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1年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了,去年的電影因為“疫情”的關係除了主旋律其它亮點並不多,本來年底出現兩部豆瓣高分作品,一部就是動畫電影《雄獅少年》,結果因為審美的問題引起爭議無數。
另一部則是徐崢,馬伊琍、吳越、倪虹潔、周野芒等主演的都市電影《愛情神話》,豆瓣評分同樣是8.3,截止目前上映二十來天票房破2億,這個票房表面看不算高。但是作為一部方言都市愛情片絕對是成功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愛情神話》的導演編劇邵藝輝是個顏值很高的青年女導演,91年出生非常年輕(現場看上去像演員),山西姑娘,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在上海住了五六年。這個導演和教育背景,經歷再結合電影表達的內容和品味。這部電影小範圍的成功,可能會成為內地”小資文藝片“的標誌。
王家衛,伍迪艾倫?《愛情神話》到底是什麼電影
《愛情神話》到底是什麼電影?上面的”小資文藝片“是個褒義詞,準確形容應該是都市愛情片,但都市愛情片範圍太大了,所以就想了這樣一個詞。角色比較有錢但又不是非常有錢,對於政治,商業和其它社會領域的掌控差了些,算起來不算社會精英,但比一般的工薪階層和底層階級好很多。他們往往經濟情況不錯,同時對於音樂、繪畫、電影等當代藝術有一定品味。
比如香港的王家衛,再到美國的伍迪艾倫,倒不是完全一樣,而是各種設定和刻畫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和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荒誕主義,黑色電影,哪怕是其它都市愛情片都有些不同。
這類電影的基礎就是經濟發展起來後,大量市民階級的崛起,也就是小資階級。
比如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香港導演王家衛,香港經過50、6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在70年代就是“亞洲四小龍”了。8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就迎來了爆發。其它導演不講,這個時期香港文藝片導演成就最高的就是王家衛,他的電影是很典型的小資電影,當然學術上的定義叫作“後現代主義”。
之前香港半個世紀的殖民史,建國時上海文化精英進入香港與粵語文化融合,這些再加上50、60和70年代經濟飛速發展的都市文化,王家衛電影就是這種歷史大背景下一群香港都市女的情感糾葛。
現在的觀眾評價影視劇動不動就是敘事和邏輯,王家衛的電影裡這些東西很弱。他最出彩的是色彩和構圖構成的畫面,與配樂方面的完美融合,這些搭配香港電影巔峰時期好看得過分演技又不錯的演員,最終讓王家衛的電影流露出一種當時香港都市青年男女孤獨但又迷失,浪漫但又疏離,詩意又寫實的情緒。
電影裡的角色身份和場景設定並不超現實身邊就有,比如《陳飛正傳》裡張國榮的旭仔上海洋派身份明顯,但又被媽媽拋棄到外國,簡直代表香港的歷史,張曼玉的角色是售票員,劉嘉玲的角色是個舞女,劉德華的角色是警察,張學友的角色是個跟班,旭仔不缺錢還能理解,但其它角色你看他們愁生活麼?
故事發生的場景則是舞廳、小樓裡、電話亭、火車站、旅館和城市街邊的各種常見建築等等。電影故事劇情就是男男女女分手又結合,結合又分手,搭配著矯情的旁白和各種優美的鏡頭,哪有什麼故事劇情,就是一種氛圍和情緒。
《愛情神話》到底有多難得?它或許推開國產“小資片”的大門
《愛情神話》挺難得的,不是它拍得有多好。因為單純講質量還是情緒啥的比起王家衛和伍迪艾倫可能差了十個畢贛,當然它不像王家衛和畢贛,定位上確實更像伍迪艾倫一些。
建國前三十年不用多提,1980年出了一部經典愛情片《廬山戀》,講的是對岸前將軍的女兒從美國回到內地探親,在廬山遇到因為受迫害、但堅信祖國的男主角,最後兩人走到了一起。看看,任何文藝作品都要根植於現實背景。
2000年到2010年,《非誠勿擾》北京海龜相親遇上臺灣美女,直到2010年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都還是上個世紀的青澀愛情故事。
2010年後,臺灣青春片和愛情片一直都拍得不錯,香港王家衛不行了但也有《春嬌與志明》。內地卻出了嚴重脫離生產力和社會價值觀的異類《小時代》系列,與《致青春》後的“疼痛青春片”差不多,背景則是80後,90後的校園愛情時代的狗血化和夢幻化。
2013年有一部吳秀波,湯唯的《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敬的美國愛情片,女主角是貪官情人跑到國外花天酒地,結果遇到在國外算落魄了,但在國內看來都是高華的男主角,也很符合當時社會輿論?
