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不是勸導他人的重要途徑而是唯一途徑。”
一個理論的提出,首先提出者必須要以身作則,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去效仿,如果提出者都不願意做了,又有誰還能願意做呢?
現在,三胎政策已經在人們熱火朝天的討論中準備進行了。
有人歡喜有人憂。回想當初那個計劃生育的時代,也是和現在一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計劃生育的提出者:馬寅初
馬寅初1882年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市。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的成就非常地多,包括:著名的經濟學家,卓越的教育學家以及人口學家。
他曾被評為“經濟學泰斗”還有“人口學第一最美奮鬥者”等等。
馬寅初從小就十分聰明,他刻苦學習,最終獲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國之後,他無視軍閥的拉攏,政客的勸說,一心一意地搞學問。
其中《新人口論》是他的一篇非常卓越的代表作。
抗戰之後,馬寅初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許多名校任教,抗戰結束初期,軍閥混戰。
他不怕得罪人,表明決心反對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主義。他痛罵當時的國民政府,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人民群眾。
提出計劃生育時的歷史背景
第一、由於抗日戰爭的展開,死亡了大批的國民。
所以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是鼓勵生育的。後來大概過了20年,由於鼓勵生育,人口基數逐漸劇增,於是國家開始調整政策。
第二、60年代的時候,中國剛剛經歷過災荒,死了很多人,也給人們留下了很多沒有飯吃的恐怖記憶。
饑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狼多肉少,如果人數繼續持續增長,領導人擔心再過些時候萬一再來一次饑荒該怎麼辦,所以就推出了計劃生育政策。
第三、中華五千年對於傳宗接代的思想沒有變,從古至今,我國的人民都是很注重香火的傳遞的。
而戰爭帶來的是很多家庭的家破人亡,所以在後來生存環境相對穩定之後,他們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再次繁盛!所以,大量生子,導致人口基數太大,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馬寅初提出計劃生育的過程
馬寅初作為一個人口學家,他的學術造詣是非常深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屬於快速發展階段,人口也是在飛速增長。
作為人口學家的他是十分敏感的,他預想到,如果人口繼續持續增加,那麼國家資源有限,後果會不堪設想。
當時雜交水稻技術還沒有研發出來,所以糧食的缺失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於是他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大家優生或者少生。
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少有人能接受這樣的事情。很多人因此去罵他,抨擊他。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最終“計劃生育”政策得以實施。
馬寅初的婚姻經歷
馬寅初與他的原配妻子並不是自由戀愛結的婚,而是當時由家裡包辦婚姻才得以走到一起的。
他的原配是個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婦,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非常地勤儉持家。或許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默默支援他的人,他才得以不用操心其他瑣事,一心一意搞科研。
後來,他的原配妻子為他生下了三個孩子,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但是,命運總是喜歡跟我們開些玩笑,他的兒子後來不幸夭折了。
妻子害怕不能給馬家傳宗接代了,非常地自責。於是他勸馬寅初納妾。
雖然寅初和原配是因為包辦婚姻在一起的,但是他們的關係是十分要好。面對妻子的提議,馬寅初一口氣回絕了。
但是奈何妻子一再勸說,為了讓妻子放心,最終馬寅初答應了妻子讓他納妾的請求。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馬寅初的小妾竟然是他女兒的同學。倆人相差了22歲,當時他女兒的同學才13歲。
雖然在那個年代,13歲嫁人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但是還是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議。
但是,最終馬寅初還是把那個小姑娘娶進了家門。他像照顧自己的女兒一樣照顧小妾,後來小妾為他生了兩個男孩兩個女孩。
對馬寅初的“超生”評價
很多人會質疑,明明計劃生育是馬寅初提出來的,但是他自己卻生了7個孩子。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其實,我認為很多人對計劃生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計劃生育裡明明白白寫了的是,要少生和優生。很多人僅僅看到少生兩個字,忽略了後面的優生。
什麼叫優生,就是如果你的家庭有能力去撫養足夠多的孩子,有能力讓他們衣食無憂,並且可以讓他們接受不錯的教育,那麼這樣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就叫優生兒。
我們要阻止的是很多家庭明明沒有能力去撫養那麼多的孩子,但是還要拼命生。根本顧不上孩子的成長,覺得只要餓不死就好。
所以,從這個觀點上來看,馬寅初實際上沒有違揹他“計劃生育”的初衷不是嗎?希望大家面對一些事情還是要理性地去看待,不要人云亦云。
總結
從古到今,流言蜚語都是漫天飛揚,很難消散。很多人僅僅看到事情的一小部分就開始大放厥詞,不顧真相。
我們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受過不錯的教育的,我們面對某些事件,一定要仔細地去辨別。
很多人喜歡跟著別人後面對某些事情發表意見,實際上他根本也不瞭解那件事。就像馬寅初的事情,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計劃生育”的真正含義就開始去批判,這樣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