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可以隨意出入中南海的小女孩。
她的爺爺是毛澤東的九表兄。
外交部“女王”:大學一畢業就被分配到外交部,青雲直上至外交部副部長。
她是毛澤東與政治局溝通的一座橋樑,是毛澤東晚年時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陪伴毛主席晚年十幾年的時間。
她叫王海容,是毛澤東的表侄孫女,經常去毛澤東家玩耍,實際上可以稱得上是毛澤東家的“編外人員”了。
1979年,毛主席逝世已三年,李敏早就搬出了中南海,但是她心中卻始終沉浸在悲傷中,她對於父親的逝世始終不能忘懷,那段時間她過得很不好,看起來明顯消瘦了很多。
王海容擔心李敏心情鬱結,專門去看望她,她那時身穿一身舊綠色軍大衣,乾淨利落。
“當,當,當”她輕輕的敲響了門。
很快門打開了,李敏和孔冬梅站在門後面,年僅7歲的孔冬梅並沒有見過王海容,她仰著小臉兒問道:“阿姨好。”
李敏趕緊拉著孔冬梅,微微俯下身提醒她:“不能叫阿姨,她和你是一輩的,你要叫姐姐。”
孔冬梅也很聽話,她笑著再次打招呼:“姐姐好。”
“你好啊,小冬梅。”
後來,王海容經常去看望李敏一家,因為她和李敏李訥姐妹年紀相仿,所以她們相處的很好。
王海容與毛主席相處的時間很多,毛主席出席各種外事活動,王海容和唐聞生作為翻譯都一同參加,當時的王海容紅的發紫,是政壇上的風雲人物。
王海容與毛主席有著怎樣的淵源?她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王家與毛家的淵源
1938年,王海容出生於湖南長沙,此時剛剛做了父親的王德恆走進了屋裡,腳步輕快的來到了女兒的面前,盯著那粉雕玉砌的小臉看了好一陣,然後輕輕的親了一下。
“看你那高興勁兒,快告訴她爺爺,讓爺爺給取個名字。”
“哦,對對,對,你看我一高興忘了。”說完一溜煙跑走了。
爺爺是王季範,是著名的教育家,起名字當然交給他來比較合適。
他思考了一下,說:“我很喜歡民族英雄林則徐寫的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個孩子就連海容吧,我希望她將來胸懷四海,博聞強識。”
“哎,爹,這個名字好。”
王德恆聽後開心的點點頭,跑出了屋子。
王海容很喜歡這個名字,非常珍惜,她覺得這個名字裡不僅有爺爺對她的期望,還有民族英雄林則徐對後人的期待,富有哲理,擁有這個名字,她感到榮幸。
但是小時候經常有人會把她的名字寫錯,不是寫成“榮”就是寫成“蓉”,每次她都很生氣,一定會爭論到底。
王季範是毛澤東的表兄,比毛澤東大9歲,毛澤東稱呼他為九哥。王海容稱呼毛澤東為表祖公。
毛澤東在2歲時,就寄養在了姥姥家,那時的毛澤東很調皮,上躥下跳,可把姥姥給急壞了。
後來姥姥想到了一個辦法,為了約束毛澤東,她便讓王季範上學時把毛澤東帶在身邊,這一帶還真是帶對了,毛澤東竟然真的對讀書識字有了很大的興趣。
王季範每次都會把自己學習的東西再教給毛澤東,所以從事實上來說,王季範是毛澤東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後來王季範在長沙的一所中學裡教書,毛澤東在九哥的幫助下也去了長沙讀書。
在長沙,王季範就像父親一樣照顧著毛澤東。後來在革命活動中,毛澤東多次有難處,也是王季範傾盡全力相助,所以毛澤東心中對這個九哥很尊敬,也很感恩。
抗戰爆發後,王季範毅然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延安參加抗戰,王德恆先是進入抗大學習,而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回到了湖南從事地下工作,不幸的是在1945年,他被國民黨特務認出,被他們秘密逮捕並殘忍殺害,年僅30歲。
毛澤東並沒有將這個訊息告知九哥,一是因為這是九哥唯一的兒子,怕他承受不住,二是牽扯到軍事機密。
直到5年之後,毛澤東邀請九哥和海容去北京,才將這個悲痛的訊息告知九哥。
當時已經垂垂老矣的九哥鬚髮皆白,毛澤東站在九哥面前,欲言又止了很久,之後他長嘆一口氣,哽咽著說:“九哥,你把德恆交給我,我卻沒有照顧好他,我對不起你啊!”