2019年馮小剛的那部《只有芸知道》也是一樣的表達,改開後第二批移民黨。要說以國內為背景的愛情片肯定是有的,但我個人印象中好像除了狗血的“疼痛青春片”,你好像說不出什麼經典愛情片。
2015年後疼痛青春片衰落後,中國都市愛情片就很少。當然電視劇領域不同,大女主都市劇還氾濫了,這個關係到電影和電視劇傳播和受眾的關係,此處就不提了。
文藝片也一樣,80,90年代張藝謀代表的第五代大導演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馮小剛荒誕的喜劇。2000年後賈樟柯的現實主義,婁燁的魔幻現實主義,王小帥有點青春元素但也算現實主義吧。
2016年,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西南縣城的詩與夢幻,現實主義也有《大象席地而坐》。另外西南的懸疑夢幻,與東北的荒誕黑色佔比很高,背後的底子還是中國縣城的底子,角色都還是苦哈哈的,很少大都市的純真愛情片。
《愛情神話》撬開方言愛情片的大門?這部電影並不是“上海人”的勝利
這個文藝作品是現實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反映的群體意識,《愛情神話》為何難得?因為內地迄今為止並沒有什麼本土背景的“小資片”,拍得好的就更少了,王家衛就是香港小資崛起的代表,內地大規模城市化的優秀小資片現在才開始出現。
《愛情神話》和伍迪艾倫挺像的,但它受到影響的是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有部同名電影《愛情神話》,另外《甜蜜的生活》對它也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就看角色的設定和故事場景,老白住在舊法租界的區域,是上海最浪漫的地方之一。老白曾經是小學美術老師,喜歡畫畫、辦了個美術班,還能和鄰居老烏一起籌辦自己的畫展。
感情生活上和妻子蓓蓓離婚,在朋友介紹認識了嫁給英國人,有一個混血女兒的李小姐。然後是他美術班的“野貓型”美女格洛瑞亞,前妻蓓蓓又重新介入感情中,於是幾個人在上海最浪漫的地方展開了一種細膩的情感拉扯。
這是位新時代的女性導演,而且科班出身對於理論知識很豐富。我們既能看到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表達,又有些小清新的地方,不像文藝片“悶”,又不像都市愛情片的膩味。而且這個導演對女性意識的表達和上海本土文化的處理又非常到位。
哪怕喜歡的觀眾也認為這電影的故事劇情就是平平淡淡的,但他們就記住的除了那種大都市不差錢的那種生活的情緒,如果要問最出彩的是什麼呢?還不就是最能打動文青的優秀的構圖,光與影,配樂和平淡故事營造的那種情緒。
說到這個《愛情神話》的配樂是真的值得誇獎,比如電影老白和兩個女人見面的紅光拍攝手法,搭配中國樂隊八仙飯店的歌曲《吞吐》,手法到位,歌曲又好聽,這個文青味兒是不是拉滿了。
這部電影既有浪漫情懷,又不失市井氣息,故事保持了一種趨利心和距離感,但又不失人心與善良。角色看似上去是都市男女俗套愛情的集合體,實際上只是在大都市平淡生活的一種詩意呈現,在當下中國影視劇的大環境下確實挺難得的。
方言和小資的《愛情神話》太挑觀眾?我們需要這樣的“國產電影”
王家衛哪怕是世界級別的導演,但很多人還是不喜歡王家衛的電影,這主要就是背後經濟發展和社會狀態呈現出群體意識的價值觀的不同。改開後的40年中國迎來了大規模的城市化,2010年後城市化越來越深入,2010年之前內地都拍不出什麼都市職場劇和大女主都市生活劇(雖然爛),這個電影的反映都慢了幾拍。
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更加的深入,這個階級的觀眾數量增多,群體需求對應的流行文化出現才是順應時代的。畢竟時代一直在向前走,80,90中國的農村魔幻現實,2000年到2020年的中國縣城魔幻現實。未來20年進入都市魔幻現實,或者都市現實主義才是正常的。
不過,很多觀眾不喜歡《愛情神話》,原因也簡單,電影的主角就是一群上海土著中年男女,雖然不是社會精英但是人家並不差錢。背後則是這些年中國雖然大規模城市化,但現實生活的壓力我們都清楚,大都市的年輕人活得並不輕鬆。
這也是另一個現實的問題,現實大多數年輕人還不是小資階級,反倒上一代不差錢的上海土著中年浪漫愛情故事撐住了。我認為這個年輕人群體數量也不少,只是中國的影視圈表達還處在打著現實主義旗號的狗血互撕中。
《愛情神話》的導演邵藝輝很年輕,未來電影如果能更進一步,或者能拍出更多優秀的同類作品。不同的中國大都市,不同的地域文化,要是主角是長得好看演技還好的年輕人,到時我們或許沒有王家衛和伍迪艾倫,但會像現在的中國獨立音樂一樣,這背後就是中國市民階級的崛起。
最後,流行文化的背後都是觀眾意識,現在中國的影視圈的混亂和年輕人現實壓力不用多提。未來能否出現大規模的年輕人資產階級,影視圈能否成功革新,到時迎來這類電影和型別文化的爆發,只能說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