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矗立了500多年的天安門多了一個宏偉壯觀、富麗堂皇的新鄰居。
它就是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歷史博物館(2003年2月28日,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竣工並交付使用後,歷史博物館方面隨即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中國上下五千年每個時期的代表文物,並進行內部布展工作。
因為這是國家級博物館,不但彙集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每個時期的珍品,更是中國人民乃至是全世界人民全面瞭解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重要視窗。
因此,對於文物入館和歷史博物館內部布展,黨中央非常重視,不但親自審批陳列方案,且毛主席還親自定下博物館在1961年7月1日建黨紀念日當天正式對外開放。
然而,正當歷史博物館的文物徵集和布展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館內突然發生了一件震驚黨中央的盜竊案。是什麼樣的盜竊案能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這起盜竊案被盜的不是尋常之物,而是一件極其珍貴的西周文物——青銅器“史孔和”。
8月14日上午9點,歷史博物館奴隸社會館西周文物展品廳的魏姓保管員像往常一樣,拿著雞毛撣子來到了文物展廳內,邊打掃邊清點展櫃裡的那些西周時期的珍貴文物。
當她打掃到第32號展櫃時,卻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且讓她膽戰心驚的問題,她在清點32號展櫃中的文物時發現少了一件文物。
32號展櫃內本來有17件西周時期的珍貴文物,可是無論魏姓保管員怎麼清點,都只有16件文物,有一件文物已不知去向。
看到文物丟失了一件,魏姓保管員瞬間呆滯住,豆大的汗粒從她的額頭落下,她明白展廳是遭竊了。
要知道,西周文物展品廳內的西周文物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不管被盜的是哪件文物,對於國家和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一旦找不回或是被損壞,其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回過神後,魏姓保管員趕緊跑回辦公室,拿來展廳展品清單又跑回到32號展櫃邊一一對照,結果發現丟失的是西周青銅器“史孔和”。
得知丟失的是這件文物後,魏姓保管員急忙往外跑,邊跑邊大喊:
“史孔和怎麼不見了?史孔和沒有了!”
這就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寶失竊第一案——西周青銅器“史孔和”被盜案。
在講述這起歷史博物館國寶失竊第一案的來龍去脈前,先來簡單介紹下“史孔和”這件國寶。
“史孔和”是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內底面刻有大篆體銘文“史孔作寶和,子子孫孫永寶用”,是西周一位叫“史孔”的貴族鑄造的法定量器——和,因此被命名為“史孔和”。
“史孔和”是研究中國計量史、農業史不可多得的珍品,加之它擁有著西周特有的標誌性銘文,所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說起“史孔和”的來歷,這裡還有著一段感人且又曲折的故事。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反動派自知敗局已定,開始濫發紙幣並肆意掠奪民間財富,國統區通貨膨脹異常嚴重,物價是解放戰爭爆發前的1.2萬倍,致使國統區的窮苦百姓連糧食、油鹽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買不起,別說日常生活無以為繼,就連吃飽都是個問題。
為了能活下去,窮苦百姓只能想盡各種辦法,變賣家產也好,為奴為婢也好,只要能活下去,一切都可以放棄。
一天,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手裡拿著一個米袋子,米袋子看起來有些沉重,步履蹣跚地走進了青島市貿易行,這個貿易行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超市,衣服、電器、食物什麼都賣。
因為戰事的緣故,現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東西可買,也就是買些糧食、油鹽等普通的生活用品,來這裡的人大多都是為了買糧食。
老婦人來到貿易行後,沒有直接去選商品,而是四處張望、打量著,好似在尋找什麼東西。
許久過後,老婦人好似在心裡做出了什麼決定,拿著米袋子,臉色看起來很是緊張,徑直朝著貿易行櫃檯走去。
到了櫃檯前,找到櫃檯值班的經理後,她就小心翼翼地問:“經理,我沒有錢,但是我手裡有一個東西,我家男人說可以用這個東西換糧食,我就想問下你們給換嗎?”
