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麥格拉思平原的化石遺址,發現了一具儲存完好的斑痣蛛化石。這種4釐米長的蜘蛛生活在約1600萬~1100萬年前,當時該地區還被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相關論文日前發表於《科學進展》。
“它和我們今天在澳大利亞看到的任何動物都不一樣。”論文作者、悉尼澳大利亞博物館研究所的Matthew McCurry說,“其中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便是第一組腿的大小——這是一隻非常大的蜘蛛。”
在麥格拉思平原發現了一套同樣儲存完好的植物、昆蟲和脊椎動物化石,這讓研究人員對中新世時期澳大利亞的樣貌有了前所未有的瞭解。
“化石裡甚至儲存了標本內部的軟組織結構。”論文作者、堪培拉大學的Michael Frese說。
研究人員透過分析來自該地點的幾種樹葉化石的性質,用計算機模型重建了該地區過去的氣候。該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7℃。他們還發現,一年中最潮溼和最乾燥的3個月裡,每月降雨量分別約為962毫米和254毫米。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生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證據。例如,一個淡水貽貝附著在魚鰭上,這意味著貽貝利用魚來移動和進食。他們還在顯微鏡下發現了一種微小的寄生線蟲,後者似乎搭乘了一種長角甲蟲的便車。
“生物石化的程度,讓我們能夠深入瞭解這些古老的雨林生態系統。”McCurry說。
這個遺址還填補了澳大利亞史前知識的空白。“此前我們沒有化石遺址可以提供澳大利亞中新世的資訊,而中新世是一個重要的時期。”Frese說。
“當時澳大利亞正變得更加乾旱,並且大部分現代生態系統都得到了發展。”McCurry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澳大利亞的起源故事。” (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