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方向很重要。如果你喜歡野外旅遊,這種感受會更強烈。
行走在人跡罕至的山野中,辨認方向是頭等大事,否則就可能迷路,甚至遭遇危險。有人會說:這事不難,只要帶好指南針、還有定位裝置可以了嘛。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隨身攜帶的定位裝置意外丟失或損壞了,你能想到那些辦法來辨認方向呢?
如果是白天,你首先要觀察太陽。只要在北迴歸線以北,太陽總是從東偏南升起,在西偏南落下。同時要考慮到季節差別:冬天的太陽更加偏南一點。
陰雨天看不到太陽該咋辦?你可以觀察一下一棵樹的長勢,枝葉茂盛的一邊是南側,相對稀疏的一邊是北側。或者觀察樹樁的年輪:年輪較寬的一邊向南,因為向陽面生長較快。
如果是晚上,則要抬頭看星星。在北半球的星空,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比較容易辨認。北極星所在方向就是正北方向。還有其他方法,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沒有發明現代定位裝置之前,古人就是透過“仰觀天象”來確認方位的。
古人觀察天象很細緻,觀察經驗也很豐富。反而是我們現代人,大多都不習慣“仰望星空”了。當然,即使你有興趣,在高樓林立、霓虹閃爍、霧霾較重的城市裡,也難以找到良好的觀察條件。
中國古人是如何確定方位的呢?
古人首先關注太陽,因為太陽每天的升降很有規律,於是把日出的方向定為東、日落的方向定為西。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在北半球,日升日落的方向並不是正東、正西;而且隨著季節的推移,太陽的方向也會發生週期性偏移。人們需要找到一個更加準確的參照物。
古人觀察到:夜晚的北方有一顆醒目的亮星,這就是北極星。圍繞北極星,還有連線起來像一把勺子的七顆星,稱作北斗七星。於是,人們就把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定為正北,這樣一來,正南、正東、正西也確定了。
古人發現:隨著地上的四季更替,北斗七星也在週期性旋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而北極星幾乎是不動的;它居中央,眾星拱衛,就像是天上的帝君。
中國古人由此引申出一系列文化意向。他們把北極星稱作“紫微帝星”,統治人間的皇帝好比是地上的“紫微星”。所以,天上有紫微星,地上有紫禁城。
北京皇城有一條著名的中軸線,從永定門穿越紫禁城直到鐘樓,長達8公里。據說這條中軸線就是以北極星為參照規劃的,是“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象徵。
從現代地理學來看,中國古人的定向準確嗎?
基本是準確的。因為北極星的方向與地軸的北極方向基本一致。
之所以說“基本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是因為北極星也在運動,只不過因為它距離地球很遙遠,肉眼不易察覺。現代實測得知:北京中軸線與地軸南北向存在約2度的偏差。大概原因也在於此。
為了觀測方便,中國古人又把夜空的主要星星作了分割槽,他們把黃道上的二十八顆星分為四個宮,每宮七顆星。這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這些詞兒聽起來很神秘,後來又被附著了很多迷信色彩,但究其本源,就是中國古人的天文學模型。西方古人也歸納了“十二星座”。東西方星相學異曲同工,都是以天象觀測來判別時空方位的古老文化。
隨著天文觀測與地理學的發展,西方人終於在19世紀後期制訂出地球的經緯網。也就是我們在地球儀上看到的網格線。
連線地球南北極的半圓弧線叫“經線”,經線是南北方向。與赤道平行的圓形線圈叫“緯線”,緯線是東西方向。經緯線相交,就可以確定地球上任一地點的座標。這是地理學最重要的模型之一。
經緯網是地球表面的座標系,同時也是一個“時空模型”。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以前介紹過緯線和緯度。一個地方的緯度決定了當地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這是影響氣候的基礎因素。也稱作“緯度地帶性”。
地表的緯線有無數條,但有五條緯線特別重要,分別是:赤道、南北迴歸線(23度26分)、南北極圈(66度34分)。它們是劃分熱帶與溫帶、溫帶與寒帶的自然界線。
還有兩組緯線很重要,分別是南北緯30度和南北緯60度。他們是劃分地球氣壓帶的自然界線(我們以後會講)。請注意:這裡強調的是自然界線。
地表的經線也有無數條,那幾條經線最重要呢?這與緯線的情況大有不同。
地球是圓的,太陽光每天自東向西、平等地掃過每一條經線。理論上講,把任意一條經線定為起點線都是可以的。
但我們看地球儀:穿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才叫“本初子午線”。以它為0度經線,向東劃分了180度,向西也劃分了180度。東經180度線與西經180度線重合,從太平洋中部穿過。
與緯線中的“迴歸線”不同,0度經線完全是人為劃分的界線。
為什麼要這樣劃分呢?這樣劃分合理嗎?
我們下期接著聊。
宣告: 原創文章,作者老鐵,系列推出中。歡迎關注、轉發,轉載請註明“知識棒棒堂”ID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