面對老婦人的詢問,值班經理沒有感到一絲的驚訝,因為此前他就遇到很多用家裡收藏的古玩字畫來換東西的,因此見怪不怪。
見老婦人也打算用家裡的古玩來換糧食,經理便問道:“老太太,請問怎麼稱呼您啊?是什麼物件能先拿給我看看嗎?如果合適,我們可以給您換糧食。”
“我家男人姓王,半年前去世了,兩個兒子也在多年前犧牲在打日本鬼子的戰場上,我家男人走之前告訴我如果家裡真到了揭不開鍋的時候,可以拿這個物件換糧食吃。”老婦人回答道。
說完,老婦人就從一進門就緊張抓在手中的米袋子裡掏出了一件老物件並將其擺在了櫃檯上,這件老物件就是後來的國家一級文物“史孔和”。
這件老物件是一件青銅器,體積不大,像個球形帶把手的水盂。經理足足看了五六分鐘,因為經常鑑賞文物的關係,憑藉著經驗他基本肯定這是一件貨真價實的青銅器。
鑑定出這是一件真品後,接下來自然就是談價錢。
為了確定這老物件不是來歷不明的東西,經理謹慎地問道:
“王太太,這東西您家男人是怎麼來的?”
老夫人聽後便說這是祖傳的,她不知道具體是怎麼來的,只是自己嫁進王家後就有,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只知道她的男人很珍惜這個老物件,隔三差五就拿出來擦拭。
經理見到老婦人這麼說也就放心了,因為當時的確有很多人家藏著老祖宗留下來的老物件。
見不是贓物,也是一件珍品,經理就問道:
“王太太,我們同意拿這個老物件來換糧食,請問您想換多少糧食呢?”
老婦人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也就別說知道它的價值,只是她男人說這可以拿來換糧食,因此當經理問她打算換多少糧食時,老婦人拿著手中的米袋子給經理看,然後小心翼翼地說道:“我......我也不知道,我拿這個老物件換這一口袋的糧食可以嗎?”
經理也是一個心善之人,見不得窮苦百姓受苦的模樣,且老婦人要的也根本就不過分,所以他沒有跟老婦人討價還價,直接說好,然後就直接走到後面的辦公室,向老闆彙報這件事。
貿易行的老闆也是心善之人,見老婦人的兩個兒子都是為國戰死,且見多識廣的他一看到這件老物件就知道價值不菲,便告訴經理讓他直接給老婦人10袋糧食。
老婦人一聽貿易行居然願意給自己10袋糧食,很是高興,非常感謝地說道:
“啊!給我10袋糧食,謝謝你們,真的謝謝你們,你們真的是活菩薩啊!”
在老婦人眼裡老物件的價值遠遠比不上10袋糧食的價值。
在夥計的幫助下,老婦人帶著10袋糧食回了家,青銅器“史孔和”也就留在了貿易行。
不久,貿易行老闆從一個懂行的朋友口中得知了“史孔和”的價值,那就是價值連城。
知曉“史孔和”的價值後,貿易行老闆便將其視為傳家之寶,珍愛得不得了。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特藝公司振環閣門市部得知貿易行老闆手中有這件珍寶,因為西周文物十分稀缺,且文物價值也很高,於是並與之洽談,希望能將其收購。
最後,他們花費重金從其手中收購併於1957年10月28日將其無償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館。
故宮博物館獲贈這件珍寶後,十分重視。
因為“史孔和”不僅擁有西周特有的標誌性銘文,且其本身的價值也可以和商鞅量、秦權、漢尺等量器相媲美,絕對是中國計量史、農業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故而一得到“史孔和”這件珍寶,故宮博物館立即就將它陳列在西周青銅器館內,進行妥善保管。
1959年6月,即將竣工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籌備徵集文物的時候,故宮博物館就將包括“史孔和”在內的諸多珍貴文物運到歷史博物館新館進行展覽。
就這樣,“史孔和”來到了歷史博物館奴隸社會館西周文物展品廳內的32號展櫃中,等待開館與世人見面。
然而,任誰都沒有想到,“史孔和”來到西周文物展品廳32號展櫃沒多久,就被人盜走。
那麼,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著當時國內最為先進的安保措施,且警衛森嚴,盜賊是怎麼潛進西周文物展品廳,將史孔和從展櫃中偷出的?
