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皆為《易》。伏羲易為八卦,周易為六十四卦。連山易、歸藏易,不見留傳,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不能確定。
《史記.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日者列傳》,“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即,伏羲八卦為三爻卦,周文王六十四卦為六爻卦。《周易》是後世的稱謂,特指周文王六十四卦。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即,孔子為《周易》作《易傳》(注,今本《易傳》多出《序卦》、《雜卦》兩篇,《系》分《繫辭上》與《繫辭下》兩篇》。
《周易》無陰陽。《易傳》借陰陽家之道解說《周易》並附會儒家倫理。
《周易》為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故,《周易》又稱《易經》。《易經》指的是《周易》,儒家的經,不是道家和道教的經。
今本《周易》,周文王《易經》與孔子《易傳》合為一書,誤導世人,“經”與“傳”不分,《易傳》當作《易經》念。
孔子與周文王相差數百年,不可能合作作一本叫作《周易》的書。
據《史記》之說,周文王將伏羲八卦演繹為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傳》。然而,今本與《周易》合為一書的《易傳》卻否定了《史記》之說,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易傳.繫辭下》有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位聖人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之“離、益、噬磕、豫、渙、隨、睽、乾、坤、大壯、大過、夬”等卦的描述。如,上古結繩而治,聖人根據“夬”卦發明書契。
道家與儒家不同,借《周易》之名宣揚道家的黃老之術。道教為爭《易》的話語權,尊不立文字的伏羲易,否定周文王《周易》及孔子《易傳》。後世易學稱伏羲易為先天八卦,周文王易為後天八卦。先天八卦、後天八卦,道教與儒家爭奪《易》話語權的產物。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不是《周易》。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指的是三爻卦。區別是,八卦的排列方位不同。後天八卦的排列方位,據《易傳.說卦》的說法,如,乾西北、坤西南。而道教的先天八卦排列方位,如,乾南、坤北。
太極,陰陽,亁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等等,不是《周易》而是《易傳》之辭。《易傳》無太極圖,明代才出現的黑白魚形太極圖,道教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