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孫子所說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他這裡說的法不是國家法令制度,而是專指軍隊的制度。
其次,關於曲制,曲,部曲也,簡單的說就是指部下,曲制,那麼就是關於部下的制度。古代軍隊編制部隊,大將軍營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軍侯一人。也就是說,古代一名將領帳下有五部,每一部設校尉一名,校尉下五曲,每曲是軍侯一名。可見曲制是指部隊編制,大差不差。
第三,關於官道,有多種解釋,有的認為是部隊各級將領的職責劃分,有的說是指管理部下的原則制度,還有的說是指關於部隊將領獎懲等系列制度的總稱。總體來說,官道大致上是指將領級別管理的制度,也大差不差。
第四,關於主用,大致上認為是指部隊後勤管理的制度,主指掌握,用指物資,包括武器裝備、軍糧供應等等。
孫子認為,關於部隊編制、將領級別、後勤供應這些問題,要形成制度,不能輕易改變,要讓部下對這些問題有穩定的預期,不能一天兩天變來變去,只有這樣,部隊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專心打仗。
比如說將領級別的問題,如果主將隨意的提拔,越級提拔,就會造成部下產生拼命打仗沒用,溜鬚拍馬有用的認識。如果主將真的是任用無能將領,比如把踢球踢得好提拔成大將軍,那這樣的軍隊踢球可能可以,打仗一定不行。
再比如說部隊編制的問題,如果今天七人一組,明天五人一隊,各編制的人員也換來換去,隊伍就很難形成默契和信任,兩軍交戰時一衝即散,戰鬥力低,這是一方面。另外,部隊的軍種和陣型也是以部曲為基礎的,冷兵器時代,不同的軍種和陣型對於敵軍有壓制和剋制的作用,部曲不形成制度,就談不上壓制剋制。
還有後勤供應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打仗就是打後勤,後勤不能形成穩定的供應,必然軍心不穩,甚至譁變,更不要談上陣殺敵。
關於部隊編制,必須談談吳起的魏武卒,在戰國初期,魏武卒是無敵的存在,曾在秦魏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武卒對秦軍五十萬,戰而勝之。關於魏武卒,有很多說法,據《荀子.譯兵篇》記載,入選的魏武卒,臂力要求能開十二石的弓弩,體力要求士兵身穿三層厚的戰甲,手持長戈,帶劍揹負三天干糧的情況下,半天時間奔襲百里。這是一方面,最為關鍵的是,吳起對魏武卒的編制方法進而對軍官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編制方法,他設五人為一伍,兩伍為一什,五什為一屯,二屯為一百,二五百為一千,每一千為基礎的作戰單位。這樣的部隊相比於早前的隊伍編制,特點是最基層的作戰單位人數很少,只有五人,五人即設領隊,這樣就讓部隊在交戰時能夠迅速找到組織,即便被打散了隊伍也不會崩潰。而且最關鍵的是,這樣的制度產生了大量的下級軍官職位,並且等級分明,可以一級級往上升,只要能打,憑軍功晉級,這樣人人都有動力上陣殺敵。
也就是說,魏武卒這種編制制度,相較於早前的編制制度,比較好的解決了將領晉升獎懲以及隊伍核心分散化(便於迅速找到組織)的問題,為魏武卒橫行天下打下了基礎。
再侃侃後勤供應的問題。後勤供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武器裝備、軍糧供應、軍糧運輸、醫療供應、情報工作、軍事資訊傳遞、情報工作等等多個方面,孫子之所以在法中專門論述“主用”,他的意思大概是要讓軍事後勤供應規範化、系統化、制度化,要有章法,要穩定,千萬不能讓士兵飽一頓餓一頓。
為什麼曾創造64戰不敗神話的魏武卒在吳起離開之後就迅速衰落了?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武卒的選拔和獎賞制度對後勤的要求太高,需要魏國用龐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如果戰爭不斷的取得勝利還好,以戰養戰,可一旦失敗,是很難在短期再組織這樣一支軍隊的,而由於吳起之後的魏軍主帥龐涓在馬陵之戰中,幾乎導致魏武卒全滅,魏國由處於四戰之地,沒法得到好好的修養,被周圍秦、齊、楚等幾個大國盯上,逐步衰亡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