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曾經的清華博士,畢業後放棄大好的前途,選擇剃髮出家。
父母為了讓他回頭不惜向他下跪,但他卻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
張清光到底經歷了什麼讓他做出如此決定?
如今13年已經過去他後悔曾經做出的選擇嗎?
走出農村成為清華大學生
張清光出生於1980年,老家在河南商丘虞城。
家境非常一般,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兄妹三人中張清光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父母雖然都是農民,但是卻知道教育對於下一代的重要性。
所以張清光兄妹三人在同齡孩子還在玩泥巴時,就早早進學堂讀書。
家中三個孩子中他是最聰明的,
每堂課上老師教的東西他都學得非常快,
而且記得也牢,每天作業很早就做好,
到了考試也經常是全班第一。
父母親看在眼裡十分欣慰,對於張清光也十分期待。
他們為這個孩子耗費了更多的心血,並且時常提醒他:
你一定要努力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張清光十二歲那年順利考上了虞城一中,
當時他哥哥已經上了中學,而妹妹還在讀小學。
可是家中的經濟情況已經不允許三個孩子同時上學了,
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父母再三考慮之後,
決定讓最聰明的張清光去上學,把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
哥哥妹妹無奈被迫輟學,雖然這一切都不是張清光的錯,
但是他理所當然地覺得是因為自己才導致哥哥妹妹沒有書讀,
於是他心中的壓力逐漸增加,同時包含著對哥哥妹妹的愧疚感,
這些被他化為了學習的壓力,鞭策著他一路向前。
上了虞城一中後,班裡有許多孩子的家庭條件和知識基礎都比張清光要好,
但是張清光毫不氣餒,他咬牙學習,
在短短一學期內便上升到班級前五名,
後來還經常拿到第一名。中考時他發揮正常,
考到了當地最好的高中。
到了高中學習競爭更加激烈,張清光也學得更加拼命,
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他沒有交任何一個朋友,
沒有跟別人一起玩耍,在書堆裡面尋找著他自己的出路。
在他高三那年張清光的父親得到了一份在城裡的工作,
所以每週末可以去看看兒子,也還好有父親在身旁陪伴,
張清光頂住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在1998年的高考中突出重圍,
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那一年他考進了西安交通大學,
從一個農民子弟成為了一個大學生。
這個訊息幾乎轟動了全村,
在此之前村裡從沒有人考到這樣好的大學。
到了大學以後,張清光依舊不敢有絲毫鬆懈,
在課堂上他總是最積極的一個,
也經常向老師請教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習之認真,
至今許多帶過他的老師都記憶猶新。
皇天不負有心人,張清光的種種付出都換來了回報,
因為在學校表現好,學習成績優異,
張清光得到了為數不多的保送清華大學碩博連讀的名額。
在進入清華後他也一直保持刻苦認真的學習態度,
最終順利從清華畢業,拿到了博士學位。
並且在學校招聘會上被一家大企業相中,
得到了一份年薪幾十萬的工作。
到此張清光的人生可謂寒門出貴子的模板,
透過學習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學生生涯結束後,
以另一個身份進入社會時,張清光卻迷茫了,
脫離了學校的生活,他開始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所在。
工作後壓力大,被迫辭職
張清光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大公司從事科研工作,
待遇十分豐厚,但是工作壓力和強度也十分大。
在快節奏和高壓生活下,張清光經常感覺到苦悶與空虛。
因為在學校時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學習,他沒有任何要好的同學,
在北京這座城市也沒有一個朋友。
他也不擅長社交,進入公司後因為不懂得與人交際,
所以也不怎麼受到同事的待見。
而他一直引以為傲的學歷和文憑,
在社會上似乎也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清華大學生這個抬頭似乎不再那麼閃閃發光,
反倒是公司裡一些能力不如自己但資歷比較老的同事,
經常對他呼來喚去,頤指氣使,
這一切都在打擊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
除此之外工作升職方面的壓力,還有酒桌上各種各樣的應酬,
張清光發現自己在這樣的生活中無法喘息,
對於未來的迷茫,現實生活的種種不理想,
都在每時每刻折磨著他。
於是他堅持不下去了,在攢了一些錢之後,
張清光選擇了離職。在走出公司大樓的那一刻他感到無比舒暢,
他終於逃離那種讓他感到壓抑的生活,
但他沒想到的是,這種逃離只是暫時的,
他終究要面對這些問題並且去解決它。
堅持剃度為僧
辭職之後張清光回到老家,在那裡他度過了一段閒暇的時光。
他的壓力和焦慮也有所減緩,
但是對於人生的那種迷茫卻依舊沒有消失。
在家裡待了幾個月後,那種每天清閒安逸無所事事的生活,
又開始讓張清光感到十分無聊。
在家沒事幹時張清光喜歡看書,
那段時間他讀了不少中國的經典古籍,
還參加了網路上一個研讀四書五經的小組,
漸漸地他在閱讀中遺忘掉了現實世界的種種痛苦。
而有天研讀小組裡的一位網友向張清光介紹了一本佛學書籍,
張清光閱讀過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佛學的微妙法門似乎解決了張清光對於人生的種種迷茫和困惑,
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
於是他找來更多的佛經和佛教方面的書來閱讀,
一頭扎進去後便再也出不來。
因為在佛法裡就有他想要的一切問題的答案。
在浸淫在佛學書籍幾個月後,張清光開始有了一個想法。
他覺得他想追求的佛教清淨法門與俗世的一切他無法兼得,
所以他再三思索後做了個令他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他決定剃髮出家為僧。