九哥似乎花了很大力氣才消化掉這個訊息,他悲痛欲絕,良久,他勉強忍住痛苦,說道:“潤之老弟,為了革命,為了國家,你何嘗不是犧牲了很多,楊開慧慷慨就義,澤民、澤覃兄弟血灑疆場,如今岸英大侄又去了朝鮮戰場,德恆他能為天下蒼生,為國家民族而死,他的死重於泰山,我為他驕傲!”
毛澤東聽後很激動,他握著九哥的手說道:“九哥,你要節哀,你還要照顧好他的一雙兒女,他們都是烈士遺孤啊,有難處可以找我,我們是一家人吶。”
毛澤東說的烈士遺孤就是王海容,王起華姐弟。
毛澤東對王海容有種特殊的情感,這個小姑娘可以隨意出入中南海,還有幸與毛澤東共宴。
他看著海容,輕聲說道:“我的大門是一直為你開啟的,什麼時候想來就來,來了也可以住下來不走。”
“謝謝主席公公!”王海容開心的說道。
一次,毛澤東與王季範、王海容坐在一起聊天。
“海容,你中學快畢業了吧!”毛澤東笑著問道。
“嗯,今年就要畢業了。”王海容點點頭。
“那畢業後想好要幹什麼了嗎?”
“主席公公,我還沒有想好。”
“你可以去報考大學嘛,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人才哩!”毛澤東興致勃勃的說。
“我的學業一般,不一定考得上,現在國家正直建設時期,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不少錢呢,考不上我就去當工人,農民。”王海容認真的說著。
毛澤東聽了為之一振,他很高興的說:“九哥,你生了個好兒子,又養了個好孫女,海容小小年紀就有為國家考慮的意識,著實不容易啊!”
“潤之老弟,你快別這樣說了,海容缺點可不少呢,還要麻煩你多多指點呢!”
“九哥,你又見外了,我們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嘛,培養他們姐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哩!”
毛澤東的一番真摯的話語讓王季範祖孫倆感動了很久。
1962年,毛澤東壽誕,之前一直不喜聲張的他這次專門在中南海舉行了家宴,邀請了王季範和海容還有其他很多親朋好友。
在這次宴會上,毛澤東又對海容說:“海容,我這大門是一直為你敞開的,你什麼時候來都歡迎,來了不走也行。”
毛澤東看了看王季範調侃的說道:“就是不曉得你爺爺願不願意啊?”
“哈哈,潤之老弟,二十年前我把德恆送到你那裡,你帶他走上了報效祖國之路,今天海容跟著你,走的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我豈會不願意?”
抗戰勝利後不久,王海容隨爺爺王季範入京,她在北京名牌中學師大女附中,女五中就讀。在這段時間中,她經常和爺爺一起去見毛主席,像一家人一般相處。
雖然幼時就失去了自己的爸爸,但是王海容在爺爺和毛主席兩位長輩的關懷下茁壯成長,幸福快樂。
毛主席的關懷和指導
上學的時光,王海容讀書很刻苦,她常常手不釋卷,勤學苦讀,在校園的各個能學習的地方,經常能看到王海容的身影,那時的她如花的年紀,灑脫利落,亭亭玉立,吸引了校園裡面很多男生的關注。
然而很快她卻遭遇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1957年盛夏,她高考失利,名落孫山,她想當化學工程師的夢想隨之破滅。
剛開始,她很苦悶,很傷心,爺爺王季範這個時候就發揮出了他教育家的職能,他常常議古論今,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給孫女講了很多道理,很快,王海容就走出了陰霾。
她和一起不幸落榜的同學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他們自行組織在一起學習,補習功課。
然而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她看到社會上的很多知識青年都投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中,她的心也跟著躁動了起來。
她和家人說了自己的這一想法,遭到一致反對,但是年輕人都年輕氣盛,她自己偷偷出去找工作,後來找到了北京的一家化工廠,等到辦妥了一切手續,她才告訴家人自己要去做工人了,爺爺氣的不行,但他能拿自己寵的孫女怎麼辦呢,在孫女的勸解下只能點頭同意。
王海容開始了自己的兩年徒工生涯。
在北京化工廠做工的日子在王海容心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是她第一次從書本上的理論中出來走入實踐,她的思想上有了很多收穫。
《中國青年》雜誌社在知道了王海容的不尋常經歷後,想請她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讓全國青年都瞭解一下徒工的經歷。
王海容就有感而發,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的文章。
她的文章很樸實,把自己由一個學生到徒工的心理變化和在工廠工作的感受清晰的表達了出來,也讓大家知道了青年第一次走上工作崗位的時的感受以及對社會的認識。
這篇文章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勞動人民的情感。
王海容對自己有感而發的文章沒有底氣,畢竟這只是她個人的經歷,怎麼昇華一下,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題。
她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有必要讓主席公公看一下,於是她給毛主席的秘書葉子龍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請主席公公百忙中能抽出一點時間幫我修改一下文章。”
