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論斷,它標誌著我們黨開啟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那麼,這一重大命題是怎樣提出來的呢?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明確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可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是我們黨艱辛探索、歷經曲折才得出來的真知灼見。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在此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毛澤東於1956年4月就已提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問題。《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就是這一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嘗試。
《人民日報》登載《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論十大關係》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更加明確指出:“我們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並且同今後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儘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鬥爭的客觀規律。”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這些有益探索,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礎。
然而,這些有益的探索沒有堅持下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還是犯了脫離實際的錯誤。儘管毛澤東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覺悟,但我們還是沒有擺脫它的影響。同時,由於“左”的錯誤思想盛行,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運用僵化教條,後來又爆發“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衝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常進行。
對於這段歷史教訓,鄧小平後來曾經總結認為:一是照搬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雖然意識到了,但實踐中並沒有解決好。二是脫離中國國情,憑革命熱情建設社會主義,例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所以,不管是照搬照抄外國經驗,還是出於革命熱情急於求成,但總歸是脫離了中國的實際。
基於對過去錯誤的反思,鄧小平在一次與外賓的談話中指出:“我們這個國家還很落後。我們也有一些雄心壯志,看能不能在二十世紀末達到比較發展的水平。所謂比較發展的水平,比你們、比歐洲的許多國家來說,還是落後的。”在同國外的比較中,鄧小平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發展比較落後的狀況,並明確指出,我們所謂的大國只是人口多、地方大,但就經濟發展水平來說還是一個小國。這種對於國情清醒辯證地認識,是制定我們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更是我們“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基礎。“走自己的道路”,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命題。
同時,在思想領域,鄧小平對文革後期“兩個凡是”的“左”傾錯誤思想進行了嚴厲批評和堅決抵制,領導和支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強調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兩個凡是”的錯誤;正確認識和評價了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將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區別開來,破除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思想束縛,突破了個人崇拜的界限;恢復了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的重大轉變,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展開,我們逐漸走上了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逐步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開始實施,經濟特區相繼成立,所有制改革、分配製度改革逐步推開。由此,中國經濟迸發出巨大活力。而且,我們的改革實踐表明,這條道路不是西方式的現代化,而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它不僅僅是歷史的一個里程碑,而且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成為指引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編輯:雷雅璐
值班編輯:李沛儒
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