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上的這個字謎,是小時候家人教我記“爨”字時的謎語,現在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到了“爨”部,我們把這個謎語介紹給大家。本課的內容,就講這個“爨”字。“爨”是說文部首之一,因此也比較重要,其詳情如下:
爨。讀cuà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齊謂之炊爨。臼(ju)象持甑,冂為灶口,廾推林內(nà,同納)火。”會意字。本義是燒火做飯。許慎說得很清楚:齊地把“炊”稱為“爨”,“臼”表示兩隻手,中間的“同”表示甑(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冂”表示灶口,“廾”推“林”(表示柴)向灶口內燒火。因此,會意的方法很清楚,就是燒火做飯。
“爨”的字形演變如下圖:
上半部分,是秦系文字的“爨”,下半部分是楚地流行的“爨”字的字形(西漢之後已經消亡),但字形含義基本相同,就是中部為炊器,下部從火,表示燒火做飯的意思。
爨到底是會意字還是象形字,是個問題,《字源》李守奎先生指出“這類在文字偏旁中又夾雜著一些象形構件的象意字,無法確定其為象形字還是會意字。說它是哪一類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準確,這也正是六書理論自身的不足。”就是這個原因,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此象形、指事、會意三者兼之。”
實際上,我們已經說過,所有的象形字,它應當都是一個完整的形體,不能加以分割(不包括疊體的象形);而會意字,大多數是二體的組合(或者多體的組合)。因此,我們確定“爨”是我們這個體系下的會意字,它的會意方法如圖:
《廣雅·釋言》:“爨,炊也。”《左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杜預注:“爨,炊也。”交換著兒子殺了吃掉,把屍骨拆開來燒著做飯。《紅樓夢》第一百零五回:“聞得赦老與政老同房各爨的,理應遵旨檢視賈赦的家資。”同房各爨,指賈政與賈赦兄弟還住在同一個榮國府裡,但是各自起火做飯,實際上也是經濟各自獨立的一種說法。
“爨”也指燒火做飯的人。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而下至屠爨販卒嫗娃童稚,上至大人先生高才碩學,凡此諸思想必居一於是。”
爨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燒;燒煮。《集韻·桓韻》:“爨,炊也。《周禮》:‘以火鼎水也。’“《論衡·感虛》:“夫然一炬火,爨一鑊水,終日不能熱也。”點一個火把燒一大鍋水,整天不會熱。
(2)爐灶。《玉篇·爨部》:“爨,灶也。”《儀禮·士昏禮》:“大羹湆(qì,肉湯)在爨。”鄭玄注:“爨,灶。”肉汁肉湯燉在爐灶上。也指廚房。《釋名·釋宮室》:“爨,銓也。銓度甘辛調和之處也。”
(3)戲曲名詞。宋雜劇,金、元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比如:《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龔自珍《己亥雜詩》:“梨園爨本募誰修,亦是風花一代愁。”劉逸生注:“爨本,劇本,宋代有一種戲劇,通常由五人演唱,稱為‘五花爨弄’”。
(4)古星名。即今之水星,一名辰星。《廣雅·釋天》:“辰星,謂之爨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爨”下雲:“辰星,水星也。”
(5)古民族名。居住在現在雲南省東部地區。魏、晉南北朝時由原統治集團爨氏大姓演變而成。晉、南朝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二部,均在今雲南省東部,大抵以曲靖市至建水縣一帶為界。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就是彝族的先民。
此外,“爨”還是姓。《廣韻·換韻》:“爨,姓。《華陽國志》雲:‘昌寧大姓有爨習。’”實際上,學書法的朋友,大概都聽說過《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這裡面的“爨”,都是用作姓氏。
“爨”的小篆寫法如圖:
實際上,標題中的謎語有兩個小問題:1、謎“興”字頭,指的是繁體的“興”字之頭;2、謎面是相對於“爨”字楷書字形而來的,其中下部的“大”部其實是由“廾”隸變來的,小篆還作“廾”,這個在講“廾”字時已經說過了。
(【說文解字】之511,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