張清光在大學時談的女朋友是第一個知道這件事的。
那時在電話裡聽到張清光跟她提出分手時,
她才知道了張清光這個荒唐的想法。
張清光雖然不善交際,但是跟女友的感情卻一直很好,
在北京讀大學時彼此相互支援鼓勁,雙方都已經見過父母,
一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但是張清光突如其來的這個決定卻讓女友摸不到頭腦。
但是女方並不願意就此結束。她支援張清光的決定,
並且瞭解到張清光是因為了解到佛學思想後有了出家的念頭,
女孩還特意去研習佛經佛理,為的是能夠和張清光找到共同語言,
也希望能夠勸他回頭。然而即便女方愛到如此地步,
卻並沒有改變張清光的想法,
出家就意味著斷絕俗世間的一切紅塵,
在張清光的堅決之下,兩人最後還是分開了。
在跟女友分手後,張清光告訴了父母自己的決定。
他把自己攢了一年的錢都交給父母,
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並且表明了自己要出家的決心,
他說:世人都追求名利,可是那些對他來說都是虛無的,
只有到寺廟中修行才是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父母聽說了張清光的這個決定後雖然有些吃驚,
但是也沒有放在心上,只是覺得孩子壓力大所以有這種奇怪的想法,
還好言安慰了張清光一番。
但隨後的事情讓張清光的父母完全沒有意料到。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張清光坐上了到北京的列車,
隨後他來到北京龍泉寺剃度為僧,
成為了寺內的一名小和尚,
與此同時他把自己這些日子以來的經歷和感悟發表到了網路上。
父母得知訊息後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北京,
苦苦哀求兒子讓他放棄出家的衝動,
但是張清光沒有任何改變。在勸說無果後,
父母甚至給兒子下跪求他,讓張清光跟著自己回家,
但是張清光卻說:我如今過的就是我想過的生活,
人必須有主見,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們回去吧不用再勸我了。
在寺廟裡耗了三天,百般勸說無果後,
父母只能離開龍泉寺回到老家。
之後在張清光的受戒儀式上父母還跑過來阻攔,
可是張清光心意已決,一定要成為僧人。
最終無奈之下父母只能放棄。在父母第二次離開龍泉寺時,
張清光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和尚,
清華博士從此成為了賢清法師。
父母的理解
張清光的父母雖然不理解兒子的想法,
但是他們能夠感受到兒子對於這件事的堅定。
在回到老家後經常有人問起張清光的事情,
甚至有很多閒言碎語,說讀書讀得好也沒什麼用,
到頭來父母都不要了。但對於張清光的父母來說,
孩子做什麼樣的選擇都好,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快樂地活著,這就夠了。
老兩口時不時還會去龍泉寺看看張清光,
父親還跟寺內的僧人一起幹些農活,
在跟寺內的僧人接觸久了以後,
父母也逐漸接受了張清光想要做和尚的想法,
他們也開始能夠感受到佛教的思想和魅力。
而且兒子在這裡也能平安快樂,
老兩口想兒子時就來看看,這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出家後的生活
龍泉寺的方丈在得知張清光的事情後,對他也非常欣賞,
能夠在如此年紀就看破世間紅塵的人並不多,
所以他對張清光委以重任。
在教會了張清光一些最基礎的佛理後,
張清光進入了寺廟管理者的角色。
他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在公司工作的那幾年雖然讓他痛苦,
但也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
張清光管理寺廟的方法有些獨特,他鼓勵僧人們發現自己天賦,
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對於寺廟內的種種事務,
無論大小鉅細,他都安排得十分妥當。
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寺廟的宣傳工作,
他輔助寺廟內的大法師舉行法會,
他聯絡一些媒體對寺廟內的一些事情進行報道,
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龍泉寺剛開始發展的那幾年,
剛好國內的網際網路剛剛普及,
張清光趕上了這波浪潮,把寺廟的宣傳工作也做到了網際網路上。
由於有了好的宣傳,加上張清光本人的傳奇事蹟,
許多的香客遊客慕名而來,
想要親眼見見這位“博士和尚”,
就這樣張清光本人成了龍泉寺的招牌,
龍泉寺的名氣也慢慢壯大,
如今龍泉寺成了北京城甚至是全國最有名氣的寺廟之一,
香火不斷,許多人都紛紛到龍泉寺打卡。
張清光的外語水平非常高,
所以在方丈的建議下他主持起了龍泉寺的國際宣傳事務,
向全世界的人宣傳佛法,
接待外國人的訪問,這些大小事情都由他打理。
在龍泉寺修行幾年後,張清光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變,
以前對於人際交往他十分不擅長,
但現在他已經可以在各種場合發表公開演講而從不怯場。
而且有許多慕名而來的人,
在跟張清光有過短暫的接觸後,都跟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如今張清光已經出家13年了,13年來他修行打坐,
處理院內大小事務,向世界各地弘揚佛法,
他都不曾懈怠,認認真真做好這些事情。
年輕時的迷茫和痛苦在他身上已經不復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智慧的眼神,離開俗世的眾多紛擾後,
他尋得了屬於自己內心的一份寧靜。
結語
當年張清光的事情被報道後,有許多人表示不理解,
罵他自私自利,上對不起國家的栽培,
下對不起父母的養育,逃避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
但是張清光沒有被這些聲音干擾,他如今在宣傳佛法,
幫助許多的人遠離痛苦,不也正是在為這個社會做貢獻嗎?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選擇,只要不危害他人危害社會,
那些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的人,都是應該值得被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