此案又是怎麼被偵破的呢?盜賊是怎麼被抓住的,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的呢?
歷史博物館領導得知“史孔和”被盜的訊息,很是震驚,當即向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衛處打去電話,驚慌失措地告知他們文物被盜的訊息。
文化保衛處接到報警電話後,文化保衛處的高克、李巖處長率張政等9名偵查員緊急出動,快速趕赴現場調查,因為文化保衛處離歷史博物館很近,幾分鐘的功夫便趕到現場。
文化保衛處偵查員到了沒多久,得知訊息的公安部也緊急派出專管此類案件的三局(治安管理局)偵查員趕到了現場。
勘察現場的時候,偵查員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擺放“史孔和”的32號展櫃並沒有上鎖,只有一塊玻璃罩著,也就是說不管是誰,只要能來到32號展櫃,都能輕而易舉地拿走裡面的文物。
對此,歷史博物館保衛科科長齊軍解釋說,因為布展時間太緊張,好多展櫃連玻璃都沒來得及安裝就被送過來了,加鎖更是沒有時間。
為了趕時間,博物館就決定布展與展櫃安裝同時進行。
聽到齊軍這麼講,高克就懷疑盜竊犯會不會是負責裝玻璃的工人,或是知曉展櫃沒有上鎖的博物館工作人員。
齊軍聽到高克的猜測,堅決表示不可能,他認為歷史博物館安保嚴密,每個展廳都有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士警衛,博物館工作人員進入展廳都需要向警衛出示證件並登記,因此他們不可能那麼傻,冒著有很大機率會被發現的風險,知法犯法去盜竊。
他也認為那些裝玻璃的工人也不可能,因為他們都是透過嚴格的政治審查,都是勞苦大眾出身,萬萬是不可能會做出違法亂紀之事的。
然而,經過反覆調查,高克等偵查員還是認定這起盜竊案絕非是外來人員所為,定然是博物館內部人員所為,是監守自盜,理由如下:
一、歷史博物館內部安全防範措施非常嚴密,每個關鍵入口都有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士警衛,外來人員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展廳;
二、歷史博物館四通八達,不熟悉內部情況的人別說是進入西周文物展品廳,連出口、入口在哪裡都不知道,更別說要躲過遍佈館內的解放軍戰士;
三、當時西周文物展品廳走廊東側因為要修建電梯的緣故,搭建了腳手架,所以當時為了安全起見,西周文物展品廳的走廊也安排戰士晝夜看守,因此如果是外來人員,別說是進入展廳,就連走廊都過不去。
基於以上事實,偵查員最後認定這起國寶失竊案肯定是歷史博物館內部人員所為,絕對不是外來人員乾的。
除此,盜竊犯的盜竊行為讓偵查員斷定這起盜竊案沒有外表看起來那麼簡單,盜竊犯的盜竊意圖很有可能不是為財,而是另有原因。
為什麼偵查員會這麼認為呢?因為32號展櫃明明有17件文物,可是盜竊犯卻只拿走“史孔和”這麼一件文物和這件文物的介紹牌。
試想,如果盜竊犯是為了財,他怎麼可能就只拿走一件文物,對另外16件文物熟視無睹呢?
