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時任延慶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的程金龍先生走訪軍都山周圍的村子時,在村民的帶領下看到了山崖上規模龐大的洞室。隨後,古崖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並對民眾開放。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40年,但古崖居的具體開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眾說紛紜。目前比較被主流文化認可的說法是唐末奚人“去諸部”為避免契丹的壓迫,避難於媯川北山時所鑿的居所。
古崖居給我的感覺有點像山西李家村的窯洞群。石洞層層疊疊,中間有石徑相連。
古崖居的石洞特別矮,不超過1米6,像是霍位元人的貧民窟。可能是為了隱秘,石洞大都開鑿在山谷的大岩石上或狹溝壁上,而且面朝西北,並不朝陽。不過,這倒是解釋了為什麼所有的石洞都是如此的低矮——不喜愛陽光的人當然長不高了!當然,也有人據此認為古崖居其實就是一個石墓群。畢竟在中國的北方不大可能會有一群這麼矮小的族群,所以石洞不是民居,而是石墓。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按照我親眼所見和理解,石洞的用途大致可分成三種:
1、民居。一般位於山體的中下部。從一個很窄小的洞口進入,而裡面比較寬闊,且鑿有窗戶或通風孔。小小的入口既能保護隱私,又易守難攻;
2、馬廄。一般位於民居的側面或下面。洞口大開,便於馬匹出入,而且洞裡有特別明顯的高高的石槽(所以養的肯定是高大的動物);
3、辦公、商業或社交場所。一般位於山體的中上方。洞口很寬,比較敞亮,站在洞外對洞內事物一覽無遺,便於交易;洞前有面積較大的平臺,適合聚集。
民居大都是單洞,裡面經常帶有一個不透光的小室,像是儲藏室;也有套房和複式結構。比如下面這個石洞,就是官方認證的“三居室”。
圖1是入口,連我不足1.6米的人都需要低頭透過。圖2是入洞後的第一間居室,我猜測應該是廚房和門廳。圖3和圖5是第二間居室,面積是三居室中最大的一間,我猜想是客廳。客廳的一面開有大窗,窗外即是山景;一面鑿有很長很規整的石龕,我感覺應該是供奉祖先或者展示收藏品。圖4是臥室,位於三居室中最裡面。靠窗的一面有一個小小的石炕,從炕的長度也可以看出,主人的身高不會超過1米4;與炕相對的那面牆上鑿有幾個小小的壁櫥。圖6是連線客廳和臥室的門。
下面這個是複式結構。從外面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小門洞距離特別近。進去之後才發現是個小複式。一樓有兩室,一間是廚房,另一間是儲藏室;二樓是臥室。在廚房的上方有個可容一人透過的石洞,如果輔以繩索可在兩層之間穿梭。
辦公社交場所因都在山上我們無法走近。但有一個官方命名為“奚王府”的地方因獨佔一整塊山石,所以可以駐足近距離觀看。可以看出,王府果然不同凡響,是地地道道的庭院別墅。
有意思的是,如今在古崖居的旁邊開發了一個叫做“美利堅原鄉”的別墅區。新富階層們與奚人們跨越時空毗鄰而居,古人是避難的無奈,今人卻是避世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