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平板電腦」和「生產力」放在一起,一定會引發不少爭論,但如果把「平板電腦」和「效率」放一起,爭論的聲音就會小一些。分屏、小窗、平行視界等功能,在更大的螢幕上,確實有更高的效率。
所以 MIUI 13 Pad 釋出時提到的「效率革新」,我是很認同的。但作為小米和蘋果兩個生態的使用者,看釋出會時,腦海中一直迴響著一個聲音:「這不就是……」
最近,MIUI 13 Pad 陸續推送穩定版,那對比 iPadOS+iOS 和 MIUI 13 Pad+MIUI 13 Phone,到底哪個更好用呢?
自由視窗,能否媲美 PC 多工?
視窗、分屏、多視窗切換,搭配觸控板手勢和鍵盤快捷鍵,讓我們在使用電腦時更加高效。所以經常會看到數碼論壇中有使用者提問:為什麼不能在平板上實現可以自由拖動的視窗?
▲ 在桌面端,切換任務非常輕鬆
MIUI 13 Pad 滿足了這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在分屏上使用了一個全新形式:全域性自由視窗。開啟 app 後,你可以斜上拖動,實現不同尺寸的小窗懸浮。
而且 MIUI 13 Pad 也不只是單純的改變尺寸,還針對不同尺寸重新設計了 UI 介面,以檔案管理為例,如果全屏或大視窗,會展示左側的欄目和右側的檔案,如果將視窗再縮小,左側的欄目就會隱藏起來,可以點選左上角展開檢視。
這樣的最佳化在日曆、時鐘、計算器、應用商店等系統 app 中也有體現,但適配上還有一些問題。比如自由視窗的《概念畫板》,會出現介面裁切的情況。
▲ 色輪外側無法選擇
又比如系統相簿的自由視窗,在開啟照片時會彈回一個標準大小的小窗,在我們測試時,還經常出現「應用執行記憶體較大,暫不支援開啟」的提示,無法開啟 app。這不只是 MIUI 13 Pad 的問題,也需要第三方開發者一同最佳化。
雖然實現了自由視窗,但這一功能還是有一些限制的。首先,它最多支援兩款 app 同時執行,如果開啟第三個 app 的視窗,就會關閉第一個 app,如果在分屏模式,自由視窗只能保留一個。
其次,自由視窗其實是對 app 進行了多尺寸適配,並不是完全無級變化,在拖動到某一未適配的尺寸時,app 會自動變成鄰近的尺寸大小,但是切換很流暢,不會讓體驗有什麼割裂感。
當然這些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囿於螢幕尺寸和第三方 app 適配,現在就談「媲美 PC」還為時尚早,但對比 iPadOS 的分屏,MIUI 13 Pad 的全域性自由視窗確實會實用一些。
▲ iPad 小窗 app 只能以標準尺寸停留在左右
▲ MIUI 13 Pad 小窗可以自由停留+更改尺寸
除了邊緣上劃,小窗還有多個進入方式。在進入一款 app 後,下方觸控條兩邊會多出顏色較淺的操作杆,上劃可以開啟底部工作列,透過拖動 app 就能啟動自由視窗;也可以在桌面長按 app 圖示,進入自由視窗。
不過在已有觸控條兩端再加入新的操作杆著實不夠美觀。
總體來說,MIUI 13 Pad 的自由視窗還是很有新意的,但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媲美 PC」為時尚早的它,雖有領先,可在實際體驗上並不會比 iPadOS 強太多,兩款 app 的自由視窗和兩款 app 的左右分屏,在效率上能有多大提高呢?
▲ 似乎只是讓我們能像用 PC 一樣 看到桌面而已
相比自由視窗帶來的便利,MIUI 13 Pad 分屏 app 操作的繁瑣更讓人頭疼。想在小米平板上分屏,需要進入多工後臺、長按 app、點選分屏圖示才能實現,對比 iPadOS 一掃分屏的體驗,還是有些距離。
▲ MIUI 13 Pad 分屏,步驟比較繁瑣
▲ iPadOS 分屏,輕掃頂部「…」即可
這並不只是 iPadOS 的優勢,其他廠商的平板也大都有分屏手勢操作,可能在小米看來,二分屏的意義並不大,自由窗口才是平板多工的未來。
總結一下,MIUI 13 Pad 的自由視窗並不只是單純的將 app 以不同尺寸展示,而是對不同尺寸進行了更細緻的設計,但同時只能使用兩款 app、第三方 app 自由視窗適配尚未完善的它在效率提升上還不明顯。
或者可以期待一下更大尺寸的小米平板,讓我們能同屏執行更多 app。
流轉 VS 接力,誰是效率的正確答案?
在小米妙享中心暫未上線的今天,MIUI 13 Phone 和 MIUI 13 Pad 之間的流轉,就是我們體驗 MIUI「連線萬物」的第一個入口了。不過在釋出會中介紹這一功能時,我腦海中正在迴響「這不就是……」。
那麼,小米生態的流轉和蘋果生態的接力,體驗上有什麼區別呢?
