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 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以此類推。胃腸道息肉具體細分下去可以分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等等。不同型別的息肉癌變機率不一樣,不同大小的息肉癌變率也天差地別。今天我們來談談胃腸息肉是如何長出來的!
一、胃腸息肉原來是這麼長出來的!
1、胃息肉:遺傳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能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及細胞因子,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刺激胃上皮細胞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膽汁反流、抑酸藥、吸菸、飲酒、大量進食肉類(尤其是牛肉、羊肉之類的紅肉)、醃製食物、油炸食物,很少吃蔬菜類,高脂血症、肥胖等會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風險。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2、腸息肉:遺傳因素、果蔬攝入少、高脂飲食、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缺乏、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其他可導致腸道炎症的疾病,均可能引起腸道黏膜的過度增生,形成息肉)、便秘(便秘患者可使腸道內致癌物存留時間延長;另外,便秘患者多有服用市場上賣的通便藥,該類藥物多含有蒽醌類成分,該物質可增強細胞增殖活性,抑制細胞凋亡,還可能導致DNA變異,促進腸道息肉形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吸菸、飲酒等。
二、腸胃息肉應該如何治療?
腸息肉是從古代就有的一種病,中醫治療腸息肉透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化瘀、行氣化溼等方法治療,改變息肉產生的溫床,從源頭上治療腸息肉。胃息肉歸屬於中醫學的“胃脘痛”,“痞滿”;若有出血則屬“血證”範疇。然《靈樞-水脹篇》曾提及:“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認為胃腸道息肉的病因病機,為寒客腸胃,氣血壅塞。
患者在查出後腸胃後,在注意飲食的前提下,可用中藥或中成藥(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對於體積已經超過1.5cm、症狀嚴重、或有其他疑似癌變或癌變跡象的胃腸息肉,應及時手術切除,避免其發生癌變,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