要知道這裡面的每件文物可都是價值連城的存在,盜竊犯如果是為了財的話,根本就不可能不拿其他的文物。同時,盜竊犯將文物的介紹牌也拿走,這就更讓偵查員認定這個盜竊犯絕對不是為了財物,因為沒有那個為了財的盜竊犯會拿走毫無用處的文物介紹牌。
那麼盜竊犯到底是為何要盜走“史孔和”呢?請讀者接著往下看。
經過初步勘察,偵查員基本確定這起國寶失竊案是博物館內部人員所為,且盜竊犯的目的不在於財物,而是另有所圖,至於到底是為了什麼,暫時不可知。
不久,周總理就得知了歷史博物館國寶失竊一案。
鑑於此案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大慶的關鍵時刻,且丟失的還是國寶,周總理就擔心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重大陰謀?
因此,周總理經過深思熟慮,作出了兩條重要批示:一、嚴密封鎖訊息;二、由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公安局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組成聯合專案組,限期偵破此案。
接到周總理的批示後,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公安局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四個部門火速行動起來,抽調各自部門的精幹力量,組成聯合專案組,盡全力在最短時間內破獲此案,追回被盜國寶。
隨後,公安部在15日向全國省、市、自治區公安廳局、各鐵路公安處、海關發出協助查破歷史博物館被盜文物案的通知。
北京市公安局則在全市範圍內公佈案情,並加強了本市特藝古玩、信託、海關、車站和機場等部門和部位的監控,防止國寶外流。
一切防止國寶流失的舉措都做足了,剩下的就是盡全力調查到底誰是盜竊犯。
為了查出盜竊犯的真實身份,專案組在確定盜竊犯基本是歷史博物館內部人員後,便著手對13日上午6時30分至14日晨案發期間留在歷史博物館館內的43名工作人員逐一進行排查。
排查結果發現一個叫趙桐蓁的人有重大作案嫌疑,據調查案發期間唯一有機會接觸到32號展櫃的就只有趙桐蓁,而當時也正是他在值班。
從在西周文物展品廳走廊執勤的解放軍戰士那裡也得到證實,案發期間只有趙桐蓁一人進入過西周文物展品廳,此後再也無人進出過,直到魏姓保管員來清點文物。
之後,隨著偵查員深入調查,趙桐蓁身上的疑點越來越多。
趙桐蓁早有前科,部隊當兵期間他就有小偷小摸的習慣,所以他雖然當了9年的兵,可既沒有入黨,也沒有提幹。退伍後,他被分配到了歷史博物館工作,擔任文物徵購組的徵購員。
與此同時,偵查員還查到趙桐蓁的生活很是不檢點,家中有妻室,可卻與一個在電影院工作的女性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經常出入酒店飯店,這樣花費靠他的工資顯然是負擔不起的。
由此,趙桐蓁可以說既有作案動機,又有作案時間,絕對是國寶失竊案的重大嫌疑人。
然而,偵查員雖將趙桐蓁列為重大嫌疑人,卻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趙桐蓁就是那個盜竊犯。
由於當時魏姓保管員是在清理32號展櫃之後才發現“史孔和”被盜的,所以展櫃上的指紋早已被損壞,根本就提取不到一個完整的指紋,且由於當時得知文物被盜後,很多人都來過展廳,現場也早已被破壞,也根本就找不到什麼有用的線索。
因為缺少直接指向趙桐蓁的證據,所以專案組雖然將趙桐蓁列為重大嫌疑人,但卻不能直接確定他就是那個盜走“史孔和”的盜竊犯。
為了找到關鍵性的證據,專案組成員晝夜不休,一直都在努力找尋著有關此案的蛛絲馬跡。
期間,因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大慶的到來,未免造成不好影響,公安部和北京市公安局決定:
