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古代最光輝的職業,莫過於帝王。但不管生前有多榮耀,功業如何不朽,他們身後也一樣要塵歸塵、土歸土。基本上,高大的陵墓就是他們的最終歸宿。
眾所周知,清陵、明陵已成為5A級景區;那麼其它朝代的皇陵,現在都是什麼情況呢?
本文會給出全面、詳細的答案 。
(上期的豆腐塊,介紹了夏朝以前的帝王陵墓。這一期,掰扯一下夏、商、週三代的帝王陵。歡迎你的發財小手給個關注!)
想考證先秦的墓葬,可比我成大V難10000000000000倍。
那時候的喪葬習慣,是“不樹不封”,從地面上是看不出來的。所以,這些墓葬要麼很難被發現,要麼早已被盜掘一空。
夏朝
夏朝的考古,一直是一個難點。古代中國人跟遊牧民族差不多,坐上車搬個家是很平常的事。夏朝國都就曾多次遷移。
夏朝莫說王陵,就是國都現在都沒找到一個。
夏朝的第一任董事長——夏啟的陵墓,就無從查訪。史料記載,夏啟葬於安邑(山西夏縣)附近,其它不詳。
在二里頭遺址裡,共發掘出400多座墓葬,但只有一處大型墓葬,其規模與婦好墓相當。這座大墓位於一處宮殿的後方,似乎宮殿是為了祭祀該墓而設立的。
這個墓是否為王陵尚不能確定,因為這個墓早就被盜墓賊洗劫一空,連人骨都找不到,墓主身份自然無從確定。甚至有學者認為,這只是個衣冠冢或祭祀坑。
不過,在河南省太康縣王陵村,有一個夏朝第三代國王太康的墓,不知是否確鑿。
太康是夏朝第三代國王,太康縣的名稱也來源於他。
我有幸參觀過這個王陵。這裡有一個現代立的碑樓,一個近代培過土的大丘,其它的古蹟就沒有了。
在太康陵附近,還有一個大墓,據說是少康陵。
少康陵在民國時期尚有石碑,碑文在縣誌裡尚有記錄。在文革期間,這個墓被紅衛兵掘開,曾發現一些青石板、半圓形磚、陶器等物,還發現了一口古井。
夏朝其他君主的陵墓,就無從查考了。這大概得考古學家找到夏朝都城後,才有希望找到吧。
商朝
早期商朝的都城,也曾頻繁遷徙。商王的陵墓,自然也很難確定。
從商湯立國,到盤庚一朝,共經歷了10世、19個商王。這些王的陵墓,既沒有歷史記載,也沒有考古發現。
盤庚遷殷之後,商朝的國都便穩定下來。從盤庚到紂王,又經歷了8世12個王,凡273年,沒有再遷過都。
但隨著商朝的覆滅,商王陵也逐漸變得無人知曉(除了神通廣大的盜墓賊)。部分原因,是商王陵地面上沒有封土墳丘。
隨著殷墟的發現,商王陵也隨之被找到。
考古者發現,洹河南岸是宮殿區和居民區,北岸是王陵區。
這個王陵區,共有二十多平方公里。考古人員在王陵區,共發掘出13座大墓,但其中有一座是挖好尚未使用的。數字上,大墓數與商王數是基本吻合的。
那個“爛尾”的大墓應該就是紂王的了,他自焚而死,又被周武王分屍,不可能有機會安葬在王陵裡了。
但由於資料不足,這些墓無法考證各自的墓主人。
這些墓都非常大,有的可以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
歷史上,這些大墓被多次盜掘,隨葬器物幾乎全數丟失。很可能在周朝滅商的時候,周人就曾系統性地發掘過商王陵。
但這裡還是出土了青銅器、玉器、骨器、象牙器、陶器等文物,其中鹿方鼎、牛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更是國之重器。這三個鼎能幸運保留下來,可能跟它們太重、太大有關——盜墓賊搬不走。
這些大墓大都有殉人。其中1001號墓殉人164人以上。
除了這13個大墓,陵墓區還有少數中型墓和大量小型墓,應該是陪葬墓或殉葬坑(著名的婦好墓,卻不在王陵區,而是在宮殿區旁邊)。
現在這些商王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王陵
兩週國祚綿長,自周武王開國,至秦滅東周,共經歷了791年,有32代、37王。
1、西周
在西周國都附近,還沒有發現任何周王陵墓。
在這裡,已發現了1500多座西周墓葬。不過,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被認為是井叔(姜太公的少子)的墓葬。
清朝時,陝西巡撫畢沅經過考察後,對周原內的多位周王、高階貴族的墓葬進行樹碑標記,但後人對此異議頗大。
目前,他所認定的周王陵,沒有一座是確鑿的。這裡後來確實發現了大量西周早期墓葬,但都不能和周王聯絡起來。
2、東周
目前,河南的周山、王城、金村三個陵區基本能確認是周朝王陵。但是,一方面因為盜墓活動猖獗,一方面考古工作不多、不嚴謹,這方面的資訊依然很少,且不能服眾。
例如:100年前,在東周洛陽王城東北的金村墓地,發現了單墓道大墓8座。考古學家將其考證為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顯王和其王后的陵墓。
這些大墓發現後,墓內器物被瘋狂盜掘,墓內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盜掘者裡,甚至有荷槍實彈的外國人。
唯一較為確鑿的周王陵,是周山的周靈王陵,它在《水經注》裡有記載(但也成書於周朝滅亡1000年後)。
在周山上,共有四個大墓,山頂的是周靈王陵,往東去有並列的三陵,稱為“週三王陵”,據說是周定王、周悼王和周郝王,但尚待考證。
以上便是先秦三代的王陵情況。未盡之處,歡迎行家補充。
(未完待續……)