MIUI 13 在手機和平板上的 app 流轉分兩種:開啟平板 app 以及使用 MIUI+。
當你在手機上開啟《瀏覽器》《筆記》《嗶哩嗶哩》、WPS 等 app 時,會開啟平板端的 app,並定位到手機瀏覽播放的同一位置。
當開啟未適配這一功能,或平板上未安裝對應 app 時,則會開啟 MIUI+,直接將手機螢幕投射到平板上。
而 iPad 的接力主要實現了第一部分功能,即開啟對應手機 app 的平板端 app,並定位到瀏覽播放的同一位置。WPS、Ulysses 等第三方 app 也都適配了這一特性。
另外 MIUI 13 還支援剪下板、驗證碼、拍照等功能的流轉,你可以在手機上覆制內容,到平板上貼上,實際體驗也與蘋果裝置間的接力類似。
蘋果生態沒有的 MIUI+ 部分,整體操作略有卡頓,但延遲不高,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也能將手機中的照片直接拖動到平板的筆記裡,實現高效操作。但它並不能小窗或者隱藏,使用時必須保持在前臺顯示。
體驗中我遇到了一個小 bug,在用 MIUI+ 玩手機端的《王者榮耀》時,不知為何識別到了向後拖動輪盤的操作,導致我不操作角色,就會不斷往後退。
▲ 鬆開左側輪盤就會自動往回走
MIUI 13 的流轉利用 MIUI+,儘可能的降低了第三方適配對使用者體驗的影響:即使第三方 app 沒有適配流轉,也可以用 MIUI+ 來在平板上使用對應 app。但相比 app、剪下板、驗證碼等方面的流轉,MIUI+ 的各項操作還略顯生硬,需要進一步最佳化。
平板鍵盤升級,快捷鍵好用麼?
MIUI 13 Pad 還有一大升級,那就是鍵盤快捷鍵。這次,小米對鍵盤上的任務鍵進行了更全面的適配,用來實現更多功能。
單擊任務鍵,可以喚起工作列,雙擊任務鍵則可以在 app 間進行切換。
同時 MIUI 13 Pad 還引入了與電腦類似的快捷鍵,可以實現更多功能,也可以自定義,透過「任務鍵+字母」開啟定義的 app。
而且一些第三方 app 也進行了適配,比如在 WPS、《嗶哩嗶哩 HD》中,可以看到下劃線、斜體、調整音量、發彈幕等多種 app 專屬的快捷鍵。
在 iPadOS 15 上,長按 command 鍵可以看到對應的快捷鍵,貼上複製、回到桌面、切換 app,各個第三方 app 也大都進行了適配,說實話在快捷鍵方面,MIUI 13 Pad 和 iPadOS 的差別並不大。
這方面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硬體上,那就是觸控板。蘋果把 Mac 上優秀的觸控板體驗帶到了平板電腦上,你完全可以在觸控板上透過多指滑動捏合、點選拖拽來實現各種鍵盤快捷鍵的操作。
當然了,我們不能拋開價格談體驗,即使購買 Logitech Combo Touch 鍵盤式保護殼,iPad 的鍵盤售價也在千元以上,小米平板的鍵盤在更新之後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就像我期待更大螢幕的小米平板一樣,如果可以讓我們在小米平板上使用觸控板,效率會不會再度提高呢?
▲ 畢竟 Android 平臺也有使用觸控板的平板存在
總結:穩步前進,還待提高
自由視窗,能否媲美 PC 多工?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只能開啟兩個 app 且適配尚不完善的它,與 PC 多工相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流轉 VS 接力,誰是效率的正確答案?雖然略有差異,也都有不足,但兩者想讓我們在不同裝置間擁有無縫體驗的心意是一致的,從「無縫體驗」這一角度來說,擁有 MIUI+ 的 MIUI 13 Pad 走的更遠一些。
平板鍵盤升級,快捷鍵好用麼?好用,不論是系統層級的操作還是第三方 app 的更多適配,MIUI 13 Pad 確實讓鍵盤更實用了。
沒有進入 MIUI 13 Pad 內測,以為在 1 月底才會收到穩定版推送的我,昨天(1 月 9 日)看到推送時略有驚訝,MIUI 負責人金凡在釋出會上承諾「不會讓米粉等太久」,他確實做到了。
但是,在體驗中遇到的各種小 bug 和不流暢、第三方 app 適配的不完善以及殺手級 app 的缺失,這不只是小米平板,也是 Android 平板與 iPad 有差距的原因。
▲ Lumafusion、GoodNotes、Procreate 等被使用者認可的平板生產力 app,只有 iPad 端
全域性自由視窗、多裝置流轉、鍵盤快捷鍵最佳化,再加上轉為大屏最佳化的官方、第三方 app,搭載 MIUI 13 Pad 的小米平板確實更好用了,但不論是硬體效能還是軟體生態,全面對標蘋果的小米還需要更多元的平板產品線,和更積極的第三方開發者適配。
MIUI 13 Pad 開了一個好頭,接下來才是小米平板發展最艱難也最關鍵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