,加里寧方面軍派9架波-2飛機,將第39集團軍高階軍官們接出,至7月底,第39集團軍被德軍徹底消滅。
1942年夏,德軍南路集團軍群,在南方戰場,向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巴庫兩個總方向猛烈進攻,俄國局勢危急,大本營決定透過在中路戰場的攻勢,牽制中路集團軍群,使其不能南調去增援南方德軍。1942年7月30日,俄軍發動第一次勒熱夫-瑟喬夫卡進攻戰役。加里寧方面軍的第29集團軍、第30集團軍,率先發起進攻,結果,第30集團軍進攻受阻,而第29集團軍的進攻則完全被擊退。8月4日,西方面軍的第20集團軍、第31集團軍發動進攻,順利突破了德軍第九集團軍所屬的裝甲第47軍的主要防禦地帶。8月6日,西方面軍快速集團的2個坦克軍1個騎兵軍發動突擊,挫敗了德軍中路集團軍群投入的預備隊4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的反突擊。9月下旬,第30集團軍攻入勒熱夫市區,至9月底,第一次勒熱夫-瑟喬夫卡進攻戰役正式結束。至此,俄軍推進了40公里-45公里。這次戰役中,俄軍第20集團軍的攻勢十分成功,集團軍司令員列伊捷爾中將,於1942年9月升任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員。
1942年8月上旬,正當俄軍西方面軍的第一次勒熱夫-瑟喬夫卡攻勢戰役進展順利時,德軍中路集團軍群為了解救勒熱夫突出部的困境,於18月11日,以南翼的裝甲第2集團軍,向西方面軍的第61集團軍、第16集團軍結合部,發起坦克突擊,以分割合圍蘇軍西方面軍南翼的第16、第10集團軍,削平勒熱夫突出部南側的俄軍戰線,德方稱之為“旋風作戰”。德軍投入了15個師,其中5個裝甲師裝備了500輛戰鬥車輛,大量使用空軍突擊,但作戰並不成功。最終,雙方恢復了8月11日以前的初始態勢,9月9日該處戰線恢復平靜。
東線戰場
與斯大林格勒並行的勒熱夫會戰,於11月開始,至次年3月結束,起首是第二次勒熱夫-瑟喬夫卡進攻戰役,發生在1942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俄國率先發動攻勢,代號為火星行動,目的很明確,阻擊德軍中路集團軍群,使其無法南下支援在斯大林格勒鏖戰的南方集團軍群。
俄軍西方面軍的第20集團軍、第31集團軍,向德軍堅固設防的勒熱夫-維亞濟馬鐵路線,發動進攻,反覆爭奪後,被迫退回;而勒熱夫西側,加里寧方面軍的第41集團軍及機械化第1軍、第22集團軍及機械化第3軍,南北夾擊德軍。12月7日,德軍向突前的俄軍第41集團軍發起反擊,至12月16日,第41集團軍突圍成功,撤回。雖然這次戰役加里寧方面軍戰敗退回,但很重要,因為,牽制了德軍中路集團軍群,使其不能南調支援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此時,第六集團軍正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為生存而戰,如果此時中路集團軍群南下,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結果將改寫。
在殘酷的火星作戰的同時,加里寧方面軍實施了大盧基進攻戰役。1942年11月24日至1943年1月20日,加里寧方面軍突擊第3集團軍,與中路集團軍群第59軍(軍長庫爾特·馮·德·切瓦勒裡)在大盧基一帶交戰,德軍被迫投入了能蒐集的後方鎮壓游擊隊的部隊、以及北路集團軍群的預備隊,以封堵俄軍切斷德國中路集團軍群與北路集團軍群之間聯絡的戰役企圖。
1943年1月與2月,在德軍中路集團軍群正面,俄軍也連續實施多場進攻戰役,牢牢牽制住中路集團軍群的機動部隊。
1943年2月5日至3月2日,布良斯克方面軍,進攻中路集團軍群的裝甲第2集團軍的奧廖爾集團,該集團的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四十八集團軍,二十四萬人參戰。此時,德軍已經在斯大林格勒戰敗,經希特勒下令,德軍已經開始從勒熱夫突出部撤出第九集團軍,一些部隊退到奧廖爾一帶佈防,因此俄軍無法推進。
1943年2月22日至3月23日,西方面軍第16集團軍(司令員巴格拉米揚)對中路集團軍群的第四集團軍發動進攻,經過一個月的血戰,僅向前推進了10公里,結果導致西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於2月28日被撤職。
1943年2月25日至3月28日,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中路方面軍,實施謝夫斯克進攻戰役,進攻斯摩稜斯克總方向的謝夫斯克、烏涅恰,以深遠迂迴,企圖包圍德軍中路集團軍群。俄軍第65集團軍、坦克第2集團軍、第70集團軍,二十六萬人參戰。至3月6日,已經推進了60公里,切斷了布良斯克-科諾託普的鐵路線。俄軍又投入了近衛騎兵第2軍,擴大攻勢,至3月10日,又推進了100公里至120公里。3月10日,德軍南路集團軍群軍在哈爾科夫的攻勢獲勝,扭轉了南方戰局,因此俄軍中路方面軍的一些部隊被抽調到南方,進攻只得停頓下來。德軍趁勢反攻,中路集團軍群動用6個師(其中3個匈牙利師),圍攻近衛騎兵第2軍。該部且戰且退,在謝夫斯克轉入固守待援。至3月底,蘇軍坦克第2集團軍解圍成功,突破包圍圈救出了該騎兵軍。
希特勒在1943年3月,命令德軍實施水牛行動,俄方稱為第二次勒熱夫-維亞濟馬進攻戰役,德軍完全撤出勒熱夫-維亞濟馬突出部,構築新的防線,雙方重新形成對峙態勢。
在爭奪勒熱夫突出部一年多的交戰中,俄軍的傷亡巨大,具體數字如下:
1942年1月8日—4月30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維亞濟馬進攻戰役;俄軍投入1,059,200人進攻,陣亡272,320人、受傷504,569人。
1942年7月30日—8月23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瑟切夫卡進攻戰役;俄軍投入345,100人進攻,陣亡51,482人、受傷142,201人。
1942年11月24日—12月16日的第二次勒熱夫-瑟切夫卡進攻戰役(行動代號為火星行動);俄軍投入140萬人進攻,陣亡260,000人、受傷500,000人。
1943年2月—3月31日的第二次勒熱夫-維亞濟馬進攻戰役;俄軍投入876,000人進攻,陣亡38,862人、受傷9,715人。
以上俄軍的4次進攻戰役,共累計陣亡622,664人、累計受傷1,156,485人。
而德軍陣亡十四萬人。
朱可夫在打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同時,同時了打了勒熱夫會戰,以牽制中路德軍,使其不能南下增援南路德軍,但是,俄軍傷亡慘重,實際上是打了敗仗,因此,俄國方面對此戰通常是隱去不提。朱可夫元帥誇大他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的作用,引起科涅夫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強烈不滿,戰後,他們與朱可夫長期不和。另外,朱可夫用兵,過於殘暴,完全不在乎士兵的生命,在他看來,俄國有的是人,俄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可以盡情揮霍,實際上,朱可夫用兵的水平,只是一般,實無過人之處,只知道一味蠻幹,以人多、坦克多取勝,並無軍事指揮藝術可言,東線戰場俄軍獲勝,靠的是美國的援助和俄國士兵的生命,戰後,朱可夫受赫魯曉夫打擊,其用兵殘暴,使得赫魯曉夫不滿,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