文章寄出後,一晃兩個月過去了,她心裡愈發忐忑起來,就在她以為可能收不到主席公公的回信時,一個毛主席要親自接見她的通知讓她又驚又喜。
10月17日下午3點,王海容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了中南海,一進門就看到毛主席正在拿著一疊厚厚的稿子看,她走近一看正是自己的文章。
“來,海容,看看。”
“謝謝主席公公。”海容雙手接過稿子認真看了起來。
文章的大部分都被毛主席修改了,有的大段篇幅還是毛主席親筆寫下的。
在稿子的第一頁,毛主席寫了兩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經驗”,另一行是“徒工王波”,主席不僅給她的文章起了名字,還幫她起了一個筆名。
其中很多段落是主席親自寫的,其中有兩段是這樣寫的:
“我們要牢牢記住,真正的知識是在實踐中得來的,任何書本知識只有在書本的作者們的實踐中反映了客觀真理的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則書本上的知識便只是無用的假道理,絕不是能夠改造世界的真理。”
“雖然我對過去工人的那種艱苦生活沒有親身的體會,因為我在1949年還只是一個11歲的黃毛丫頭,但是在北京化工廠工作的時間卻讓我體會到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於解放前對比起來,實在是太幸福了。”
這樣經毛主席修改的文章被髮表在《中國青年》上,編輯部專門把毛主席寫的幾段話引出來作為全文的點睛之筆。
毛主席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精心修改這篇稚嫩的文章,這在他數十年批註圈閱檔案生涯中是絕無僅有的,可以看出主席對自己這個表侄孫女的喜愛之情。
當年,王海容再次參加高考,這次成功考入北京師範學院,成為俄語系的一名學生。
她很珍惜這次機會,認真苦讀,寒冬酷暑都能看到她孜孜求學的身影。
畢業後她又去了北京外語學院進修英語,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毛主席親自讓自己的英語“塾師”章含之(章士釗之女)輔導王海容,這樣在這一年多時間裡,王海容成長是很大的。
在進修結束前夕,毛主席又找王海容進行了一次家庭式的祖孫談話。
他對王海容諄諄教誨道:“《紅樓夢》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你也要多看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很好。”
“海容,我希望你記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這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啟發。”
王海容認真聽著,時不時與主席探討一下,她很佩服毛主席的博學多才,心中暗暗激勵自己也要向毛主席學習。
談話最後,毛主席語重心長的對王海容說:“我們的幹部子弟有些工作習慣不好,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但是架子很大,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輩,而要完全靠自己。”
王海容聽後連連點頭。
王海容看望李敏
1965年,畢業之後的王海容到外交部任職,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她被安排在辦公廳秘書處綜合組。
參加工作之後,王海容和毛主席相處的時間又增多了,毛主席出席外事活動,王海容幾乎都會在場。
1974年,王海容升任為外交部負責美洲大洋洲事務的副部長,當時的她年僅36歲,是第一位女外長,工作中的她盡職盡責,乾脆利落,給當時的國人很深的印象。
由於工作的原因,加上作為毛主席家的“編外人員”,她經常去看望李敏,他們年齡相仿,有很多共同話題。
特別是在毛主席逝世後,李敏很長時間走不出來,沉浸在悲傷中,王海容格外擔心,常去看她。
那天,7歲的孔冬梅剛從上海回到北京,還沒有開學,所以也在家,那是她第一次見到王海容。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孔冬梅說:“那時海容姐姐穿著一身舊的軍綠色大衣,很乾練,我看她和我媽媽年齡相仿,我以為是阿姨,我就叫了阿姨,誰知媽媽趕緊打斷我,說我應該叫姐姐,我們倆是一輩兒的,海容姐姐比我媽媽要活潑一些。”
後來她才知道王海容是在外交部工作,她雖然比李敏輩分小,但就像一個姐姐一樣一直照顧她們家。
2004年,王海容再一次去看望李敏,那次的她仍然是一身西裝,很職業,不過跟她的性格也很相合,那時她頭髮已經花白,但身上幹練的氣質仍然還在。
在聊天中,孔冬梅向王海容說了自己想給她寫一部回憶錄,之前有很多記者想找王海容寫,並許以千字千金,但王海容一律拒絕了。這次她微微笑了笑,說:“行啊,你寫,我給你提供素材。”
這樣,一部名為《改變世界的日子——與王海容談毛澤東外交往事》的書橫空出世,受到讀者廣泛好評。
王海容不僅是毛澤東的表侄孫女,也是他重要的工作夥伴,在毛主席的晚年生涯中,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作為一個晚輩盡心照顧幫助主席,使得主席晚年感受到了更多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