“史孔和”案專案組的偵查工作由公開偵破轉入秘密偵查,但是底線仍不變,盜竊犯必須繩之以法,國寶必須完整找回。
時間轉瞬即逝,一晃8個月的時間過去了。
“史孔和”案偵破工作仍然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一時間專案組壓力陡增,偵查員個個都如坐針氈,急切地想快點找到案件的關鍵線索,從而偵破此案。
就在這時,專案組負責人時任歷史博物館行政處處長韓炳文和北京市公安局偵查處處長李寶亭經過商議,決定不再執著於找尋此案的線索,選擇另闢蹊徑,來一個欲擒故縱。
歷史博物館安排包括趙桐蓁在內的十幾名工作人員下鄉,到北京順義縣牛欄山農場參加勞動改造,然後派偵查員混入其中,暗中觀察他們平時的行為,主要是觀察趙桐蓁的行為,看看能發現什麼線索,或許這線索就能幫助專案組偵破“史孔和”案。
這一招欲擒故縱,事後證明果然有效。來到鄉下沒幾天,隱藏在下鄉隊伍的偵查員就查到了趙桐蓁盜竊同屋同事手錶、收音機、肥皂、襪子等行為,並當場人贓並獲。
趙桐蓁被抓到後,早就將趙桐蓁列為“史孔和”案重大嫌疑人的專案組,決定利用這個機會逼出趙桐蓁供出“史孔和”的下落。
可是,一連幾天的審訊,趙桐蓁只承認自己偷盜同事物品一事,對於“史孔和”案卻是矢口否認,怎麼問都不承認自己跟此案有關。但是,專案組怎麼會因為他的否認,就放棄調查呢!
見趙桐蓁始終不承認自己跟“史孔和”有關,專案組成員就輪流對其進行不間斷的審訊,勸說他坦白,爭取寬大處理,並告知他負隅頑抗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最終,在一次次審訊與攻心之下,趙桐蓁招供了。
1960年2月18日上午,趙桐蓁承認自己就是“史孔和”案的罪魁禍首,是他盜走了西周青銅器“史孔和”這件國寶,並將其藏在了奴隸社會陳列大廳的大盂鼎的腿肚子裡。
同時,趙桐蓁也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經過,及為什麼只盜走“史孔和”的原因?
據趙桐蓁交代:
他盜走“史孔和”不是為了錢財,只是為了報復保管部組長張榮。
當時,張榮是他的頂頭上司,因為他經常在工作期間偷懶耍滑的關係,張榮常常批評他,且經常是當著其他同事的面,搞得他很沒面子,因此懷恨在心。
隨著兩人矛盾日益加深,一日他就萌生出了盜竊歷史博物館西周文物展品廳內較為珍貴的“史孔和”,從而讓張榮這個管理組長難辭其咎的邪惡念頭。
打定主意後,趙桐蓁很快就行動了起來。
1959年8月13日晚上,他藉著一個人值夜班的機會,成功盜出了“史孔和”和文物介紹牌,然後將它偷偷放在自己辦公室的專用櫃內。
起初,趙桐蓁是想著等風頭過去後,再想著怎麼處置它,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史孔和”被盜會引起周總理的高度重視,總理還親自批示組建專案組,限期偵破此案。
後來,見風聲越來越緊,趙桐蓁先是把“史孔和”藏到自己的家中,之後為免引火燒身,他又想辦法將“史孔和”轉移到了奴隸社會陳列大廳的大盂鼎的腿肚子裡。
趙桐蓁將“史孔和”藏在大盂鼎的腿肚子裡,其目的就是想著能被專案組搜出來,這樣找到之後,專案組就不會再去全力找出盜竊犯,他就有機會脫身。
可是,讓趙桐蓁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趙桐蓁把“史孔和”轉移到歷史博物館內之前,專案組就對歷史博物館內進行了地毯式的搜尋。
所以,之後專案組就再也沒有在館內進行搜尋,故而趙桐蓁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隨著專案組抓到盜竊犯趙桐蓁,並找到被盜的“史孔和”,此案正式告破。
後來,人民法院以盜竊國家一級文物的罪行,判處趙桐蓁無期徒刑。
1961年7月1日,中國歷史博物館按時開館,失而復得的“史孔和”被安放在32號展櫃內,迎接著數不盡的遊客的參觀,向人們展示著西周時期的燦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